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鄉工作進展情況匯報
時間:2022-10-18 04:52:00
導語:民族鄉工作進展情況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xx畬族鄉情概況
我鄉地處寧化西南部,鄉域面積178平方公里,現轄12個行政村、100個村民小組3102戶13148人。我鄉是革命老區鄉。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全鄉有600余人參軍參戰,現在冊烈士170人,評定革命“五老”人員32人。是寧化唯一的少數民族鄉。全鄉現有世居雷、藍兩姓畬族812戶4012人,占總人口的30.5%,治平、湖背角、坪埔、社福、光亮、下坪、高峰、高地、泥坑等9個村為民族村,35個自然村村民全部為畬族,幾戶或十幾戶聚居成村,具有大分散小聚居和雜居的特點。是寧化最邊遠分散的高山鄉。地處閩贛兩省三縣八鄉交界處,有“三江源頭”(閩江、贛江、韓江發源地之一)之稱,距縣城56公里,是16個鄉鎮中離縣城最遠的一個鄉鎮,全鄉3戶以上自然村387個,平均海拔678米,為全縣地勢最高的高山鄉,縣內最高峰雞公棟海拔1398米落座在境內。是三明最大的毛竹大鄉。全鄉現有毛竹林面積13萬畝,人均10畝,是全市3個10萬畝以上的鄉鎮之一。是寧化耕地最少的耕地小鄉。全鄉僅有耕地7845畝,僅為全縣的1.86%,人均不足0.6畝,有400余人口完全沒有耕地。是典型的貧困農業鄉。農民收入和財政收入單一,主要依靠毛竹和煙葉,2004年鄉財政一般預算收入67.34萬元,人均5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819元,人均1800元以下低收入人口4218人,占總人口的32%,其中人均1000元以下的農村貧困人口還有663人,占總人口的5%。
二、民族鄉成立以來工作情況
我鄉于2000年經省政府批準設立畬族鄉。五年來,在省、市、縣各級黨委、政府及各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關心下,尤其是得到省領導汪毅夫、王美香、陳增光、蒼震華以及省直部門領導、市縣黨政主要領導的親切關懷,特別是省農業廳掛鉤幫扶四年來,廳黨組高度重視,廳領導先后多次深入我鄉,組織專家技術員考察調研,幫助制定規劃,進行訪貧問苦。先后注入幫扶資金120萬元,扶持竹屑香菇生產、土壤改良、農田基礎設施和衛生院建設。通過近幾年的不懈努力,我鄉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長足發展。一是農業農村經濟持續穩步發展。2004年全鄉實現農業總產值4218萬元、財政收入130.4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819元,分別比1999年增長26.2%、23.8%、39.9%。二是特色產業逐步壯大。至2004年完成護筍養竹6.5萬畝、改造低產竹林8600畝、建豐產竹林基地2450畝,去年農民人均竹業收入2436元,對農民人均純收入的貢獻率達到86.4%。發展以竹屑代木香菇45萬袋,實現產值120萬元。三是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多渠道籌措資金,先后鋪設曹治線通鄉油路4.2公里,開通治平田畬至長汀庵杰邊貿公路6.2公里及竹山公路32條86.5公里,改造通民族村四級路10.1公里;新建民族學校教學樓、宿舍樓等校舍3200平方米;完成農網改造、程控電話及9個行政村自來水等一大批基礎項目建設,為今后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四是民族工作扎實推進。充分利用黨和政府對少數民族的優惠政策,共爭取民族補助經費、項目資金、掛鉤幫扶資金600多萬元,直接拉動投資3000多萬元,為民辦實事38件,有效改善了畬鄉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五是黨的農村政策得到落實。繼續鞏固稅費改革成果,防止農民負擔反彈,確保農民得到改革實惠。深化林權制度改革,去年底已100%完成各項林權改革任務。深入開展扶貧開發活動,通過開展對口幫扶,全鄉脫貧126戶600余人口;實施造福工程搬遷83戶407人口。
