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組織移民安置工作匯報
時間:2022-12-09 03:32:00
導語:黨組織移民安置工作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投資近12億元、總庫容1.08億立方米的青山嘴水庫工程是楚雄州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水庫淹沒區需搬遷人口1839戶7298人,是搬遷人數最多、也是移民難度最大的建設工程。面對困難,楚雄州委、州政府在深入調查、反復研究的基礎上,把創新移民安置機制作為創先爭優活動的生動實踐,通過三項舉措使庫區移民安居樂業。
黨員包保,確保“搬得出”。安排楚雄市33個單位和鎮、村、組近千名黨員干部職工組成“包保”移民搬遷工作組,按照各自職能,劃定包保責任范圍,深入庫區移民家中,就群眾關心的就業、就醫、就學等問題答疑解惑,努力做好移民思想工作。大力開展走訪調研活動,各級黨員干部詳細了解移民群眾的所思所想,并一一登記在案,從而不斷細化移民搬遷中的工作措施。通過進村入戶做移民的思想工作,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等形式加大宣傳力度,增加了移民政策的透明度,使移民對水庫建設工程的重大意義、國家的方針政策、移民安置規劃方案、補償標準有了足夠的了解和掌握,使移民真正認識到黨和政府對移民的關懷和照顧,有效地杜絕了搬遷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釘子戶”現象。在走訪調研中,民族宗教事務“包保”工作隊了解到移民群眾中有部分是回族的情況后,從尊重民族習慣、方便信教群眾的角度出發,及時向庫區移民工作領導小組提出在回族移民聚集區建設清真寺的建議,并得以實現,讓搬遷工作始終體現人文關懷,使移民群眾愿意搬遷。
組織結對,確保“住得穩”。楚雄州委制定了“1+1”結對聯系實施辦法,通過安排醫療系統黨組織與社區衛生體系尚不健全的社區結對等形式,開展對口幫扶行動。積極開展州、市、鎮、社區四級黨組織聯動,對移民小區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做出黨組織和黨員個人的公開承諾,承諾內容緊密結合黨員崗位實際,注重從改善民生的角度出發,通過張榜公示、顯示屏滾動播出等形式,主動接收社會各界的監督。在司法、公安等綜治維穩系統黨組織的結對幫扶下,各移民小區均建立健全了信訪接待室、綜治室、調解室、警備站等機構,有效地構筑起人民內部矛盾調解體系。兩年來,移民小區累計排查調處矛盾糾紛1543件,調處成功率為97.5%,“平安和諧家庭戶”創建達標率98.7%。與此同時,社區移民黨組織也積極開展工作,在對口部門的幫扶下,先后完善了168平方米的黨員活動室硬件設施,及時解決房屋、水、電、下水道維修等難題1620件,幫扶救助困難群眾1270人次,開展專場文藝演出58場,放映電影728次,讓庫區移民群眾過得充實,住得踏實。
多方參與,確保“能發展”。在移民小區中深入開展“三亮四進”社區活動,通過在移民社區樹立公告欄、配當黨員標識等方式,將黨員干部、代表委員等身份亮出來,并組織在職黨員進移民社區開展認崗定責,由各級各部門黨員干部聯系或協調州內企業提供就業崗位、加強就業培訓等措施,開展計算機、烹飪等上崗培訓41期、參訓5178人次。移民社區黨組織還以“三亮四進”為契機,加大社區周邊資源整合力度,不斷強化社區服務功能,主動與社區周邊企業聯系,積極爭取各類就業崗位,安置小區適齡勞動力就業4044人、就業率達到96%以上,達到每戶就業1人的目標。對移民社區內“4050”人群就業困難的問題,駐區各級“兩代表、一委員”通過人大提案、政協議案等形式,促成當地黨委政府在移民小區內設立縫紉、保潔等家政服務崗,蔬菜交易市場,報刊雜志銷售亭等設施,采取工商、婦聯等部門統一管理的形式,為就業困難群體提供工作崗位。由社區自愿者發起的每月10日的“義務勞動日”主題實踐活動,促進了“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治安良好、環境優美、文明祥和”的和諧社區建設,為社區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軟環境,使2010年的社區居民人均經濟收入達到8211元,比搬遷前增長了4947元。
- 上一篇:構建退伍軍人就業協會
- 下一篇:競聘市委副書記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