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發展情況報告
時間:2022-02-07 07:55:00
導語:政府發展情況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了使在京工作的塔鄉兒女能夠比較全面地了解到家鄉的發展情況,現在我把20*年應縣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向大家作一簡要匯報:
20*年是我縣實施“推進五大創業工程、實現全面振興目標”這一新的發展戰略的開局年。一年來,全縣上下緊緊圍繞“辦好九件實事、抓好九項工作”的年度工作任務,深化改革、擴大開放,艱苦奮斗、干事創業,有力地推動了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為建設小康應縣、和諧應縣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總結一年來全縣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以增強綜合縣力為目標的產業結構調整工作扎實推進
農業比重過大,大而不強;工業基礎薄弱,虛而乏力;三產發育不足,小而初級。這是我們應縣經濟發展滯后的根本所在。今年以來,我們針對產業結構不合理的問題,按照“強化一產、壯大二產、搞活三產”的思路,積極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取得了明顯成效。
㈠以五大基地建設為重點的農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
在糧食產業發展上,我們重點抓了三項工作。一是抓基地。今年入春以來,我們面對糧價下跌、糧食難銷帶來的負面影響,從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推進農業科技進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等方面切入,不斷加強了基地建設工作。在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方面,我們認真宣傳、貫徹、落實了中央1號文件精神,在穩定糧食種植面積的同時,發放糧食直補資金172萬元,減免農業稅770萬元;在推進農業科技進步方面,我們推廣了節水灌溉、配方施肥、病蟲防治等農業實用技術,實施了優種工程和農業機械耕作項目;在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方面,我們實施并完成了義井片5700畝、大臨河片15000畝中低產田改造工程,下社鎮西三村高效節水園區建設工程,薛家營水庫灌區、大小石峪灌區節水改造工程。二是抓流通。一年來,我們在推進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改革、培植糧食經紀人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效地拓寬了糧食銷售渠道,使農民賣糧難的問題得到了解決。三是抓轉化。通過積極運作,完成了玉雄公司15萬噸玉米深加工項目建設任務,目前已進入試產階段。這個項目的建設對我縣糧食產業發展必將起到巨大的帶動作用。以上三項工作的開展,有力地促進了糧食生產發展。據農業部門統計和測算,今年全縣糧食種植面積達到56.6萬畝,比去年增加1.6萬畝;糧食總產達到2億公斤,比去年增加1500萬公斤,創歷史最高水平。
在蔬菜產業發展上,我們重點抓了三項工作。一是擴張蔬菜基地。今年,我們通過強化水利設施建設,在義井、大黃巍、臧宅三個鄉鎮新發展了5萬畝蔬菜基地,為蔬菜種植面積的擴大提供了保障。二是發展無公害蔬菜生產。今年,我們通過推廣無公害蔬菜種植技術,規范蔬菜種植活動,新增無公害蔬菜面積5萬畝,累計達到了10萬畝。同時,還積極開展了青椒、胡蘿卜、架豆、馬鈴薯四種蔬菜國家產地質量認證工作。三是加強蔬菜產地市場建設。為了保護菜農利益,今年蔬菜上市期間,我們依法整頓和規范了蔬菜市場秩序,并收起300多萬元管理費。11月份,我們利用收取的管理費啟動了下社、赤堡、下馬峪、義井、龍泉5個蔬菜專業批發市場建設工程。上述工作的開展,有力地促進了蔬菜生產發展。據農業部門統計,今年全縣蔬菜種植面積達25萬畝,總產6億公斤,