自2000年以來,我鄉先后榮獲省委“先進基層黨組織”、市委“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先進集體”、市政府“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及2004年度評選的“國務院第四次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模范集體、市政府評選的“十佳毛竹鄉”、“閩、浙、贛第六聯防區森林防火先進集體”、省民宗廳“信息工作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三、2006年工作思路及進展情況
認真貫徹落實十六屆四中全會和省市縣經濟工作、農業農村工作會議精神,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的發展觀,搶抓機遇,打好民族牌,實施項目帶動戰略,主動融入縣域經濟,著力打造竹業強鄉,實現民族地區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預期目標是:實現農業總產值4450萬元,增長5.5%;引進區外資金750萬元,增長10%;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320萬元,增長10%;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2960元,增長5%。為實現上述目標,著重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大力發展特色產業
立足資源優勢,遵循比較優勢原則,做大做強竹業支柱產業,發展煙葉、肉牛、食用菌三個產業,形成區域特色經濟。
1、做大做強支柱產業。繼續實施“科技興竹、竹業興鄉”發展戰略,以昌豐竹業有限公司為龍頭,采取“公司+農戶”模式,以低產林改造、豐產林培育、新植小徑竹、竹山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開展山地水利建設年活動。一是擴大豐產竹林基地規模。低產竹林墾覆改造10850畝,新建高標準豐產竹林基地12900畝,年產毛竹220萬根。二是優化竹種結構。新植小徑竹520畝。三是改善竹山生產條件。新開竹山公路75公里,新建竹山噴灌點106個,覆蓋竹山面積5200畝。四是加快產業化進程。建立健全鄉竹業協會和村竹業分會運作機制,聘請專家擔任竹業顧問,提高竹農組織化程度。五是設立竹業發展基金。多渠道籌措資金設立100萬元竹業發展基金,主要用于對豐產示范基地建設、小徑竹基地建設、竹山噴灌設施、竹山公路等方面的補助扶持。目前,毛竹山地水利完成10個村規劃設計,坪埔、下坪等村開始組織實施;已在鄧屋、彭坊、治平等平原村落實新植小徑竹面積500余畝,清明后可完成種植。
2、發展三個產業。在確保糧食生產穩定的前提下,對接縣域農業特色產業發展規劃,依托縣煙草公司、萬士利公司龍頭企業,采取“公司+農戶”模式,把煙葉、肉牛、食用菌等三個關聯度高的產業做大做強。一是鞏固煙葉生產基地。種植煙葉3500畝,收購煙葉7000擔。二是培育肉牛養殖基地。新增母黃牛100頭,凍精冷配190頭,創建戶均1頭母黃牛村2個,出欄240頭。三是擴大食用菌生產規模。發展杏鮑菇、雞腿菇、竹蓀等珍稀菌類,種植以竹屑代料香菇100萬袋、蘑菇19000m2。目前,已完成煙葉種植3500畝,面積比去年增加300余畝,可實現農民增收20萬元;落實蘑菇種植面積8000平方米。
(二)實施項目帶動戰略
以項目為抓手,完成招商引資項目2個、引資600萬元、儲備項目5個。重點抓好:一是生產性招商項目。完成竹林豐產基地、筍竹專業批發市場、筍制品、竹炭、竹拉絲、坪埔水電站等項目可研。通過招商推介,春水筍罐頭廠已建成投產,項目總投資260萬元,年產春水筍罐頭500噸,產值300余萬元;竹拉絲項目已與浙江老板達成投資意向。目前,正積極籌備參加林業專場招商會,爭取有更好的筍竹加工項目簽約落戶。二是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主要對集鎮環境進行整治(包括河道、防洪堤、集鎮小巷的路面硬化),完成集鎮所在地洪門壩2.7萬平方米小區開發,解決87戶高山區少數民族人口搬遷,并新建一個占地1000平方米、建筑面積3000平方米的筍竹專業批發市場。加快農村路網改造。完成治平境內2.75公里通鄉三級路改造;抓好治平至高峰、坪埔至高地等2條14公里通村四級路改造。加快社會公益項目建設。開工建設鄉所在地日供水1000噸,服務5000人的自來水廠;民族學校占地500平方米,建筑面積2000平方米的師生食宿樓。
(三)統籌社會事業發展
