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農業產業化情況匯報

時間:2022-07-25 11:18:00

導語:縣農業產業化情況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發揮優勢突出特色

努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步伐

——xx州xx縣農業產業化情況匯報

中共xx縣委xx縣人民政府

xx縣是典型的熱區農業縣,素有“天然溫室”之稱。改革開放特別是“九五”以來,在州委、州人民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縣委、政府立足熱區優勢,不斷探索和實踐新形勢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路子,經過20多年的艱苦創業,已發展成為蔬菜年均種植面積10萬畝,熱帶林果種植面積達7萬多畝的菜果生產種植大縣,廣大人民群眾也由此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無公害綠色食品成為全社會的共同需求,為此,國內外農產品市場“綠色壁壘”紛紛設置,對xx蔬菜產業無情地亮出了“黃牌”。如何改變xx“蔬菜”的命運,重振蔬菜產業雄風,是擺在全縣各級干部各族群眾面前的一件大事。縣委政府經過對蔬菜產業發展現狀進行科學“會診”后認為,xx的特色是蔬菜,出路在蔬菜,要突出、創新這一特色,原創:必須緊緊抓住國家農業部把xx列為“創建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縣”的歷史機遇,對蔬菜產業來一次徹底的革命,以打造無公害品牌為重點,加強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建設,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步伐,努力實現富民強縣目標。

一是全力打造無公害、綠色品牌,推進蔬菜產業二次創業。xx的冬早蔬菜于1978年開始規模試種,到1984年開始規模經營并初成產業,鼎盛時期面積達10萬畝,產值達1.5億元,但隨著市場的變化,品種的市場適應性差、內在質量低,一度時期已開拓的“三北”市場逐步喪失,至2000年,面積不變,產值卻降至8000萬元。面對此情,縣委政府果斷作出了發展無公害、綠色蔬菜的決定。一方面,全力構建專業聯防聯治植保體系和農產品質量監測檢測體系,主動請專家到xx對水、空氣、土壤進行無公害、綠色食品產地環境檢測認證,制定無公害、綠色蔬菜生產技術規程,依法禁絕劇毒高殘留農藥在xx的使用,在全縣采取物理、化學、生物措施進行蔬菜病蟲害預防和治理,建成全省最大的物理殺蟲燈體系,安裝物理殺蟲燈2380盞,防治面積8萬多畝,同時在全縣廣泛成立聯防聯治植保協會,通過協會引進高效優質生物農藥,進行專業化防治和區域化治理,在提高菜產品安全性的同時,有效降低群眾生產成本,減輕群眾負擔。另外,還把經常性的監測檢驗工作做深做細,在建立各類監測檢驗機構的基礎上,從縣委書記到鄉(鎮)黨委書記、鄉(鎮)長人手一臺檢測儀,做到田邊地頭隨意抽檢,地里無違規生產,市場無農藥超標產品。另一方面,積極開展無公害、綠色食品認證,采取以協會、公司為主,政府補助、獎勵的形式有效引導和支持協會、公司進行產品認證,全縣已擁有無公害農產品認證25個,綠色食品認證5個,無公害產地認證9.1萬畝,并注冊了商標;35家農產品加工企業中,有21家企業的25個產品獲得國家和省級無公害產品認證,1家企業獲得iso-9001國際管理體系認證,3家企業獲得國家認證認可委員會《衛生注冊證書》。再一方面,精心組織和引導群眾調整品種結構和種植時令,協調農科部門尤其是省農科院按照市場需求,著眼于“名、特、優、新”品種大膽引進、試驗、示范,以“好品種加訂單”的形式在全縣予以推廣,并引導群眾抓住市場空白點和對某個蔬菜品種的需求旺盛期調整粗細菜比例及種植時間,確保各類蔬菜都能夠均衡上市并處于價格旺盛期。上述措施的順利落實,xx蔬菜作為綠色支柱產業的地位和無公害、綠色農產品的市場地位得到牢固樹立,群眾得到了豐厚的回報,連續四年量價同增。2005年全縣共種植蔬菜12萬畝,產量達22萬噸,產值2.7億元,群眾種菜收入占人均收入的比重達到了50%。

二是以綠色農產品為依托,大力發展加工型農業,努力延伸農業產業鏈。20多年來,xx蔬菜一直以鮮銷為主,蔬菜鮮銷風險大、效益低,無論當前效益有多好但畢竟路子狹窄。xx縣委政府順勢而謀,把農業富民與工業強縣緊密結合起來,充分利用綠色農產品的數量質量優勢,以招商引資為手段,以園區建設為載體,有效吸引國內外優質農產品加工企業到xx落戶,傾力建設集綠色食品精深加工、儲藏保鮮、包裝運輸為一體的工業產業群體,香蔥、德國米蔥、薯類作物、粗糖產品等初級產品得到了加工升值,延長了產業鏈,在增加財政收入的同時,提升了農產品的價格,穩定了市場。加工園區自2002年規劃建設以來,已有36家企業建成投產,7家企業獲得了農產品出口自營權。福建閩中食品有限責任公司、龍川江化工有限責任公司、瀚泰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和林峰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已具有相當規模,雖然建成時間不長,但年產值已超過2億元,年上繳利稅1000多萬元,同時還帶動農戶建成了近2萬畝的生產基地,基地畝凈收入達3000元以上。園區內的種子協會,全面加強與國內繁制種新老客戶的聯系與合作,并成功引進了世界知名的繁制種企業美國的“先正達”公司、臺灣的“農友”公司在xx開展繁制種業務,使全縣的繁制種面積達到2萬畝,全縣農民每年僅繁制種一項就能創收6000多萬元。

