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枯竭型城市情況匯報要案
時間:2022-06-28 03:32:00
導語:資源枯竭型城市情況匯報要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基本情況
地處西部,東臨,南與市毗鄰,西北與接壤。全區總面積平方公里,下轄7個街道辦事處、1個建制鎮,總人口13萬,由漢、蒙、回等17個民族構成。地處庫布其、和和的交匯處,屬于典型的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漫長寒冷,夏季短促,無霜期短,氣候干燥,多風沙,溫差大。年平均降水量168.5毫米,年平均蒸發量3496毫米,是降水量的20倍。自然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
作為包鋼的焦煤供應基地,上世紀50年代末,開始進行大規模開發建設。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煤礦為地區、也為國家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20.15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2.66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8.05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6.78億元;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在經濟實現快速發展的同時,煤炭資源也進入了嚴重衰退期。由于煤炭資源的過度開發,生態環境遭到極大破壞,由此引發的經濟社會問題也日益突顯。加快城市轉型和經濟轉型,對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二、資源枯竭引發的社會矛盾和問題
(一)產業結構失調,三產水平偏低。,我區三次產業比重為0.7:78.6:20.7,第二產業比重偏大,第一、三產業比重小的特點顯著,其中第二產業以資源型產業為主。經濟增長方式粗放,以大量資源的消耗為代價促進經濟增長。因工農業發展水平低,居民消費水平不高,這也嚴重影響了第三產業的發展。
(二)資源面臨枯竭與經濟發展需求日益增長的矛盾突出。主導產業是煤炭,隨著煤炭資源的不斷開采,資源面臨著枯竭,發展其他產業先天不足,缺乏替代產業。隨著我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對資源的需求不斷增加,加劇了城市資源供給與需求的矛盾。
(三)地方財力緊張,社會負擔沉重。“十一五”以來,我區人均可用財力增長緩慢。地方經常性收入僅由的1.08億元增長到的2.3億元;人均可用財力由819元提高到1755元,財政自給率僅為30%左右。
1、社會保障方面。是典型的先有礦、后建區的發展模式,很多區域基礎設施及醫院、學校等公共機構都是由工礦企業先期承辦。隨著社會的發展,企業辦社會職能逐步分離。自企業改制以來,我區共接收企業所辦醫院4所、學校22所、托兒所(幼兒園)5所,2747名工作人員。礦業公司,根據企業辦社會職能的分離,將6000余人移交至我區。這部分人大多文化水平低、社保、醫療等方面歷史遺留問題多,我區社會保障壓力進一步加大。
2、就業方面。近年來,我區煤炭資源逐漸萎縮,加之重工業運行受國家宏觀政策等因素的影響,煤炭及相關產業效益開始下滑,企業大面積停產破產,導致大量人員失業。僅黃白茨煤礦和五虎山煤礦破產涉及人員就有29358人,涉及在職職工17720人,與企業解除勞動關系自謀職業7541人。現仍有在破產、下崗、改制過程中未實現再就業人員16000余人,且多為“4050”人員,家庭贍養供養壓力大,收入來源不穩定。同時,我區地方產業集中度低,缺乏后續吸納就業的產業,就業再就業問題突顯,城鎮失業率居高不下。
(四)棚戶區搬遷改造資金缺口巨大。我區棚戶區多為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依礦而建,房屋設計標準很低,部分房屋結構為磚框架填土坯墻,因年久失修,墻體大多開裂,在使用功能、安全性能等方面都存在嚴重問題。道路大多為土路,交通環境差。做飯和采暖多以燃煤為主,沒有統一的供熱、供氣設施。常年飲用未經加工、水質極差的井水,吃水困難。電力管網老化,部分地區停電問題長期難以根本解決。采用明溝排水,環境污染嚴重。為改善礦區生活條件,我區自起實施中央下放煤礦棚戶區和工礦棚戶區改造項目,涉及棚戶區搬遷面積達到190.97萬平方米,重度危房面積26.7萬平方米,搬遷人口2.6萬戶、8.03萬人,約需資金35.3億元。
(五)生態環境脆弱,礦山問題嚴峻。長期的資源開采和重化工工業發展,對我區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和污染。歷年累計產生煤矸石約1900萬噸,粉煤灰約730萬噸,電石渣約30萬噸,占地面積3.51平方公里,由此所引發的二氧化硫、可吸入顆粒物日均值均超標。同時,造成地表水質污染、地面下沉、煤田自燃等災害,約400萬平方米地表植被遭到極大破壞,水土流失嚴重。截止,我區采煤沉陷區總面積達到22.983平方公里,造成地表最大下沉值為14.65米,最大水平位移2.88米。采煤沉陷區大量居民住宅及部分城市基礎設施受到破壞,不少礦區“地陷、水干、樹死”,生存環境受到嚴重威脅。此外,煤田自燃現象嚴重,曾形成火區面積349.6萬平方米,自燃40余年,對空氣質量、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
三、推進轉型的主要工作
