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撫工作匯報
時間:2022-10-18 04:31:00
導語:優撫工作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各位領導:
我們紅星鄉是一個以農業生產為主,多種產業結構并存的近郊鄉。地處市郊南部,全鄉所轄面積70平方公里,有8個行政村,42個村民小組,全鄉總人口16520人,耕地35131畝。201國道、大通道貫穿全境,交通極為便利,信息高度發達。2001年,全鄉社會總產值68615萬元,財政收入77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800元。8個行政村中已有7個達到小康村水平,被市委、市政府命名為農業和農村工作先進鄉。
幾年來,我們鄉黨委、鄉政府始終把優扶工作當做一件大事來抓,站在關系到政局穩定興國安幫、密切黨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的高度來認識。黨政一班人關心優扶工作,倡導優扶工作,支持優扶工作、民政辦和各村熱愛優撫工作,做好優撫工作,使全鄉的優撫工作走上了良性軌道,取得良好效益。九五、九七年連續兩年被省民政廳授予“民政工作全優鄉”光榮稱號;九五、九七年連續兩年被市委、市政府、雞西軍分區授予“擁軍優屬先進單位”榮譽稱號,并連續兩次代表雞冠區接受爭創雙擁模范城檢查,得到了上級領導的充分肯定,下面就把我們如何做好優撫工作的幾點做法向領導做以匯報:
加強領導,提高認識,帶動了擁軍優屬工作的深入開展
擁軍優屬工作是一項關系到社會政治穩定,軍人安心戊邊,體現黨和政府溫暖的系統工程,為此,鄉黨委和鄉政府高度重視民政工作,尤其是擁軍優屬工作,在抓經濟工作的同時,把優撫工作納入了黨委、政府的工作議程和日程當中。鄉政府、民政、村委會三位一體,堅持開展經常性的擁軍優屬工作,為了使工作制度化、規范化、經常化地開展下去,鄉成立了以書記、鄉長為主任的,有民政、武裝、財政、經管、稅務等部門參加的擁軍優屬工作委員會,明確了任務,落實了責任,增加了力度。同時,要求各村成立了“擁軍優屬服務委員會”,村組成立生產幫帶小組,在全鄉范圍內形成了以“鄉為中心,村為樞紐,組為基礎”的鄉、村、組三組服務網絡體系,同時建立了鄉干部包村、村干部包戶的責任制,制訂了“重點戶鄉走訪”、“一般戶村走訪”、“八一”、“元旦”、“春節”定時走訪的走訪慰問工作制度,實行了平日活動為“四入戶”:既“對確有困難的優撫對象要入戶解決,對有病、住院的優撫對象要攜款物入戶探望;對死亡的優撫對象家屬入戶吊唁并解決300元喪葬費;對回家探親的現役軍人要入戶看望慰問。由于我們在平時的優撫工作中加強了領導,提高了認識,明確了任務,落實了責任,制訂了切實可行的規章制度,從而,在全鄉上下形成了一種齊抓共管的局面,一種抓擁軍優屬工作光榮的良好氛圍。因此,使我鄉的擁軍優屬工作得到廣泛的開展。
強化基礎,規范管理,促進了擁軍優屬的深入開展
為了使全鄉的擁軍優屬工作走上規范化管理的軌道,民政辦的同志從加強基礎建設入手,在人員少、任務重的情況下,他們克服了戶多面廣,線長缺少交通工具等一系列困難,逐村、逐戶地對優撫對象進行逐人地調查摸底,然后將情況進行整理,分門別類裝訂成冊,建立了五冊、一卡、一簿。既復員軍人登記冊、傷殘軍人登記冊、退伍軍人登記冊、現役軍人登記冊、烈屬登記冊;優撫對象匯總卡;優撫對象增減變化情況登記薄。實現擁軍優屬工作的規范化管理。通過調查摸底,掌握了全鄉優撫對象的自然情況:在全鄉4305戶,16520口人當中,有老復員軍人48戶48人,傷殘軍人11戶11人,烈屬1戶1人,病故軍人家屬1戶1人,因公犧牲家屬1人,退伍軍人161戶161人,義務兵家屬8戶32人,合計占全鄉總人口的1.39%。在上述230戶優撫對象中生活水平好的占125戶,中等56戶,差點的50戶(2001年初),通過我們的摸底調查,對全鄉的優撫對象不但實行了規范化管理,也做到了底數清,情況明,為我們下一步解決他們的“三難”問題,奠定了基礎,使我們幫助他們脫貧致富奔小康,能有的放矢地進行。為我們進一步做好擁軍優屬工作,提供了詳實的第一手材料。
制訂規范,脫貧致富,實現了擁軍優屬工作的深入開展
為了使全鄉的優撫對象在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活動中不掉隊,不退伍,甚至讓有條件的提前過上好日子,充分體現出黨和政府對他們的親切關懷,感受到社會主義制度的無比優越,鄉政府在九九年初成立了“扶持優撫對象發展生產奔小康”領導小組,并結合230戶優撫對象的實際情況,制度了1999-2002年扶持優撫對象發展生產奔小康實施方案和三年規化,確定了以解決優撫對象“三難”問題為起點,以幫助發展生產、變輸血式為造血式為手段,以最終達到小康生活標準為目的指導思想,同時因材制宜,采取“三步走”的戰略,既對125戶生活條件好的優撫對象,99年要達到小康水平;對56戶稍差一點優撫對象,2000年要達到小康水平;對余下的50戶,最遲也要在2001年全部達到小康生活標準,決不把問題留到下個世紀。