堅持實施科教興鄉和可持續發展戰略。一是鞏固義務教育。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位置,穩定入學率、升學率。二是完善農技推廣體系。完善農技推廣服務網絡,每個村配齊3名村級技術員,加大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和推廣力度。三是穩定低生育水平。突出抓好計劃生育流動人口管理、社會撫養費征收等薄弱環節,繼續開展性別比專項治理。四是注重構建和諧社會。積極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努力營造謀發展、求發展、能發展的寬松氛圍。嚴格安全生產責任制,突出抓好交通、森林防火工作重點,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切實維護社會安定穩定。
(四)創新農村工作機制
為適應農業農村新形勢的發展變化,對創新農村工作機制進行有益探索。一是建立“一幫一”扶貧助困制度。確定157名鄉村干部幫扶157戶貧困戶,對貧困戶提供信息、技術、資金、營銷等服務,發展短平快增收致富項目,加快脫貧步伐。二是組建竹業發展服務中心。調整5名鄉干部到中心專門從事竹業項目的策劃、包裝、引資、服務等工作。三是鼓勵鄉村干部帶頭創業。鼓勵鄉村干部通過集資、入股、承包等形式領辦、創辦各種經濟實體,參與特色產業開發,在實踐中增長本領。
(五)加強基層組織建設
結合學習張仁和同志先進事跡,在全鄉廣泛開展“學習張仁和、我為畬民謀發展”主題活動,圍繞黨委“五好”、支部“五好”目標,開展爭創先進“黨小組長、村民小組長、計生小組長”三小組長競賽活動,充分發揮“三小組長”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為深化主題活動,在全鄉開展“四個一”系列活動。一是每個鄉干部撰寫一篇調研報告,幫助掛包村理清發展思路。二是開展“一幫一”結對子活動,全鄉157名各級駐治平所屬村工作隊員與157戶貧困戶結對子。三是每季召開一次經驗交流會,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共促發展。四是開展為民辦實事活動,今年計劃投入800萬元為民辦6件實事好事。通過開展以上“四個一”系列活動,使廣大鄉村干部在各自平凡崗位上,用自己實實在在的行為、實實在在的政績、實實在在的示范、實實在在的帶動,體現黨員的先進性,為廣大群眾做出表率,帶領廣大群眾共促治平發展。
四、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困難
1、農民增收難度大
我鄉山多地少,群眾居住分散,全鄉有7000多人居住在高山上,主要收入來源毛竹。由于70%近8萬畝竹山不通公路,群眾依靠肩挑手提,習慣傳統竹山耕作方式,致使竹山效益低下,有近6萬畝的竹山效益仍停留在120-150元/畝的水平上。近幾年,我鄉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竹山道路建設和竹山管護方面,收到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竹山道路和竹山低產改造、豐產林培育投入大,加之群眾原始積累少,在竹山開發上長期投入不足,導致竹山效益提高不快,造成群眾增收慢。
2、各項基礎設施建設任務繁重
由于鄉村財力不足,致使各項基礎設施滯后。一是交通問題。我鄉是全省18個民族鄉中唯一沒有實現通鄉路面硬化的少數民族鄉。全程11公里正在改建中,但資金缺口達300萬元,籌措難度大;全鄉尚有7個行政村35公里通村路待建,因山高路陡,除上級補助每公里23萬元外,每公里需自籌10萬元;此外全鄉還有160公里竹山公路,按每公里3萬元計,需投入500萬元。二是教育衛生設施滯后。教育方面,由于撤點并校,民族學校學生食宿困難突出。民族學校1600名學生,其中寄宿生900多名,尚有300名學生寄宿在周圍農戶家中,且無學生食堂。為此,我鄉在04年建設一座可容納600名學生宿舍的基礎上,今年將新建一座面積2000平米的食宿綜合樓。目前已列入上級危改計劃,除上級補助65萬元外,仍需自籌資金80萬元。鄉衛生院(含門診、病房、辦公、宿舍在內僅700平方米)用房嚴重不足,醫療設備極為簡陋。為解決這個問題,去年我鄉在省農業廳的大力扶持下(補助30萬元),籌資56萬元,購買了一座建筑面積達1000多平方米的郵政樓,擬今年再籌40萬,用于改造裝修和添置部分醫療設備,以滿足群眾醫療衛生需求。
以上匯報不妥之處,敬請首長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