鑒于我區經濟社會發展實際,近幾年來,委、區政府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以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為主攻方向,以資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續發展和城鄉一體化發展為重點,推進經濟和城市轉型,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一)支柱產業不斷發展壯大。一是穩定煤炭生產,大力發展煤電產業。提高煤炭資源利用率,增加其附加值,完成煤礦技術更新改造,啟動了華電2350mw發電項目。二是牢固樹立循環經濟理念,積極發展新型煤化工產業,完善煤化工產業鏈,啟動實施了家景能源公司30萬噸煤焦油深加工等一批煤化工產業項目。“十一五”期間累計關停不符合產業政策、污染嚴重的企業242戶,為規模大、效益高的新上優勢項目騰出資源和環境容量。
(二)工業產業結構調整初見成效。“十一五”期末,工業總規模是“十五”期末的3.9倍,原煤、洗煤等傳統產業比重下降了33個百分點,著力發展氯堿化工、精細化工及特色冶金等接續替代產業,構筑新的主導優勢產業,、、等龍頭企業不斷壯大。產業鏈條不斷延伸,、、等一批新上項目進展順利。
(三)生產性服務業重點發展。大力發展社區服務、物業、物流等服務業,建成了3所大型社區綜合服務中心,提高了社區服務功能;內蒙古星元物業服務有限公司分公司已初具規模。依托區位交通優勢,規劃建設三道坎集鐵路貨運、公路汽運,倉儲加工、商務流通為一體的區域現代物流基地。
四、我區下一步轉型思路
以打造自治區西部區域服務中心城市為目標,加快推進經濟轉型和城市轉型。以富民強區為根本,以資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續發展和城鄉一體化發展為重點,全面提高小康社會建設水平,努力實現地區經濟繁榮、人民富裕、環境優美、社會和諧。
(一)全力提升工業化水平。依托現有產業基礎,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動工業結構優化升級,做大做強優勢特色支柱產業。傳統煤電方面,充分利用周邊地區煤炭資源,提高煤炭資源利用率,保障煤焦化用煤需求,保持煤電行業穩定發展。新型煤化工方面,全力推進重點焦化企業項目建設,擴大焦炭產能,加快發展煤焦油深加工項目,完善煤化工產業鏈,切實將我區建成自治區重要的新型煤焦化生產基地。氯堿化工方面,鼓勵電石企業聯合重組,實現pvc上下游配套和一體化發展,打造重要的氯堿化工基地。精細化工方面,以煤化工和氯堿化工為依托,重點發展1,4-丁二醇、有機硅、精萘、吡啶及下游系列產品,加快推進生物醫藥、農藥等項目建設,打造精細化工產業基地。特色冶金方面,加快冶金行業整合步伐,重點推進鎳鐵、金屬鎂、異型鋼等項目建設,促使行業縱深發展,形成“煤—電—冶金—下游產品”產業鏈。
(二)深入推進城鄉一體化,推動城市轉型。堅持“轉移、減少、集中、富裕”的發展思路,做優做精農業,大力發展設施農業、生態觀光農業,打造精品特色農業品牌,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同時,大力實施“沿湖沿河”城市發展戰略,將城市總體納入西區規劃建設,著力提升區域服務功能,增強城市集聚能力,提高城市可持續發展水平。
以建設區域中心城市為目標,高標準規劃建設區,高品質推進旅游休閑、金融商貿、科技研發、商務會展等功能設施建設,提升服務區域發展的能力。加快舊城區更新改造步伐,整合城市資源,合理布局城市功能,改善城區居住環境。完善城市交通網絡,完成西區——烏斯太快速通道,建成、甘德爾跨湖大橋,建設區域核心交通樞紐。完善城市電網、熱網、天然氣網和污水處理等公用基礎設施,提升城市公共服務功能。以湖建設為契機,做好以水興城文章,用好用活水資源,建設生態宜居濱水新城。以創建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和國家園林城市為目標,加大城市園林綠化和生態建設力度,加強沿湖、沿河、沿邊、沿路、沿山園林綠化建設。
(三)培育壯大第三產業。圍繞區域中心城市建設,突出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提升生活性服務業發展水平,提高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建設區域內具有一定影響力、富有特色的區域生產服務基地。結合環湖建設,開發旅游產品,打造區域休閑度假旅游基地。推進企業主輔分離,提高物流產業的專業化和集聚度,建設區域現代物流基地。以人口向城區集中和城鄉一體化發展為契機,將房地產業培育成為區域優勢服務產業。規范發展專業市場,推進總部經濟發展,建設商務中心區、科技研發區和特色商業街,提升商貿流通服務業的功能和品質。
近幾年,委、區政府已清醒地認識到資源面臨枯竭的問題對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并在著力推進城市轉型和經濟轉型上做了大量工作,在改善民生方面做了大量的投入。但是,煤炭資源型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是一項長期的、系統的工程,在我區面臨著如此繁重、如此復雜的經濟社會發展問題的情況下,懇請將我區列入國家第三批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在政策、資金等方面能夠給予大力支持。我們將抓住機遇,加快城市轉型和經濟轉型,大力改善民生,努力推動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為地區、為國家加快經濟建設、維護社會穩定、加快小康社會建設做出更大的貢獻。
- 上一篇:商務局創先爭優領導發展匯報
- 下一篇:農業機械購置補貼半年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