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教師課程實踐工作匯報

時間:2022-10-25 08:25:00

導語:中學教師課程實踐工作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學教師課程實踐工作匯報

今天我們全班到了八嶺山中學去進行教學課程實踐活動,我受到了很多啟發,心中還是有很多想法的。

每天都在上著比較無聊的教育學的課程,同學們普遍都存在一些厭學的情緒,并不是我們不喜歡教育學,而是那些理論與實踐嚴重的脫節,讓我們對教育學的課提不起半點精神,我們在這種苦痛中依然咬緊牙學著。還清楚的記得《恰同學少年》中,徐特立帶領他們去觀察小學課堂后,然后全班進行激烈地討論教育的情景,我時常想到我們的課到底什么時候能像一百年以前那樣去上課啊!似乎這次實踐活動滿足了我好久之前的想法。

昨天晚上,我做了一些準備,主要準備記錄一堂課中所涉及的一些教學論與教育心理學的內容。我翻著這兩本教材的一些內容,提前寫下的記錄的基本框架。等我翻完它們時,我發現上面的很多內容根本就與一堂課中能記錄的完全無關,有很多是一些介紹屬性、功能、特點的知識,還有的更多是一些教育家的理論,這些東西在實踐中很少能運用。正像陳競蓉老師所說的,一些理論研究者說的很有道理,很多人會結合多種觀點,并走上“中間的路線”,但在實踐的操作過程中卻難以去把握那些,要么“偏左”,要么“偏右”。所以這些理論對我去記錄一堂課的時候似乎也很不好把握,能記錄的也是一些基本的教育目標,教育過程,教育行為的內容。但我盡量去找能夠被記錄的知識(顯性和隱形的)。但是今天的聽課結果讓我覺得我們的理論和實際之間的差別更大,尤其是農村學校的實際。

今天給我們講課的是一位市級特級教師,她所講的是袁宏道的《滿井游記》。這位教師以學生自己朗讀課文來了解文章的內容和背景,然后進行提問作答并給予反饋和拓展;然后指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翻譯課文,并對不太懂的句子采取小組競爭提問與作答的形式進行;最后引導學生以發現式來疏通文義。一節課對于學習一篇文言文散文來說肯定不夠,我的記錄也隨著下課鈴的響起而結束。在這節課中,老師采取多種靈活多變的方式進行教學,學生們的興趣和激情也被調動起來,達到了文言文游記的認知目標以及部分的情感目標,而且教學行為也達到了一種比較高的水平。我重點記錄了一下這位老師的提問行為,我所記錄的就有八十多次,實際的比我記錄的肯定會更大,這種行為能夠提高課堂的效率,使課堂更有活力。總的來說,還是很不錯的!但是,我覺得其中還是有一些不足的。《滿井游記》作為一篇借景抒情的文章來說,文言文知識的掌握固然很重要,但如何領導學生去在理解文言文的基礎上,更多的去跟隨作者所描繪的景物去體會其中的感情,并在此基礎上引起學生的共鳴以及價值觀的建構。至于技能方面,雖然我們不再用文言文去寫作,都是作者的感情的表現方式依然值得讓學生去感悟和借鑒。至于學生心理發面,老師就更難去怎樣掌控了。

我們在學習教育學的理論的時候,好像把所有的東西都要注意到,但真正的在實踐的過程中卻很難做到,如何解決理論與實踐的矛盾的問題上有很多需要去做。我們整天在學校里學著那些理論,有人把理論被的滾瓜爛熟,但實際教學中需要做的更多。所以,針對我們去棗林小學去實習的事情,我并不是很贊成。不光是我覺得我們的專業知識學的不夠,更重要的是我覺得理論與實踐中有很大的區別,我怕我“誤人子弟”,結果去了后連課堂管理的能力都不夠,有何談去教學,很多人都被這樣打擊了。但后來想想,如果不是實踐的話,我也可能不會有這么深的感受,對我們來說可能會促進我們的學習。在實踐中,我們學到了要更好的學習理論,但是理論又怎樣去真正解決實際的一些問題,這卻是一個問題。之所以很多人在批評一些教育理論工作者,正是因為理論在解決現實的問題時,遇到了困惑。