三是聚合力量,開拓市場,竭力疏暢農產品銷售渠道。20多年來,xx在農產品的市場定位上一直是“立足滇黔、開拓‘三北’”,盡管總體順利,但群眾也還是吃盡了苦頭,農產品賣難仍是群眾的一塊心病。縣委政府為民所急,在鞏固原有市場的基礎上,把眼光瞄準了國際市場和國內超市。一是著力培育市場主體。xx縣委、縣政府清醒地認識到農產品流通渠道是否暢通,左右著綠色農業的發展程度。為此,他們在全縣范圍內選擇了100名懂生產、有一定經營經驗的能人作為市場經紀人,進行重點培育,分別安排縣級副科以上領導干部結對幫扶聯系,從思想啟發、政策落實、項目開發和資金籌措等方面給予協調和幫助,使他們在較短的時間內成為xx蔬菜外銷的市場中堅,成為農民致富的帶頭人;精心組織縣內農產品經營企業和協會、經紀人走出家門,加強與全國各大蔬菜批發市場和菜商的聯系、交流與合作,每年請進300多家菜商到xx從事蔬菜外銷經營。二是不斷完善市場經營體系。把批發和交易市場建設作為xx綠色農產品產業發展的又一重要環節來抓。通過幾年的努力,目前已建成占地面積達100170平方米的云南省最大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建成制冰廠4個,冷庫8個,速凍保鮮廠1個,年處理保鮮蔬菜10萬噸以上;信息收集管理中心大樓一幢,面積2500多平方米,同時還建成長1216米的鐵路專用線一條,配置裝車站臺貨位48個。在國家和云南省的關心支持下,2005年又投資5868.61萬元,對市場進行改擴建,目前,一期工程已經完工。市場功能的日趨完善,為xx農產品沖出國門、打入國際市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加強市場硬件設施建設的同時,xx縣委、政府又進一步整頓和規范市場交易秩序,營造公平競爭的銷售環境。公安、工商部門組織精干力量進駐農產品批發交易市場,維護社會治安,打擊欺行霸市、強買強賣行為,確保了交易的公平有序。三是努力拓展國內國際市場。2003年12月,在云南省外經貿廳的支持下,xx在昆明為反季蔬菜和水果舉辦了產品推薦會,5個國家的領事和300多家國內外客商參加,簽訂了8萬多噸2億多元的蔬菜產銷合同。2004年3月,縣委書記帶隊,以縣級有關部門和縣內從事農產品生產經營的公司、協會組團到泰國清邁、曼谷舉辦xx蔬菜水果推介會;2005年4月,縣委政府分管領導帶領縣各農產品生產經營企業協會參加了上海云南生態農產品推介會,xx菜果產品在上海掀起了搶購旋風。縣委政府在積極組織開拓市場的同時,主動出資支持縣內農產品生產經營企業外出參加各類農展會、推薦會,考察產銷區市場,建立合作式直銷窗口。到目前為止,全縣菜果產品遠銷國內145個大中城市,銷售量達15萬噸,2萬噸菜果產品出口德國、日本、韓國、新加坡和俄羅斯。農產品賣難的問題得到妥善解決。

農業產業化發展框架的初步形成,促進了農業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及經濟社會全面進步。2005全縣預計完成生產總值91582萬元,比上年增加9003萬元,增長9.5%,其中,完成農業總產值68451萬元,比上年增長21.3%;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2838元,比上年凈增296元,原創:增長11.6%。完成財政收入6707萬元,比上年增加1463萬元,增長27.9%;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達99737萬元,比年初增加19178萬元,增長23.8%。

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進程中,我們有過教訓,但也有經驗值得總結:一要把握市場導向。以市場需要為標準,確定主導產業、調整種植結構、調整品種結構、調整種植時令,并按市場通行標準對農產品進行質量定位和組織生產。二要強化科技支撐。加強與科研院所合作,重點進行科技攻關和引進試驗示范優化新品種,同時要建立健全科技服務網絡,更新科技人員知識結構,改進服務方式,加強對群眾的宣傳、培訓和服務。三要培植龍頭。不貪大求洋,要結合產業發展需要,重在“帶動”功能發揮,選準市場前景好、管理規范、創業實干精神強的企業給予幫助和支持,使其不斷發展壯大,數量不斷增加,并逐步形成功能較為系統的企業群體,鑄牢產業化發展的中間環節。四要提供服務保障。充分挖掘群眾自我教育、自我組織和自我管理潛能,根據不同地區的生產種植特點,引導和支持“能人”成立各種生產專業協會,引進優新品種,實行訂單生產、定價收購,面對市場,實行定價銷售、品牌營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