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十七大精神 建設人力資源強國

時間:2022-03-24 09:43:00

導語:學習十七大精神 建設人力資源強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習十七大精神 建設人力資源強國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優化教育結構,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备母镩_放以來,我國在效率與公平問題的處理上,長期采取的是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價值取向,教育政策與制度的設計也是如此,這勢必導致教育尤其是義務教育的非均衡發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缺少政策和制度支撐,一度出現泛市場化、產業化、商品化的傾向,導致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學校之間的失衡。義務教育區域均衡發展是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基礎,也是區域和諧與區域公平的保障。為貫徹落實十七大精神,推進省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關鍵是進行制度創新,只有建立和完善科學可行的制度,才能保障義務教育的可持續均衡發展,為實現科教興國打好基礎。

建立梯度均衡的全面發展制度。根據調查發現,我國省域內義務教育不均衡狀態具有明顯的梯度性,且梯度差距大,梯度之間的均衡難度也很大。因此,各省必須創新現有的管理和評價模式,建立省域義務教育的梯度均衡制度。即省域內義務教育不同的梯度區域,首先保證各梯度的區域之間均衡發展,使不同梯度的區域內義務教育大致均衡。然后,省級財政按照不同梯度區域制定不同的轉移支付標準,有計劃地推進不同梯度的區域均衡。也就是區域內的區域均衡由區域自行負責,梯度間的區域均衡主要由省財政的轉移支付逐步推進,最終達到省域義務教育區域間的全面均衡發展。

建立省級義務教育均衡調控制度。義務教育在省域范圍均衡發展,必須由省域統籌調節與平衡。因此,建立省級義務教育均衡的調節管理體制和投入體制,可以保證在省域義務教育投入上的均衡控制,可以縮小義務教育后期發展的區域差距,逐步達到省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在現有的投入體制下,各地財力不同,投入上各自為政,富裕地區投入多、發展快,義務教育的省域不均衡將會拉得越來越大。只有建立省級義務教育均衡調控制度,省級財政轉移支付按梯度進行統籌,轉移支付適當向薄弱地區傾斜。同時,在省域范圍統一標準發展義務教育,平衡各地區之間義務教育的投入,使區域之間的義務教育按照梯度調控和發展,并逐漸達到均衡。

建立科學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區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財政轉移支付起著重要的作用。只有發揮上級財政對下屬區域的轉移支付功能,合理調節下屬區域的義務教育經費投入,才能促進下屬區域的均衡發展。首先,要明確市級財政的轉移支付行為,不能使市級財政對所屬縣市的義務教育投入不管或沒有財力和權力管,要加大市級財政的轉移支付能力和責任,促進市級義務教育的基本均衡發展;其次,要建立縣級財政的城鄉統籌均衡投入制度,縮小縣域內的城鄉區域差距,實現縣域城鄉均衡發展;再次,要充分利用中央財政的轉移支付政策,對于省級財政沒有能力轉移支付和符合中央財政支付的地區,要幫助申請轉移支付和監督其使用好轉移支付的資金。教育經費的增長一方面要依靠中央政府作為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第一主體加大投入,同時也要依賴地方政府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增加轉移支付的力度。更為重要的是,應通過對薄弱地區學校的改造,逐步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更加規范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

建立義務教育均衡評價制度。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需要政府和社會引導,如果在對學校發展的評價上,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以及社會輿論以中考、高考成績,即以“結果”論“英雄”,而對學生入學成績的差異關注不夠,就會造成對薄弱地區的教育水平評價失真,就會引發各地區義務教育的不均衡發展。事實上,學校教育質量的高低應以其對學生的“再加工”能力為重要尺度。上級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在考核區域辦學質量時,應綜合考慮區域學生的入學成績、畢業成績等多方面因素,合理而客觀地評價區域教育對學生發展的貢獻。這樣,既有助于調動薄弱地區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又能合理引導社會輿論以及家長的理性區域選擇和擇校行為,讓學生在最適合其成長的環境中接受教育。

建立地方政府義務教育均衡問責制度。義務教育是一種依照法律規定,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必須予以保障的國民教育,它是一個國家民族文化素質的基礎,也是一個國家民主進程的重要標志。義務教育作為國家為全體適齡兒童提供的基本國民素質教育,具有基礎性、公平性和全民性,從理論上講,區域間不應存在程度和水平的差異。因此,義務教育的宗旨和原則要求必須把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列為政府的職責,成為政府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標。地方政府有責任在本區域內從政策、制度、資金配置上采取積極而有效的措施,為受教育者提供大致相同的教育條件,逐步做到義務教育本區域間的發展相對均衡。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政府問責制度,把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納入政府主要負責人的考核內容,促使政府在本地區實現義務教育的均衡。

建立科學的升學就學制度。區域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既包括學校硬件建設的均衡發展,也包括學校軟件建設的均衡發展。其中,生源質量則是學校軟件建設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如果智力和各方面條件都好的學生集中在好區域學校一起學習,落后的學生集中在薄弱區域學校一起學習,那么,對于接受義務教育的學生而言,他們所受到的環境影響顯然是不同的,這樣就無法體現義務教育所主張的公正、公平原則。因此,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需要建立完善的升學就學制度,使區域學校生源質量大體相當。這就要求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門下大決心,加快薄弱區域學校改造工程,加快學校標準化建設步伐,堅決執行義務教育階段小學升初中取消考試、就近入學政策,徹底取締重點校、重點班、校中校、共建班,從而為實現學校間生源質量均衡和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