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管普法教育工作報告
時間:2022-02-27 02:28:00
導語:城管普法教育工作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的*屆六中全會全面分析了當前的形勢和任務,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全局出發,作出了《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央的這個《決定》是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大指導意義的綱領性文件,反映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體現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同時也對普法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們必須用六中全會精神指導普法教育和法治實踐,通過深入扎實的工作,進一步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增強社會法治化管理水平,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營造良好的法治氛圍。
一、普法教育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應有之義
普法教育承擔著傳播法律知識,弘揚法治精神,培育法治理念,提高法律素質的重要職責,是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基礎性工作。從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六個特征來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與開展普法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質有著密切聯系。“民主法治”,就是社會主義民主得到充分發揚,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切實落實,各方面積極因素得到廣泛調動。“民主法治”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要素,沒有民主法治,就不可能有社會的和諧。因此,必須加強普法教育,增強全體公民的民主參與意識、法治意識,提高他們的參政議政能力和依法辦事能力,依法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公平正義”,就是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得到妥善協調,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得到正確處理,社會公平和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發展。公正與平等是現代社會的基本理念和價值準則,沒有公正與平等就沒有社會和諧。因此,要在全民中大力開展普法教育,引導全體公民樹立法治意識和權利意識,依法參與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促進公平正義在全社會的實現。要在廣大公務員特別是領導干部中積極開展普法教育,努力推進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依法維護公平正義。“誠實信用”,就是全社會互幫互助、誠實守信,全體人民平等友愛、融洽相處。“誠實信用”是我國民法的基本原則,也是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要求。實現“誠實信用”,需要法律來引導和保障。當今社會還存在誠信缺失、道德失范等現象,影響了和諧社會建設。要在全社會形成人人誠實守信的氛圍,必須大力開展普法教育,提高全體公民的法制觀念和道德修養。“充滿活力”,就是能夠使一切有利于社會進步的創造愿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社會活力必須依靠制度、政策特別是法律來保障。這就要求我們加大對知識產權、專利保護等方面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在全社會形成鼓勵創造熱情,支持創造活動,保護創造成果的良好氛圍。“安定有序”,就是社會組織機制健全,社會管理完善,社會秩序良好,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社會保持安定團結。和諧社會必定是有序的社會,沒有穩定,和諧社會就失去了賴以存在的基礎。要保持社會的安定有序,就必須在全體公民中大力開展與維護社會穩定相關的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在全社會形成人人自覺遵紀守法、人人參與維護穩定的大氣候。“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就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和諧社會,是一個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整體和諧的社會。社會的發展不能以犧牲資源、破壞環境為代價。這就要求大力開展人口、資源、環境等方面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提高公民的環保意識、資源意識、節約意識,為經濟社會的全面可持續發展提供動力和保障。
二、普法教育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性工作
法治是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和前提。要實現法治,不僅需要完備的法律制度,更需要培養具有現代法律意識的合格公民。不要說在一個法盲充斥的國家無法建設和諧社會,就是在一個法律眾多但人人不信仰法律、不崇尚法律的國家也是無法實現法治,實現社會和諧的。因為法律的制定、執行、監督等各個環節都離不開人的作用。可以說,法治的成熟有賴于合格的現代公民群體的形成。因此,增強全體公民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提高全體公民的法律素質,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無法回避和必須解決的問題。目前,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基本形成,有法可依的問題已基本解決,但是距離真正實現法治,還有相當漫長的路程。個中原因,既有機制、制度方面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公民法律人格的缺失。要培養真正具有現代法律意識的公民,就必須在全體公民中深入持久地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努力建設法治文化。普法教育作為一項宏大的社會系統工程,在提升公民法律素質中發揮了作用,二十多年的普法教育已經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在“五五”普法中,必須不斷創新觀念,創新機制,創新方法,采取更加靈活多樣、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大力開展憲法和基本法律、與經濟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與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密切相關法律法規、與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與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及公平正義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大力開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突出領導干部、公務員、青少年、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和農民的學法用法,不斷增強普法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不斷提高全體公民的法律素質,做到人人自覺學法、懂法、守法、護法,依法規范自己的行為,嚴格依法辦事。在全社會形成信仰法律、崇尚法律、自覺維護法律、嚴格執行法律的良好風尚,為和諧社會建設奠定堅實的群眾基礎。
三、普法教育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
構建和諧社會,普法教育是保障。沒有健全的法律制度,沒有完善的法治,沒有公民法律素質的提高和全社會對法律的一體遵行,就不可能保證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不可能有安定有序的社會秩序,不可能有人民群眾的安居樂業,和諧社會建設也就無從談起。只有以法律手段來治國理政,使國家權力的行使和社會成員的活動處于嚴格的法律約束和監督之下,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與社會建設的協調發展才有基本的秩序保障。經過20多年的法制進程,我國法制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徒法不足以自行”,這就要求我們通過卓有成效的工作,努力增強全社會的守法意識與法制觀念,不斷提高全體公民特別是廣大干部的法律素質,不斷提高司法、行政執法人員的執法能力和水平,真正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為實現和諧社會提供堅實的法制保障。
當前,我國正處于重要的戰略發展機遇期,維護社會穩定的任務十分繁重。由于經濟快速發展、改革不斷深化、社會變革加深,各種利益關系不斷調整,社會呈現出多元化的利益格局,不同社會利益群體之間的利益訴求開始分化,利益沖突有所增加,不穩定因素明顯增多。特別是由土地征用、城市建設拆遷、環境保護、企業重組改制和破產等引發的群眾上訪、群體性事件大量增加,嚴重影響了社會和諧穩定。只有充分發揚民主,不斷健全社會主義法制,依法協調各方利益關系,大力推進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才能避免和減少不穩定因素,維護社會穩定,實現社會和諧。普法教育是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教育、引導、推動、促進和保障功能,能夠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和促進經濟社會和諧發展提供良好的法治環境。因此,必須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引導全體公民他們通過合法途徑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依法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提高廣大干部依法執政、依法行政、依法決策、依法管理的能力,提高全社會法治化管理水平,從源頭上消除不穩定因素,減少和避免各類社會矛盾和糾紛。要使廣大干部群眾學會并善于運用法律調整各種社會關系、利益關系,依法解決各種問題和矛盾,使社會成員既充分享有權利、行使權利、維護權利,又切實履行義務、承擔責任,做到權利義務相統一,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減少不和諧因素,實現全體人民和諧相處、共同發展。
- 上一篇:城管法律工作經驗交流發言
- 下一篇:城管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