民政局留守老人調研報告

時間:2022-06-29 10:31:55

導語:民政局留守老人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政局留守老人調研報告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加快和城鎮化水平飛速提升,大批農村(社區)勞動力轉移加快,大批農村(社區)勞動力涌向城市,涌向發達地區,留守老人數量呈逐年增多的趨勢。從而引發留守老人生活與健康、農村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等一系列問題,如何建立留守老人關心關愛的服務體系,形成政策和社會合力,逐步化解這一社會現象,是當前社會發展中我們必須深刻思考和解決的一個突出問題。

一、留守老人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縣共16個鄉、鎮,175個村(居)委會,據統計,我縣目前現有人口49153人,六十歲以上老人8473人,其中留守老人達178人,占整個老年人口的2.10%,留守老人中以農村居多,達到整個留守老人人群的75%以上。其存在的問題突出表現為:

(一)經濟收入低,生活質量差。留守老人的主要經濟來源為子女贍養、供給,但這遠遠無法保障留守老人的生活、住房、醫療等費用,雖然部分有勞動能力的老人通過農副業來自養,但隨著年齡的增大,勞動力的下降或喪失,其生活質量必然下降。生活困難、捉襟見肘的留守老人家庭也層出不窮。在日常消費支出中,老人支出形式單一,主要為維持基本的物質生活吃飯和醫療支出為主要支出,在住宿、娛樂上的花費較少。沒有為追求更高的生活水平而在旅游、娛樂等方面有較大的支出。

(二)生活缺少照料,安全隱患多。留守老人因為子女不在身邊的特性,平時的生活照料主要靠自己及配偶。當一方生病后配偶還可以負責照顧;對于離異或喪偶的老人,就只能依靠自己。在自身生活缺乏相應的照料的情況下,有的留守老人還承擔著照料孫輩的責任。同時,由于老年人年邁體弱,在防范安全事故、應對突發事件方面存在著安全意識不強、應對能力不足的情況,安全隱患突出。

(三)缺少精神慰藉,精神生活缺失。一方面老人與子女關系變疏遠、希望與子女常聯系。精神生活是農村留守老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務工子女與老人的關系是留守老人精神慰藉的重要內容。對于在外務工拼搏的子女來說,常回家看看是一個難以實現的愿望,打電話成為了外出務工的子女與留守老人聯系的主要方式。因為留守老人缺少子女的陪伴,很多時候會感到孤獨,他們都希望能與子女能常聯系,常回家看看,多與老人交流,溝通。另一方面留守老人精神生活單調,留守老人的主要時間用于務農或帶孫輩,閑暇活動也主要集中為看電視/聽廣播、串門聊天。鄉、村(社區)也缺少組織一些適合老年人的活動來豐富他們的精神生活。

二、造成留守老人諸多問題的主要原因

(一)城鄉發展不平衡,大量村民外出務工是造成問題的最直接原因。城鄉差距的擴大與高速發展的城市經濟使大量農村(社區)親壯年流向發達城市。

(二)傳統生活方式和文化影響是造成問題的主要原因。一受傳統生活方式和文化影響,很大一部分留守老人資自愿選擇在家留守和照顧孫輩。二是在家庭體系中,子女承擔著生活、醫療以及糊口養子的經濟壓力。在利益分配中,留守老人處于邊緣化,子女的供給不能保障其生產生活、醫療等各方面需求。三是還部分存在多個子女間對老人的贍養相互推諉,“養兒不能防老”的問題。

(三)政府職能難以充分發揮和社會力量缺少合理引導是造成問題的重要原因。政府倡導和關注民生,但隨著城鄉差距的擴大和老齡人口的增加,留守老人問題出現了復雜和多樣性,在保障老年人權益保障方面對留守老人缺少針對性和可行性。同時,社會對留守老人的關注和實質性幫助較少,家庭中存在的各種矛盾導致的“不尊老、不敬老、不養老”的情況,大多數人仍抱著與己無關,冷漠旁觀的態度。

(四)留守老人的文化程度不高,精神娛樂生活匱乏是造成問題的間接原因。據了解,目前留守老人在農村日間照料中心經常性生活和娛樂休閑人數較少,即便偶爾到中心,也多限于換個地方看看電視、聊聊家常、帶帶孫輩。健身、休閑、學習、娛樂設施使用率低。

三、推動留守老人工作的意見和建議

(一)結合當前脫貧攻堅工程,大力發展鄉村(社區)脫貧產業。通過產業發展為村民提供增收致富渠道,讓更多中壯年不需在外苦苦打拼,在本鄉、本村就能實現務工增收,這樣不僅能實現村民發家致富又能減少老年人勞動強度,使老年人生活得到照顧。

(二)建立健全黨委領導下的政府支持保障、部門協同配合、群團組織積極參與、村民委員會和老年協會發揮骨干作用、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農村留守老年人關愛服務工作機制。各級老齡工作委員會、養老服務業發展領導小組要將農村留守老年人關愛服務納入統籌指導范圍,推進留守老年人關愛服務與老齡工作、養老服務協調發展。地方各級財政要優化和調整支出結構,支持做好留守老年人關愛服務工作。積極發展和推廣機構養老,擴寬其服務功能,以滿足老人各方面的需求,政府利用資源,發揮財力、物力、人力,在鄉鎮為老人建造舒適,適于留守老人居住的養老機構,使老人的生活得到更全面的照料。支持利用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現代科學技術,依托城鄉社區為老服務設施,為留守老年人獲取有關服務以及與其外出工作子女親情交流等,搭建高效、便捷、適用的智能服務網絡平臺。

(三)基層黨委政府和職能部門積極作為。將關心聯系留守老人作為基層重要績效考核內容之一,建立干部包村、包留守老人的機制,隨時了解掌握和反映解決留守老人生產生活狀況,加強安全隱患排查和消除。醫療部門為留守老人提供定期上門服務,保障留守老年人的疾病及時診治,衛生部門要落實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為留守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服務,協助大病住院老人合療報銷的現場結算,減少入院老人無力往返奔波的困擾,民政部門要加大養老機構建設,針對留守老人大病救助,加強醫中救助力度,解決留守老人大病救助問題。公安部門要依法嚴厲打擊侵害留守老年人合法權益的違法犯罪行為,督促、指導鄉鎮政府落實農村為老設施的消防設施器材建設、日常消防安全管理和老年人消防安全宣傳教育工作。司法行政部門要做好法治宣傳教育工作,依法為留守老年人提供法律援助服務。財政部門要積極支持農村留守老年人關愛服務工作,完善政府購買服務制度。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要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等社會保障公共服務體系,逐步提升社會保障水平。

(四)豐富留守老年人精神生活,弘揚愛老敬老優良傳統。文化部門要依托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為農村留守老年人提供豐富多彩的文化服務。鄉、村兩委要加大村民自建的文藝隊的投入,開展豐富多彩的老年人喜聞樂見的節目表演。同時,在鄉、村大力弘揚愛老敬老優良傳統,表彰愛老敬老典型,揭露不贍養甚至虐待老人的丑惡行為,讓廣大村民和家庭樹立尊重、關心、幫助老人的良好風尚,營造全社會正確對待、積極接納、關心關愛留守老年人的良好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