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須克服三種傾向

時間:2022-12-03 05:15:00

導語:思想政治教育須克服三種傾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思想政治教育克服三種傾向

貫徹落實《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關鍵是堅持理論聯系實際,著力解決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當前,尤其應注意克服以下三種不良傾向:

克服工作定位上的邊緣化傾向。目前,有的高校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比不上學術研究和教學工作,更比不上科研產出和經濟創收,因而沒有把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整個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基礎環節納入學校的工作重點,而是將其置于邊緣位置。有的在師資力量的配置上,往往選派一些非骨干教師去擔當此項工作任務;有的在課時安排上,也往往將其置于可有可無的位置。與此相應的是,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敷衍。上述問題的產生有其復雜的原因,但比較突出的是由于大學教育向“純知性”取向的過度傾斜。因此,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該揚棄“純知性”取向的教育理念,確立素質教育理念。

克服資源配置上的單一化傾向。這一傾向主要表現為:在人力資源投入上,除了高校黨政干部和共青團干部、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哲學社會科學課教師以及輔導員和班主任,其他教學人員對自己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所肩負的思想政治教育義務重視不夠。有的甚至看不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意無意地貶損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形象。在教育陣地的利用上,有的僅僅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論課、哲學社會科學課,沒有充分發揮其他課程應有的育人功能,而且第二課堂、社會實踐活動開展得又不夠深入、不夠全面。在教育環境的構建上,由于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缺乏與社會的溝通,缺乏家庭和社會的支持、理解與參與,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入還沒有形成合力。

克服教育過程的形式化傾向。思想政治教育應堅持以人為本,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但在當前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還沒有很好地調動與培養學生自身參與的熱情,往往把大學生視為一種知識的單純受眾,以理論教學來取代師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限于某些客觀條件,囿于探索創新意識的缺乏,在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過程中,有的高校并不注重組織開展第二課堂、社會實踐等活動,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滿足于課堂講授而忽視社會實踐、道德體驗等重要環節,造成大學生知行脫節。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特別是在經濟社會變革轉型的時期,大學生無論在生理、心理乃至生活等各方面都面臨著許多獨有的問題和困難,渴盼師長、社會的關愛與幫助。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只有努力克服教育過程中的形式化傾向,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