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召縣縣域經濟發展情況匯報

時間:2022-04-07 08:50:00

導語:南召縣縣域經濟發展情況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縣位于豫西南部、伏牛山南麓、南陽盆地北緣,總面積2946平方公里,轄8鎮8鄉、340個行政村,總人口62萬人,是全省25個深山縣、7個庫區重淹沒縣、31個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和23個首批對外開放重點縣之一。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始終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大力實施“農業奠基、工業立縣、基礎先行、開放帶動”戰略,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使**進入了全面提升產業層次、加快經濟轉型、統籌協調發展的新階段。2005年全縣生產總值完成48.64億元,同比增長14.1%,超過國家、省、市平均水平;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7.95億元,增長34.5%;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首次突破億元大關,完成1.1636億元,增長32.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6761元、2448元,增長14.4%、16.6%,城鄉居民儲蓄余額達到18.94億元,增長17%。“十五”計劃圓滿完成,主要經濟指標均實現了翻番,全縣綜合經濟實力在全省排序大幅提升。主要做法是:公務員之家 一、把工業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第一支撐

做大做強工業是支撐縣域經濟發展的關鍵。近年來,**縣強力實施“工業立縣”戰略,傾全縣之力大辦工業,推動了工業經濟迅速發展壯大,質量效益明顯提高。2005年全縣工業增加值達到26.2億元,占GDP的比重達到53.9%,增長16.5%,限額以上工業增加值占全縣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35%,綜合經濟效益指數達到170%。一是抓骨干育龍頭。重點培育興隆汽車配件公司、和平制動器公司、鑫琦鈣粉加工公司、華龍辛夷公司、金緯絹紡公司、助劑廠等骨干企業,全縣納稅50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達到21家。汽配鑄造、礦產建材、電力、農副產品加工四大工業主導產業日漸明晰,規模不斷壯大,市場競爭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明顯增強。二是抓園區上規模。堅持把園區建設作為膨脹工業經濟總量的載體來抓,完成投資2700萬元,配套完善基礎設施,各類園區共吸納50萬元以上企業52個,另有一大批項目即將入駐。尤其是縣城工業園區,通過抓硬件建設、抓環境優化、抓政策激勵,目前已入駐企業20家,年產值達到2億元。三是抓改制激活力。因企制宜,分類施治,采取招商引資、盤活資產、收購、租賃、股份制改造、破產重組、多種開發等形式,催化劑廠、鉀長石礦、磚廠、印刷廠、繅絲廠、云母廠等企業先后進入改制程序,鑫達公司成功租賃水泥一廠,使其從瀕臨倒閉一躍成為納稅266萬元的大戶,天瑞集團收購重組云鋼總廠,初步啟動生產,納稅就達到521萬元。四是抓項目增后勁。去年,全縣項目建設呈現出投資總量大、項目個頭大、外來項目多、建設速度快的良好態勢。回龍電站、杰達特種材料、鑫琦鈣粉、英威選礦廠等一大批工業項目的建成投產,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后發動力。五是抓服務強“三屬”。立足**三屬企業比較集中的特色和優勢,創優環境,強化服務,注重橫向聯合,充分利用其技術、設備、人才優勢,新上項目,實現了優勢互補,促進了共同發展,三屬企業對縣域經濟的貢獻份額不斷增加,2005年納稅額達到3000萬元,成為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

