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農民到市民
時間:2022-02-16 07:44:00
導語:從農民到市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城市化是市民化的舞臺和載體,市民化是城市化的結果和目的。在一個市場經濟占據重要地位的國家,農業現代化、農村城市化的發展,必然最終帶動城鄉一體化和農民市民化的進程。關注民工問題,在深層次而言,應該關注“三農”問題
農民市民化:城市化進程的必然
上海進入21世紀以后,率先提出“城鄉一體化、農村城市化、農業現代化、農民市民化”的郊區發展戰略,為上海解決“三農”問題和郊區城鄉發展指明了方向。上海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戰略目標的實現,其決定性的意義就在于農村、農業、農民“三農”問題,其中最重要的又是農民的最終出路。而如何進一步推進農民市民化,使農民真正成為享受現代文明的新型市民,又是困擾上海郊區城市化持續發展的一個棘手問題。
許多農民的土地被征用以后,在身份和職業上轉變為城市居民,但從社會和文化層面來看,戶籍改變并沒有自動帶來農民“角色”內涵的完整轉變,農民沒有真正過上城市化的生活。如何在逐步實現農村城市化、農業現代化和城鄉一體化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農民市民化,其重要意義有五方面:一是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重大戰略舉措。二是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有效途徑。三是促進城鄉一體化的發展必要途徑。四是提高農民文明素質,促進農民全面發展的必由之路。五是確保社會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證。從某種意義上說,因為城市化推進速度不快,農民進城難,或進城后也無法變市民,其公民權利遭到侵害,人格得不到尊重,才會產生許多針對城市和城市居民的犯罪。
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
上海郊區農民大致可分為3個群體:一是已獲得非農化職業,但在戶籍意義上還是農民;二是完全從事傳統農業生產的全職農民;三是介于兩者之間,在從事非農職業的同時也從事農業生產。農民市民化不僅是針對于第一部分即將或正在進行戶籍轉變的農民,也要考慮到第二甚至第三部分農民的發展。因此,農民市民化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農民”不再是一個同質性的群體,農民內部的不同群體之間,其市民化的難易程度不同。
如何理解“農民市民化”?狹義上指農民、城市農民工等在身份上獲得城市居民相同的合法身份和社會權利的過程,最明顯的標志就是獲得所在地的城市戶口及相應的社會權利。從廣義看,“農民市民化”指借助于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動,使傳統農民在身份、地位、價值觀、社會權利以及生產生活方式等方面向市民轉化,以實現城市文明的社會變遷過程。
總之,從農民變為市民,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既要解決思想觀念、行為方式的問題,又要解決提高素質、社會權利的問題,還要解決提高生產生活質量和社會普遍參與的問題。
農民市民化的途徑與政策建議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外在的制度導入和政策扶持,在農民市民化的初期將起主導作用。但是,目前仍面臨認識障礙、政策障礙、制度障礙、信息障礙和農民自身的素質障礙等。如何正確對待和解決這些障礙,將是首先尋求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在宏觀政策層面上,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各級政府部門首先要改變觀念,從戰略高度認識到農民市民化的重要性。
二是以提高農民素質和技能為重點,加快勞動就業制度的改革創新,擴大郊區農民的就業。
三是加快郊區農民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創新,促進農民養老方式的社會化和市民化。設計一個與城市居民相對接近、便于今后與城鎮社保體系相銜接的操作方案,先養老保險,后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因地制宜,循序漸進。
四是建立專門的領導機構,統一協調處理農民市民化過程中的各種矛盾和問題,促進農村轉型和農民轉變。
五是改革傳統的城鄉二元治理體制,不斷優化農村勞動力轉移和農民市民化的環境。
六是加快城市化發展,以農村城市化、農業現代化促進農民市民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