為達到此目的,鄉政府首先落實了五個扶持項目,安排本人或子女就業,幫助輸出勞務,扶持專業化生產、進行商貿活動,發展養殖業。全鄉共安排就業10人,輸出勞務66人,為42人承包土地、果園、魚池等400余畝,解決種子、春耕貸款18萬元,幫助15人解決經商場地,為13人解決養殖基地。其次,鄉政府出臺了“三減免”、“五優先”的優惠政策,“三減免”是對優撫對象減免農業稅,減免村提留、減免義務工;“五優先”是(1)對從事個體工商業的優撫對象優先辦理營業執照。(2)對優撫對象優先提供農用生產材料和科技服務;(3)對優扶對象優先提供貸款,并不受村指標限制;(4)優先安排優撫對象本人或子女到鄉村企業就業;(5)為優撫對象優先辦理審批資源手續,如東太村的在鄉復員軍人赫英文辦起的木器加工廠,享受免收一切稅費的待遇,年純收入可達5000元以上,立新村的二等甲級傷殘軍人鄧永和辦起了食雜站,也享受免收稅費的待遇,年純收入可達3000元以上,西太村的復員軍人楊加文,鄉里幫他優先貸款5000元,扶持他養牛,現在年人均收入都在4000元以上,率先跨入了小康戶行列。這些措施不但解決了優撫對象的生活困難問題,而且也使他們的生活達到小康水平。九九年,有125戶達到了小康生活標準,2000年增加到181戶,余下的50戶,到目前已有46戶接近小康水平,到年末達標絕對沒問題。
在解決優撫對象“醫療難”的問題時,我們采取了“四個一點兒”的做法,既:一是國家撥一點兒,國家每年為全鄉的優撫對象撥醫療費3000元、二是鄉政府投一點兒,鄉政府每年在為二等乙級以上傷殘軍人報銷全部醫療費之外,還從財政為優撫對象撥醫療費1200元,民政統籌費列資3000元;三是村里免一點兒,鄉衛生院、村衛生所,均設立優撫診室,為優撫對象制度了“三到戶、三免費、四優先”的優惠政策,既:免費為優撫對象測血壓、診斷、掛號;就診到戶、檢查到戶、送藥到戶;優先掛號、優先檢查、優先治療、優先就診;四是個人集一點兒,我們采取自愿的原則,每人每年集資30元,有病時門診報銷100元,常病報銷200元,住院報銷300元,并可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增加,如紅光村老復員軍人丁喜錄常年患病,每年都要花千元以上,均得到報銷。使我們這些優撫對象大病得到了治療,小病及時治療,充分體現了黨和政府的溫暖。
在解決住房難時,我們采取了國家投一點,鄉里撥一點、村里補一點,各部門免一點,個人拿一點,親屬幫一點,愛心獻一點的辦法,自九九年以來,全鄉供解決優撫對象28戶、120間,其中翻建10戶40間,維修18戶80間,共集資30萬元。其中國家投入5萬元,鄉里投入2萬元,村里補助5萬元,個人自籌17萬元,向功臣獻愛心1萬元。如前市長丁乃金同志幫助朝陽三等甲級傷殘軍人李恒金建了一棟70平方米的新房,市委秘書長杜捷同志出資1000元,為前進村二等乙傷殘軍人鄒明芝的房子換了大山墻、市工商局副局長張士臣同志為前進村老復員軍人于志寬涮墻,鋪地磚、換炕席等,截止目前,全鄉優撫對象住房難問題基本上得到了解決,以紅光村郝福田,西太村楊加文為代表的一批優撫對象早已住上了寬敞明亮的磚瓦房。
兌現政策,提高標準,保證了擁軍優屬工作的深入開展
按照標準及時兌現優撫政策,足額將各種定補款發放到優撫對象手中,是擁軍優屬工作中的關鍵和重點。幾年來,我們克服了村集體經濟增長緩慢,企業發展后勁不足,鄉政府財力緊張,部分村組拖欠統籌費等一系列困難,按時,足額地將各種憮恤金,定補款發放到位,并將群眾優待金有所提高。2001年,我們發放“三屬”撫恤金5568元;傷殘軍人12人,二等甲1人,二等乙4人。三等甲3人,三等乙3人,按照國家標準共計發放撫恤金21282元;定期定量補助61人,老復員軍人每人每月100元,傷殘軍人為50元,共計發放定補款64200元,群眾優待的義務兵優待金由99年的1000元,提高2000年1100元。99年接收退伍軍人10名,2000年接收退伍軍人5名,201年接收退伍軍人2名,按標準共為他人發放優待金22000元,全部到位。其它優待對象,我們將全鄉的烈屬,傷殘軍人,復員軍人,帶病退伍軍人61人,按三個檔次進行優待。
一是基礎優待150元,二是功勞優待300元,三是困難優待300元。2001年全鄉共付群眾優待金12200元。此外,村里每年還對他們進行“三老”優待金200元。即:老復員軍人、老黨員、老干部。使每人每年享受優待金平均可達350元。
由于國家撫恤標準的提高,加之我們按時足額兌現政策,將黨的關懷,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及時送給優撫對象,他們看到黨和人民沒有忘記他們,無比自豪和喜悅,也就越發地感謝共產黨,感謝人民政府,密切了黨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重樹了黨和政府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