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社區資源 共建文明社區
時間:2022-11-30 02:42:00
導語:利用社區資源 共建文明社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南京市鼓樓區是江蘇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軍區所在地。1997年11月至1998年9月,鼓樓區10個街道先后成立"社區黨建聯席會",200家駐區單位加入其中。1998年10月,全區"社區黨建聯席會"成立,130多家省市機關、部隊、大專院校和企業成為首批成員單位,省及省軍區、南京政治學院等20名黨政領導應邀擔任顧問。區委將"稅源經濟是全區事業的生命線,社區建設是城區工作永恒主題"、"爭創全省首善之區"確立為全區發展思路和工作目標。全區上下和駐區單位共同倡響"同住一個社區、共建美好家園"的主旋律,充分利用社區內各類政治組織和人力資源,動員社區內各級黨組織積極投身社區建設,使鼓樓區的整體面貌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
改善社區環境,將社區力址動員起來,共建社區。
區委從1997年起,用三年時間出新小區300萬平方米,使三分之一的社區環境有了明顯改觀。工作中,區街道黨組織堅持做到"三共"。一是"實事共辦"。充分發揮"社區黨建聯席會"的決策作用,主動征求社區單位對出新工作的意見,共同商定出新方案,使小區出新由單純的政府行為轉變為整個社區的共同行為,變"要我出新"為"我要出新"。二是"責任共擔"。想方設法調動社區單位力量,多方籌措資金。全區小區出新投入資金中有三分之一是由駐區單位籌集。三是"事務共管"。在小區出新中,街道與社區單位堅持出新與管理相結合,各出新小區普遍建立了配套的硬件管理設施,真正實現了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水平管理的結合,廣大市民的生活、居住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1998年,區委抓住南京市城市建設"三年面貌大變"決戰主戰場在鼓樓的機遇,適時提出了"十路八場兩區一園"的目標,投入資金14億元;1999年又投入資金25億元,開工建設"十路六橋三場、兩堤兩樓兩房"。眾多的城建項目,大量的資金投入,僅靠區街自身力量,難度可想而知。社區單位黨組織在關鍵時刻顧全大局,主動作出犧牲,確保了城建工程的順利實施。借助"三年面貌大變"的發展機遇,借助社區單位的通力合作,鼓樓區城市面貌有了根本性的變化。
創造社區人文環境,將社區政治優勢發揮起來,奉獻社區。
在鼓樓區,駐區單位黨組織建了149個社區黨員志愿者服務隊,共有5400多名駐區單位黨員加入。寧海路街道組織黨員志愿者在社區內開通了全天候社區"110"熱線,為社區居民提供全方位的社區服務;華僑路街道架設了"148"法律援助熱線,在全市率先成立了社區疑難糾紛調解中心;五臺山街道聯合武警總隊醫院建立了社區計生服務中。南京政治學院等社區單位還為居委會派出政治指導員,指導和幫助社委會工作。在創建文明城區活動中,區委以湖南路一條街作為推動環境建設、創建文明城區活動的突破口,通過區屬和社區黨組織的層層動員和協調,把機關干部們發動起來,把駐區單位發動起來,把鼓樓社區的市民們發動起來,走進文明街,走進湖南路,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義務奉獻等活動,籍此不斷提高全區文明程度。優化社區建設資源環境,將社區資源利用起來,服務社區。鼓樓區在社區建設活動中,注重對社區內的各類設施資源進行規劃和布局調整,使原有的設施發揮更大的作用,使賦閑的設施重新運轉起來,更好地為社區居民服務。華僑路街道在全市成立了社區科普志愿者小分隊,吸收南大、兒童醫院等單位的業務骨干為會員;中央門街道與社區黨組織合作成立了科普教育基地,投資建立了全市首家街道科普教育展覽館。中央門街道與駐區七二O廠、公交公司等單位共同籌辦老年康復中心和老人公寓,既避免了重復建設,又為老百姓切實辦了實事。他們還與鼓樓醫院、第三醫院等單位聯合,在全區建起了14個社區醫療服務點,使社區內的老百姓求醫問藥可以不出家門、不出社區,進一步完善了社區醫療服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