二、把“三農”工作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第一根本

做好“三農”工作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難點,也是縣域經濟發展的重點。近年來,**縣創新舉措,夯實農業基礎,發展農村經濟,促進農民增收,取得了顯著成效。一是堅持以“三村”建設為統攬,努力改善農村面貌。建設文明新村118個,特色經濟專業村146個,移民新村9個,惠及農民9萬余戶30余萬人,農村生產生活條件顯著改善,綜合文明程度明顯提高,五年共解決貧困人口5.8萬人,探索出扶貧開發整村推進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有效途徑,受到國家、省、市充分肯定,成為全省一面旗幟。二是堅持以工業理念謀劃農業,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著力培育華龍辛夷、隆源花生制品、江海集團養鵝加工、金緯絹紡、亨源葉類加工等一批農副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加快了農村勞動力向工業企業轉移步伐,促進了農民收入持續增長。建成皇路店花生米、尹店大蔥、喬端山珍等一批專業市場,催生一批專業協會、中介信息等服務組織,形成了企業開拓市場、創建基地、帶動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格局。三是堅持以結構調整為主線,大力發展農業特色經濟。全縣經濟作物面積達到35萬畝,林、蠶、牧、菌、毯、漁六大主導產業規模日益壯大,十大特色產品基地初步形成,辛夷、柞蠶、山茱萸、香菇通過國家有機認證,**先后被命名為“中國辛夷之鄉”、“中國柞蠶之鄉”和全國首家有機農業生產基地縣。同時,積極發展勞務經濟,去年,全縣外出務工農民達到9.6萬人,實現務工收入7.2億元,勞務輸出已經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三、把旅游開發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第一亮點

近年來,**縣堅持以旅游開發為龍頭,以商貿流通業為基礎,加速發展第三產業,2005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8.82億元,同比增長11.4%。一是把旅游業作為第三產業的龍頭來抓。首先,準確定位,科學規劃,完成了《**縣旅游發展總體規劃》和《真武頂景區開發建設詳細規劃》,把**旅游定位為南陽旅游、伏牛山旅游走向國內國際市場的對接點,充分展示“人文四祖”和“自然四絕”的獨特魅力。其次,加大開發力度,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模式,引進南陽旅游開發公司投資7000萬元打造五朵山景區,引進北京和惠公司投資5000萬元開發真武頂景區,大大加快旅游開發步伐。鼓勵引導干部職工、企業老板、景區農戶投資旅游開發,建成農家樂賓館300余處,旅游接待服務能力大為提高。其三,加大宣傳促銷力度,通過舉辦五朵山開放儀式、“**勝境·北京畫院作品展”、《玉蘭花》特種郵票首發式等大型活動,**旅游知名度大為提高。2005年接待游客35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4500萬元。二是把商貿流通業作為第三產業的主體來抓。商貿流通業是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縣域經濟的“助推器”。近年來,**縣積極發展房地產、物流配送等新興服務業,改造提升郵政通訊、餐飲交通等傳統服務業,建成了鑫東方購物廣場、東方大酒店、金世紀賓館、大眾超市等一大批綜合性商貿服務企業,城鄉市場日益活躍。2005年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8.1億元,同比增長14.6%,消費需求對GDP的貢獻份額達到36.7%。

四、把民營經濟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第一主體

近年來,**縣始終堅持把民營經濟作為壯大縣域經濟的主力軍,放手、放開、放膽發展民營經濟。出臺了《關于扶持非公有制企業發展的意見》等激勵政策,在經營范圍、收費標準、土地使用等方面給予優惠,鼓勵民營經濟參與國企改革、城鎮建設以及教育文化等各個領域的經營開發。兌現獎勵承諾,連續兩年拿出100多萬元重獎納稅大戶,激發了廣大干群發展民營經濟的積極性。實施“反哺”工程,鼓勵**籍在外事業有成人員返鄉上項目、辦企業,引導機構改革分流人員投身民營經濟主戰場,使民營經濟規模不斷壯大。強化服務,集中整治“四亂”行為,實行重點企業掛牌保護制度,促進了民營經濟健康發展。2005年,全縣民營企業發展到8458家,實現總產值72億元,同比增長22.8%,入庫稅金9600萬元,同比增長35.2%,迅速發展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第一主體。