在畜牧產業發展上,我們突出抓了奶牛養殖。年初,我們面對乳業衰退、奶牛市場持續低迷的形勢,站在逆向思維的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及時確立了“淘汰一批、新購一批,改善牛群結構;改良一批、更新一代,提高奶牛檔次”的思路,通過運作,淘汰了2000余頭低產和病殘奶牛,購進了2600余頭高產奶牛、改良了6460頭奶牛,與此同時,組織發動奶農、鮮奶經紀人新建起59個奶站(累計達到72個),大大提高了奶源基地的競爭力。此外,還組織畜牧部門在全省范圍內率先落實了“一免四補”政策,使奶牛養殖戶得到350多萬元的實惠。上述工作的開展,使全縣奶牛養殖再度走熱。截至11月底,全縣奶牛存欄數達到21370頭,同比增長19.9%。由于我縣奶牛養殖勢頭強勁,今年我縣被國家農業部列入全國15個奶牛良種補貼項目示范縣范圍。
在林果產業發展上,我們突出抓了生態建設。一年來,我們成功地完成了25公里通道綠化工程(栽樹60多萬株);4萬畝農田林網工程(栽樹10萬多株);4.2萬畝退耕還林工程;11.2萬畝荒山造林工程(飛播造林4萬畝,流域造林3.2萬畝,水保造林4萬畝)。由于我縣生態建設成績卓著,今年被省政府命名為“生態建設先進縣”。
農業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入,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農民收入水平得到了相應提高。據農業部門測算,今年全縣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20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可達3039元,比去年增長10.1%。
㈡以七大行業發展為重點的工業結構調整初見成效。
傳統優勢企業通過整合資源,開發產品,拓展市場,進一步做強做大。1-11月,白酒企業完成銷售收入5279萬元,上繳稅金1388萬元,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21.8%和11.8%;爐具企業上繳稅金174.6萬元;陶瓷企業上繳稅金275.5萬元。
傳統劣勢企業改制取得了新進展。一年來,我們先后對應縣糖廠、應縣化肥廠、利達玻璃廠、應縣麻紡廠、恒達陶瓷廠、大眾陶瓷廠、棉織廠等10家老企業進行了清產核資、資產評估和審計,并按照該退則退、該破則破、該轉則轉、該租則租、該賣則賣的原則,采取了相應的改制措施。目前,棉織廠破產已完成,玻璃廠破產已進入法律程序,糖廠和化肥廠實行了租賃經營。通過推進老企業改制,使一些回生無望的老企業徹底消失。使一些茍延殘喘的老企業煥發了生機。
新項目建設步伐加快。今年以來,我們通過招商引資和多方籌資建成了一批調產項目。2002年8月開工建設的玉雄淀粉糖品有限公司15萬噸玉米深加工項目,已于今年10月建成,目前正處于試產階段;2003年10月開工建設的下原平鋼鐵有限公司電爐煉鋼項目,已于今年8月建成,目前進入了投產準備階段;去年立項建設的同朔水泥有限公司20萬噸水泥生產技改擴建項目,已于今年7月建成投產;去年第四季度以來引資建設的晉華、金茂、騰達、文通、鑫光、金海洋等煤炭加工運銷企業已陸續投入運營。這些企業在煤源緊張、原煤漲價的形勢下,今年,為我縣財政做出了1300多萬元的貢獻。
據經貿部門統計,1-11月,全縣(規模以上企業)工業總產值完成4.36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15%;工業增加值完成1.21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6%;上繳稅金3771.3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59.26%。
㈢以旅游資源開發為重點的三產結構調整步入軌道。
