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合社發展情況視察匯報

時間:2022-05-11 04:30:00

導語:農合社發展情況視察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合社發展情況視察匯報

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以下簡稱合作社)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必由之路,是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途徑。為全面了解我縣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情況,促進合作社規范化建設,推動農村發展、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縣政協確立以“我縣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情況”為年度重點調研課題。成立了以縣政協主席為組長,各副主席為副組長的領導小組,抽調部分政協常委、委員,縣農業局干部組成四個調研小組。歷時3個月,深入各鄉鎮(管理區)進行調研。調研組在認真聽取縣農業局、各鄉鎮(管理區)關于合作社發展情況的基礎上,實地察看了43家合作社,舉行24個座談會,廣泛聽取意見建議,并進行匯總分析。較為全面地掌握了我縣合作社的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現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在縣農業局、供銷社等職能部門的指導下,我縣合作社有了長足的發展。特別是200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正式施行后,進入了快速發展期。截止2009年3月25日,在工商部門登記注冊的合作社130家,其中97家于2007年7月1日后注冊成立,占總數的75%。從行業分布來看,蔬菜類的19家,占總數的15%,禽畜類32家,占25%,中藥材類12家,占9%,漁業類14家,占11%,茶葉類13家,占10%,水干果15家,占12%,其它25家,19%;從區域分布來看,除鄉外,其它鄉鎮、管理區均注冊有合作社,其中鎮一枝獨秀,有46家合作社,占全縣總數的35%,而庫區3個鄉鎮管理區由于受移民工作等影響,目前注冊成立的合作社僅有10家,占8%。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在大力推動合作社發展中,我縣堅持“民辦、民管、民受益”原則,積極引導,穩妥推進,努力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加強宣傳培訓,提高思想認識。一是大力宣傳。借助電視、報刊雜志等媒體大力宣傳發展合作社的重要意義,出動宣傳車、印發宣傳資料等,大力宣傳《合作社法》等法律法規,為我縣合作社發展營造良好的氛圍。二是組織培訓。分期對鄉鎮分管領導、村干部、農村能人進行業務知識和實用技術、市場營銷、組織管理等培訓;2001年、2004年、2006年還分別組織多家合作社負責人和財會人員赴等地學習考察,2007年組織全縣52家合作社負責人進行全面培訓,通過學習培訓,提高了認識,促進了合作社的規范運作、健康發展。

(二)強化工作責任,引導規范發展。層層落實責任,明確目標,確定工作職責,加強考核。并按照“發展與規范并重,邊發展邊規范”的工作思路,從五個方面引導合作社規范發展。一是開展標準化生產。指導、幫助畬仙高山蔬菜、稻花田魚等16家合作社制定生產標準,推動標準化生產;二是開展品牌化經營建設。目前已有19家合作社申請注冊或使用商標,其中自強稻田鯉魚合作社的“山哈”牌鯉魚干獲省農業博覽會得金獎,馨香吊瓜合作社的“休休”牌吊瓜子獲省農業博覽會優質產品稱號;三是開展產品安全認證。目前鎮的雪梨、蕃薯、楊梅等11家合作社獲得無公害基地以上安全認證;四是開展社員培訓,分批分期組織社員參加“綠證培訓”、新型骨干農民培訓,并鼓勵和支持骨干人員參加農廣校等學歷教育;五是開展管理規范化建設,認真制定各種規章制度,并加以督促落實,促進了內部管理運作的規范。

(三)認真組織包裝,指導示范評選。在合作社自身發展壯大的基礎上,通過組織包裝,使大際雪松茭白、自強稻田鯉魚、畬野高山蔬菜、畬仙高山蔬菜、望野農副產品、稻花田魚等6家合作社被評為省級示范性合作社,成為我市省級示范性合作社最多的縣(市、區)之一,使蕃薯、敏湖漁業等31家合作社被評為市級規范化合作社,通過以點帶面,促進和加快全縣合作社的規范發展。

(四)積極爭取資金,大力扶持發展。在引導和規范合作社發展的同時,積極向上級爭取資金,扶持合作社的發展。2004年至2008年先后組織12家合作社爭取省級以上財政資金390多萬元,用于扶持合作社發展。