五、把招商引資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

近年來,**縣立足優勢,搶抓機遇,大力實施開放帶動戰略,著力打造開放、誠信、平安、魅力“四個**”,全力優化發展環境,努力做到用優越的環境招商,用誠實的信譽安商,用優質的服務親商,廣泛吸引外地客商到**投資興業。一是著力創造寬松優惠的政策環境。制定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快發展開放型經濟的若干規定》、《**縣招商引資獎勵辦法》、《**縣加快工業園區建設的實施意見》,為外來投資客商提供最大限度的優惠。同時,每年拿出50萬元專項資金重獎招商引資、項目爭取先進單位和有功人員,在全縣形成了“人人思招商、競相引項目”的濃厚氛圍。二是著力創造優質高效的服務環境。2003年**縣在全市率先成立了行政服務中心,實行一站式辦公、一條龍服務。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對所有行政審批事項進行了清理、精減、規范。實行民主評議行風、企業評議部門活動,部門大局意識、服務意識明顯增強,主動服務、超前服務、優質服務蔚然成風。三是著力創造良好的基礎環境。堅持小城鎮、大戰略,不斷加大基礎建設投入,五年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5億元,相繼建成一大批對經濟社會發展有重大影響的交通、城建、水利、電力、生態治理、社會事業等方面的重大項目,極大地改善了經濟發展硬環境,有力支撐了縣域經濟快速發展。公路建設投入資金6.8億元,干線公路、景區公路、農村公路全面施工,嶺南高速開工建設,全縣公路通車里程達到1277公里,實現了“出口標準路、貫通循環路、鄉鄉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的歷史性目標。城鎮建設完成投資6.5億元,縣城面積由4.2平方公里擴大到12平方公里,框架拉大到30平方公里,品位提升,形象一新,“山城、水城、綠城、生態旅游城”的格局基本形成。同時,電力、通訊、廣播電視等網絡日益完善,實現了村村通電、村村通有線電視、村村通程控電話。環境的不斷優化,全省首批對外開放重點縣的金字招牌進一打響,促進了招商引資、項目爭取工作卓有成效的開展,2005年全縣新上招商引資項目159個,引資總額15.4億元,爭取上級批復項目89個,資金2.18億元,合同利用外資1650萬美元,外商投資企業由1999年的1家發展到目前的16家。對外開放為縣域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近幾年來,**縣經濟社會發展步伐明顯加快,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但與先進地區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在具體工作推進中,我們感到制約縣域經濟發展的體制性問題比較突出。為加速全省縣域經濟發展,我們建議:

1、關于項目立項審批問題。因縣域經濟的起點和規模所限,國家立項十分困難。**是個資源大縣,調整產業結構,加快發展步伐,需要盡快把豐富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目前,煤炭勘探開發、金紅石礦開發、天池抽水蓄能電站、核電站等重大項目正在積極爭取,雖然多方努力,但至今沒有得到國家立項,項目長期審批不下來,造成了資金、人力、物力的極大浪費。另外,我們還有一些項目需要省里幫助做好策劃工作,疏通有關渠道,加快立項審批。公務員之家

2、關于公路建設問題。**是個深山縣,交通閉塞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一大“瓶頸”,目前,急需修建S248內鄉——鐘店——嵩縣59公里二級油路、S331**——嵩縣界段55公里二級油路,以打通兩市、三縣的重要交通線。另外,X001線白河店——鐘店27公里路面損毀嚴重,急需修成三級水泥路,請求上級盡快立項。

3、關于加大扶持問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在農村,難點在于生存條件惡劣的農民。截止2005年底,**縣仍有9.2萬貧困人口,這部分農民分散居住在深山區和庫區重淹沒區,僅鴨河口水庫移民人數就達5.5萬人,雖然縣里連年來不斷加大扶貧開發力度,但由于生存條件非常惡劣,極易返貧。要使這部分農民同步達到小康水平,唯一出路是實施出山離庫計劃,實行異地疏散安置,從根本上解決脫貧問題。這就需要省里制定更優惠的移民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幫助這部分農民盡快脫貧致富。

4、關于政策落實問題。對全省首批對外開放重點縣,省里曾經出臺一個專門文件,將從21個方面給予優惠、激勵、扶持,希望這些優惠政策能夠兌現落實,使其真正發揮鼓勵士氣、激勵先進的作用。同時,建議省里在大項目擺布、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對重點縣市優先安排,為其快速發展創造條件。對重點縣(市)在財稅、土地、投資、審批等方面進一步理順體制,放寬權限,縮小與沿海發達地區政策、環境等方面的差距,把比較優勢發揮出來,增加對投資者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