開發旅游資源,發展旅游產業,是我們今年乃至今后幾年的一項重要工作。今年以來,我們圍繞建設晉北旅游大縣的目標,重點抓了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大了旅游產品的宣傳促銷力度。為了提高應縣木塔的知名度,年內我們投資65萬元,開展了以木塔為主的旅游產品宣傳促銷活動。先后組織參加了四次全國性的旅游產品宣傳促銷會,散發宣傳應縣木塔的光盤3000多張、資料5萬多份;在北京、大同、太原等城市和一些交通要道上架設了大型廣告牌,在英特網上制作了宣傳網頁;組建了神塔旅行社。通過宣傳促銷,木塔景點游客數量由去年的6萬余人次增加到今年的7萬余人次,門票收入由去年的240萬元上升到今年的425萬元。二是加大了旅游資源開發力度。今年以來,不僅我們組織編制上報了應縣木塔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凈土寺申報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凈土寺恢復建設等方案,完成了應縣木塔周邊環境整治、遼代博物館建設、應縣木塔消防、技防等項目的立項研究和項目申報工作,而且和臺灣籍佛教界著名人士蔡榮富(慧禮法師)達成了開發建設應縣龍首山文化園的協議。
一年來,我們在積極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的同時,還在增加財政收入上下了功夫,特別是培植新財源、整頓稅收秩序、爭取轉移支付資金三項工作的開展,扭轉了財政收入多年徘徊不前的局面。1-11月,全縣財政總收入完成7446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0.17%。據預測,今年全縣財政總收入可達8100萬元,比去年增收1030萬元,增長14.6%。剔除去年財政收入中的770萬元農業稅,實際比去年增收1800萬元,增幅為28.5%。此外,今年我們又爭取到2881萬元轉移支付資金。由于財政形勢有所好轉,我們給全縣干部職工增發了25元和84元津貼。
二、以改善人居環境為目標的城鄉基礎建設工作成效顯著
改善人居環境,既是提高人民生存生活質量的需要,又是增強招商引資承載能力的需要。今年以來,我們圍繞城市建設、公共設施建設兩個重點加大了城鄉基礎建設力度。
在城市建設上,我們啟動并實施了舊城改造一期工程、縣城污水處理廠建設工程和五座辦公大樓建設工程。
在實施舊城改造一期工程中,縣委、縣政府堅持了先規劃、后建設的指導方針。首先,委托省城鄉規劃設計院編制了《應縣縣域城鎮體系規劃》、《縣城總體規劃》、《舊城修建性詳細規劃》。在規劃編制過程中,先后組織專家、縣領導、中層領導、老干部代表、社會各界代表進行了40多次討論和論證,使規劃具有了較強的指導性和鮮明的地方特色。在具體實施中,按照政府組織、市場運作、整體規劃、分步實施、以人為本、依法公開的改造思路,堅持做到了決策、規劃、補償、招商、程序五項公開。特別是針對舊城居民弱勢群體較多的實際,推出了拆一平米舊房補一平米新房的“拆一補一”補償安置辦法,量大限度地讓利于民,在全省范圍內開創了舊城改造先河。在拆遷動員中,我們開展了深入細致的思想工作,贏得了各界群眾的廣泛支持。由于我們工作力度大,措施得力,僅用一個月時間就完成了一期工程一、二、三標段612戶居民和38家單位的房屋拆遷工作,拆遷總面積7.19萬平方米。在拆遷過程中,沒有采取任何強制手段,沒有出現一起拆遷上訪事件,沒有發生任何拆遷安全事故。11月4日山西日報頭版頭條以《舊城改造大手筆》為題作了大篇幅的報道。目前,一期工程一、二、三標段基礎建設工程基本完成,四、五標段拆遷動員工作也已圓滿完成。與舊城改造相配套的縣城集中供熱一期工程,總投資1500萬元,于6月22日開工,11月25日開始供暖。為舊城改造解決拆遷戶居住問題的西苑居民住宅小區建設,總投資4500萬元,建筑面積4.1萬平方米,4月1日開工后,經過緊張施工,10月底前已完成了樓體建設全部工程和小區內的綠化硬化工程。縣城污水處理廠總投資4196萬元,目前廠區建設已完成,管網建設正在緊張施工中,預計解凍后正式投入使用。五座辦公大樓的建設有不同程度的進展,工商辦公大樓、勞動和社會保障大樓已開工建設;交通大樓已完成主體工程;計生大樓目前已經國家發改委批復,正在積極爭取落實獎金,公安刑偵大樓立項工作正在進行。
在公共設施建設上,我們啟動并實施了公路建設工程、電子政務工程、村通電話工程、城鄉飲水解困工程等。
公路建設方面,重點抓了三項工程:一是投資1000萬元的桑干河大橋建設工程。長381.6米、寬8.5米的橋體工程已在今年國慶節前完工,引線工程路基建設也已完成,預計明年7月可竣工通車;二是投資2500萬元的洗朔線過城段改線工程。長7.815公里、寬18米的路基工程已完成,路面工程明年春天由市公路局完成;三是村通水泥路工程。全年共完成村通水泥路402公里,總投資6000余萬元。投資1000萬元的電子政務工程,4月7日與山西省移動公司朔州分公司舉行了工程建設簽約儀式,經過3個多月的施工和調試,局域網、互聯網全部開通,將于12月28日舉行竣工剪彩儀式,明年元旦正式運行。投資1200萬元的村村通電話工程,新建起4個基站,架設了140公里光攬,覆蓋31個山區偏遠建制村,目前已投入使用。投資430萬元的25村飲水解困工程已全部完成。全省農村飲水解困工程朔州現場會專門觀摩了我縣飲水解困工程建設情況,與會領導、專家對我縣的做法和經驗給予了充分肯定,并作出了在全省推廣的決定。