通過幾年的發展,我縣合作社引領農民闖市場、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增加農民收入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一是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多合作社能夠做到以市場為導向,加快資金、技術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向主導產業、優勢產業流動,發揮了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導向作用,有力推進了農業主導產業的形成。如大際鄉雪松茭白合作社以市場為依托,有計劃地組織會員到、等地開拓市場,指導會員有序競爭、搶占市場,經過多年積極運作,已經形成了產供銷一體化的良好局面。在該合作社的帶動下,2008年大際、景南等鄉鎮種植茭白達到6000畝,已成為當地農民致富的主導產業。鄉天堂玉茗茶葉、鎮敕木藍氏茶葉合作社帶動農戶發展萬畝茶葉基地,使茶葉成為附近一帶農戶的主要收入來源。

二是增強了農產品市場競爭力。近年來,我縣合作社注重打造優質品牌,提高了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促進了農業標準化建設,增強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自強稻田鯉魚、稻花田魚合作社根據市場需求,挖掘應用傳統工藝,制作鯉魚干,提高了產品質量,增強了市場競爭力,目前產品供不應求。

三是降低了農戶市場經營風險。多數合作社有相對穩定的銷售渠道,一般都有訂單合同作保障,一旦市場發生變化,能夠把農戶的損失降到最低限度。東坑鎮望野農副產品合作社向農戶提供紅米種子,提供技術指導,并與農戶簽訂收購合同,確定最低收購價統一收回紅米,降低了社員的市場風險。

四是提高了農業組織化程度。由于部分農產品產量少而分散,難以形成規模效應,造成銷售成本高,農民個體在市場交易過程中往往處于“弱勢”。把某個區域的農民組織起來生產某類或某種產品,就能實現“抱團合作”的組織優勢,以較低成本進入市場。如畬仙高山蔬菜合作社組織葉橋、李處等12個村1000多農戶,種植1500余畝小尖椒,由于組織化程度高,產量大,引來磐安等地的蔬菜公司競相收購,產品打入了、上海等大城市的市場。

五是完善了社會化服務體系。合作社根據市場需求開展各種服務,組織各種培訓,推廣先進技術和標準化生產模式,形成了服務農民的新型社會化服務體系,推動了政府職能由權力型向服務型轉變。葛山鄉興隆林業開發合作社積極推動土地流轉,承包了100多農戶,2000多畝的山林,進行規模經營,實行統一購種、統一整地、統一施肥、統一管理、統一技術指導經營模式,使山林產出效益明顯提高,也解決了外出人員的后顧之憂。碩園愛心靈芝合作社通過提供優惠,組織低收入農戶、殘疾人員和少數民族貧困戶加入合作社,并提供生活上的幫助,促進弱勢群體的就業和增收。

六是有力地促進了農民增收。合作社廣泛聯結農戶,從生產到流通環節都為農戶提供各種服務,與農戶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同享機制,不斷拓寬銷售渠道,有效解決價賤、賣難問題,促進了農民增收。外舍菖蒲灣村鑫宏水干果合作社引進東魁楊梅新品種,平均每公斤楊梅比別的品種市場銷售價要高出1元,全村僅楊梅一項收入就達到20多萬元,人均增收1200元。英川黃垟口板栗合作社帶動全村100多農戶發展板栗1600多畝,2008年營業額126萬元,利潤50萬元,戶均利潤5000多元,有力地促進了農民增收。

三、存在問題

(一)規模較小,帶動作用有限。由于我縣合作社總體還處于發展階段,與發達地區相比,存在規模普遍偏小現象。注冊資金最高的350萬元,最低的0.3萬元,平均每家28.2萬元;社員最多的120余人,最少的5人,平均每家20人;2008年營業額平均每家58.5萬元,盈余平均每家1.4萬元。由于規模小,經濟實力不強,大多屬于自產自銷的家庭作坊式狀態,市場開拓力、影響力、競爭力較弱,基本處于產業發展不出鄉鎮,市場銷售難出縣市的局面。加上很多合作社的社員實際上只是家庭成員或名義社員,注冊資金為個人出資,組織化程度不高,沒有真正形成社員控制的決策機制和利益分配機制,帶動農戶發展能力有限,根據統計平均每戶帶動農戶數不到10人。離帶動產業發展,促進農戶增收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資金短缺,自身發展緩慢。合作社的主體是農民,由于自身經濟實力較弱,缺少有效抵押物,較難從銀行獲得貸款資金,大多數合作社感到資金短缺。從調查情況看,絕大多數合作社都把資金困難作為首要問題提出。近年來,雖然各級政府制訂了很多扶持優惠政策,但惠及面窄、量少,只有少數省、市級示范合作社才能享受到較多優惠。根據統計,2004年以來,只有12家合作社獲得上級補助,絕大多數未獲得過資金補助。資金不足問題,嚴重限制了合作社的壯大發展,特別是在擴大再生產,引進設備,開展農產品深加工方面影響較大。如2007年全縣48家合作社市場銷售額2957萬元,2008年96家合作社銷售額5618萬元,在合作社數量增加一倍的情況下只增加2661萬元,發展相對緩慢。其中、英川、鸕鶿等4個鄉鎮45家合作社,有14家連續三年(2006-2008)沒有營業額和利潤的產生,名存實亡,更談不上發展。