八嶺山中學的校長后來又向我們介紹了他們學校的教育實踐與改革情況,同時也提出了一些困惑。學校結合自己的特點,進行了有效的教育改革,并建立了相關的管理制度,旨在“構建有效課堂,提高教育質量”。我為他們的不懈努力和奮斗感到十分欽佩。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們不斷的摸索有效的教學方法,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并嘗試走進學生的心理世界,關注學生心理發展。并不斷地提高教師的素質,優化教師隊伍。此外,還建立一套從備課、上課到教學評價的完整靈活嚴格的管理制度。對外還建立相關的聯系借鑒體系,在自己改革的基礎上借鑒成功學校的經驗,是改革更好的進行。作為一所農村的中學,能為學校的改革和管理不斷的探索和努力,這是需要怎樣的信念和意志。而這些,正是這些扎根在一線充滿激情的農村教師所做的。

尤其讓我觸動的是校長在講他們的困惑的時候,他臉上顯出的焦慮的神情,甚至連言語也變得激動和嘶啞,我似乎好久沒有體會到那種情感了。他談到了很多學生的厭學問題,留守兒童與心理健康問題,還有家庭、社會和學校相聯系的問題,以及平行分班情況下的分層教學問題,最后還談的師資力量和教師的專業化。他很懇切地希望我們的老師去給他們一些解決的辦法,但我們的老師似乎沒有怎樣去做一些回答。其實這些問題老師在課堂中也講過,而且這方面的研究有很多,但直到現在他們對于這些問題似乎仍然束手無策,而我們的老師也沒給出什么具體的辦法,有的只是叫我們要怎樣怎樣。那么多的研究在面對實踐時,卻沒有給這些農村的教師提供一點幫助,這是這些教師的無知,還是那些研究的失敗?陳方老師曾說,學一門學科需要三個條件:興趣,努力和知道用處。很多同學就一直不知道教育學的用處,盡管有興趣,也有努力,但卻感覺不到有什么用處。教育學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去指導實踐?多大程度上去運用到實踐?我并不是倡導功利主義,而是教育學是急需要去運用,尤其在每個地方都在喊著“改革”的中國。

在這次活動的最后,校長又講了一番觸動我的話。他說:“教師,首先是一種職業,然后才是一種謀身的手段。”作為一名教師,需要自己的思想,正像梅貽琦所說的大學乃大師之謂也。教師需要一定的信念,教師要有獻身的精神,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真正能在教師這個職業上有所貢獻,真正對地起教師這個稱號。同時,他也強調了教師需要有進取心,需要去終身學習。這是一個樸素的農村教師對于“教師”的看法,這應該會讓很多人感到慚愧。在這個物欲橫流的功利社會,大學生的精神也被社會的這種氣氛給腐蝕,想的都是以后如何賺錢,如何享受,所有的一切似乎都被“錢權”來衡量,真正去立志做出一點精神的事的人越來越少。我上次開玩笑說“知己難求”,結果被朋友說“不知人也”,或許是吧,也或許是知道的太多了就無知了。很多人出國后不想回來,并不是因為他不愛國,也不是他們在中國賺不到錢,而是他們不喜歡這種“中國式的尊嚴”,他們想保持自己心中的那份尊嚴。教師并不是未來找不到工作了才去選擇的“保命路”,更不是為了混口飯吃的輕松活,她需要信念,她需要理想,更有一顆炙熱的心。像我們這種未來的教師,心中又是怎么樣的想法呢?是否能像那些樸素的農村教師一樣,為著心中的那份教師夢不懈奮斗呢?

我只能將美好的祝愿送給未來,將努力獻給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