此外,今年我們在塔鄉游子們的傾力幫助下,使北同蒲鐵路延建項目落入縣境。這件事情標志著我縣將結束沒有鐵路的歷史。
據統計部門統計,1-11月,全縣限額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4282億元,是去年同期的3.05倍。這個數字說明,我們在城鄉建設上又做了不少事情。
三、以構建和諧社會為目標的社會事業發展工作卓有成效
推進社會進步,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年以來,縣委、縣政府堅持科學的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把社會事業和經濟發展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同步推進,協調發展。特別是在科教文衛、計劃生育、社會保障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等方面,取得了較大的突破。
教育事業在去年完成中層干部公開競爭上崗的基礎上,今年又公開聘任了146名農村中小學校長和縣直中小學副職,從應往屆大中專畢業生中招考了200名教師,教師全員招聘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在改善教學條件上,今年又完成了40所農村中小學D級危房改造,總投資3023萬元,建筑面積47110平方米,進一步夯實了教育教學基礎;還針對性地解決了群眾反映強烈的縣城中小學班容量過大問題;對農村貧困中小學生實行了“兩免一補”,共免書本費、雜費138萬元,受益學生近7000人。衛生事業在加強傳染病預防控制和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同時,重點進行了縣級醫院管理和鄉鎮農村醫療組織建設,整頓了私開診所亂行醫問題。規范了行醫行為,為群眾創造了較好的就醫環境。科技工作重點是有計劃、有組織地對農民進行了實用技術培訓,有效地提高了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文化事業在大力培育和弘揚民俗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的同時,整頓了文化市場,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在加強基層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重點在農村獨生子女和雙女絕育戶的獎勵扶助上、計劃生育政策宣傳上、計劃生育服務上下功夫,取得了顯著成效,全縣人口出生率控制在9.78‰以內,自然增長率控制在4.57‰以內,符合政策生育率達到80.5%,圓滿完成了市政府下達的目標任務。社會保障事業在加強養老、失業、醫療保險的同時,全面啟動了就業和再就業工程,使1100多名下崗職工和待業青年實現了就業和再就業。此外,我們還完成了社區組建工作,成立了9個社區服務中心;安置了95年以來的197名軍轉人員;開展了城市管理整頓、交通秩序整頓、客運秩序整頓和專項嚴打斗爭,全面加強了社會秩序整治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維護了社會穩定,為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總之,我們在短暫的一年時間里,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促進了縣域經濟發展,推動了社會事業進步。這只是我們建設小康應縣、和諧應縣的第一步,要想徹底解決應縣經濟社會發展滯后的問題,還需全縣人民和在外工作的塔鄉兒女付出艱辛的努力。為此,我們希望在座的塔鄉精英們,要為家鄉的發展多出點子、多流汗水。
報告完畢,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