(三)管理松散,運作不夠規范。總體上看,我縣合作社內部管理上較為松散,自身運作不夠規范,離生產標準化、經營品牌化、管理規范化、社員知識化、產品安全化的“五化”要求較遠。生產方面,雖然茶葉、茭白、水果種植、禽畜養殖等有嚴格的技術要求,但一般農作物還是以傳統生產為主。生產基地獲得無公害以上標準認證的僅有11家;品牌建設方面,目前注冊或使用商標的合作社19家,僅占總數的15%,而且品牌知名度較低,品牌作用還有待發揮;管理方面,在注冊時均根據工商部門的要求制訂《章程》等制度,但大多是簡單地相互套用,針對性不強,在落實過程中流于形式。只有少數合作社會舉行社員大會、理事會、監事會等“三會”制度。大多數合作社沒有專門的財會人員。而且有的合作社社員互相之間合作意識不強,只愿利益共享,不愿風險共擔,如金鐘雪梨、蕃薯合作社都遇到這種情況,當市場價格高于“訂單”價時,農戶就將產品直接賣到市場上,低于“訂單”價時,卻又要求賣給合作社,對這種現象,合作社難以進行有效管理;社員知識化方面,社員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其中理事長高中以上文化的不到15%,更不用說其它普通社員,而且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家合作社組織過社員培訓、考察;產品安全方面,產品采購供應基本沒有臺帳記錄,沒有一家產品獲得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認證,獲得QS認證能直接進入超市的只有3家(另有3家正在認證)。

(四)人才緊缺,業務難以開展。在現代企業經營中,軟件工作非常重要。由于合作社經營者普遍文化程度不高、管理水平相對較低,加上自身難以吸引高水平的人才,不能跟上形勢需要開展相關的業務工作。如項目申報等要臨時找人幫忙,帳務方面只作“流水帳”,商標注冊不知從何著手,產品推廣手段單一,信息不能借助網絡獲取等。目前,許多合作社這方面的工作做得非常不夠,使他們在爭取政策扶持、提高知名度等方面處于劣勢,制約了合作社的進一步發展。

(五)意識偏弱,認識尚未到位。部分鄉鎮對發展合作社的思想認識還不夠到位,沒有把合作社與農民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加快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甚至認為農民成立合作社只是為了爭取政策獎勵資金;沒有落實專門的分管領導和具體工作人員;沒有出臺發展規劃、具體措施,個別對本轄區內合作社的總體情況都掌握不夠。對合作社缺乏引導、服務和支持,其發展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不能得到及時的幫助和解決。同時,縣級職能部門也存在分工不明確,職能不具體現象,目前的情況是工商部門只負責登記發照,合作社的業務指導以農業局、供銷社為主,由于部門之間溝通不暢,管理措施不到位,造成對合作社在指導上不能到位,甚至缺位,特別是在項目申報方面有時會出現重疊現象。

四、對策建議

(一)結合實際,因勢引導發展。一要從本地實際出發,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依托各鄉鎮、管理區的資源優勢和主導產業,組織當地能人、回鄉創業人員,引導支持他們成立能夠帶動農業產業發展的合作社,重點圍繞“茶、菜、菌、竹、花”五大產業及當地發展基礎較好的產業,如庫區鄉鎮的漁業、旅游業等,做到成熟一個發展一個。以真正起到“依托產業興辦合作社,借助合作社帶動產業發展”的作用。二要根據各合作社發展情況,重點引導幫助一批基礎硬、設施全、前景好的合作社,開展“五化”建設工作,以規范內部管理、運作,爭取使每個鄉鎮、管理區都能有一、二個影響面大,帶動力強的示范性合作社。將合作社發展由當前的“數量型”向“質量型”推進。

(二)有的放矢,積極開展培訓。針對部分鄉鎮、農村對發展合作社重要性認識不足,對相關法規政策了解不多;合作社經營管理者文化基礎、工作能力和管理能力等相對較弱;社員和農戶科技素質普遍較低現狀。科學制定培訓規劃,按照分類指導、分級負責、注重實效、方法靈活的要求,建立業務培訓制度。一是對鄉鎮領導和農村干部要開展以合作社相關法規、政策為主的政策理論培訓,以進一步轉變思想觀念,提高對發展合作社重要性的認識和服務意識;二是對合作社經營管理人員要開展以經營、財務、管理、合作理論等為主的業務和經營管理培訓,以進一步提高他們的經營管理水平,帶動合作社更好發展;三是對社員和農戶要開展以種植、養殖、加工技術為主的技術類培訓,提高種養科技含量。

(三)出臺政策,進行分類扶持。通過合作社對農業進行保護和扶持是發達國家較為普遍的做法。目前,中央、省、市對合作社的發展都有專門的扶持政策,具體到我縣,要制訂一個扶持合作社發展的實施意見。確定項目申報制度,規范項目申報工作;細化人才培養規劃,提供人才支持;加強考核管理,強化業務部門職責;開展等級評選,促進規范建設。為合作社發展提供財政、稅收、信貸及土地廠房、物流運輸等方面扶持,并要優先對三類合作社進行重點扶持,一是有利于促進全縣或鄉鎮主導產業發展的合作社;二是有利于促進殘疾人、低收入農戶、異地轉移農民增收的合作社;三是有利于促進庫區鄉鎮及畬族群眾集聚地方發展的合作社,點面結合,通過扶持重點帶動全縣合作社的全面發展。

(四)整合資源,提供全面服務。為盡量減輕人才、信息、資金等弱項給合作社帶來的不利影響,各涉農主管部門要明確職責,尤其是農業局和供銷社兩家要加強溝通合作,以社為本,強化服務體系建設,主動提供服務和業務指導。一是主動為合作社提供公共政策咨詢,搜集和農資、農產品的價格信息、市場供求信息、科技信息等方面的服務。如建立網上平臺或依托政府網,統一對全縣合作社的品牌、產品等進行宣傳。二是積極指導合作社進行商標注冊、基地認證、產品包裝、健全財務等工作,以促進“五化”建設。三是統籌項目申報,幫助合作社開展項目篩選、規劃和申報工作。主動向上級推薦幫農、富農的農業項目,爭取上級財政資金扶持合作社發展。四是積極爭取信貸支持,探索農信擔保工作,互助聯保方式,為農民專業合作社季節性、臨時性急需資金拓寬融資渠道。五是要積極對合作社參加各種農產品展銷會、洽談會、產品會和知名品牌評選等活動提供服務,為合作社開拓市場創造條件。六要提供人才支持,探索將農村指導員、大學生“村官”安排到合作社兼職、幫助合作社工作、提升合作社的整體能力。

(五)完善制度,規范內部管理。制度建設是確保合作社持續、健康發展的前提和保障,所以在合作社的發展中更要加強和完善制度建設,并堅持內部規范化管理。一要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合作社的權力機構和日常管理機構。確立社員(代表)大會制度,通過民主選舉產生社員代表、理事會和監事會。二要規范內部管理制度。合作社組織不同于公司和鄉鎮集體經濟組織,有其自身的實際情況和運行特點。應當盡快建立和健全符合合作社要求的內部管理制度,包括財務管理制度、項目責任制度、獎勵制度等,以保障其操作運行的規范化。三要健全利益分配制度。為了兼顧生產者與投資者雙方的利益,可分配盈余應當實行按交易量(額)和按資分紅相結合的方式分配,并以按照社員與合作社的交易量(額)比例為主。通過這些措施,進一步規范內部運作,更好地促進合作社健康發展。

(六)跟蹤了解,進行必要監管。作為新的經濟組織在起始發展階段,不可避免地要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加強監管,進行適當干預非常有必要。一要對合作社在經營管理中,是否損害社員和農戶利益進行了解監管。二要對合作社存在虛報、謊報及偽造現象的,要及時糾正。三要對政府補助給合作社的資金使用情況進行了解,如發現合作社只是為了爭取補助資金,而不進行實際經營現象的,給列入“黑名單”。另外,還要充分發揮合作社監事會和社員的監督作用,實行社務公開,監督合作社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