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民營經濟發展報告

時間:2022-11-10 10:17:32

導語:企業民營經濟發展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企業民營經濟發展報告

中小企業(民營經濟)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小企業(民營經濟)在促進我縣經濟社會發展,增加財政收入,提供就業崗位,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發展著日益重要的作用。隨著全市“決戰工業6000億”戰略部署的深入推進,我縣中小企業(民營經濟)又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1—8月,全縣中小企業(民營經濟)多項指標再創新高。

一、中小企業(民營經濟)主要特點

1、中小企業(民營經濟)總量繼續擴張。1—8月全縣中小企業(民營經濟)總戶數累計15001戶。其中民營企業累計1350戶,個體工商戶累計13651戶。1—8月全縣中小企業(民營經濟)累計注冊資金324314萬元,同比增加51176萬元,增長18.7%。其中民營企業累計注冊資金228642萬元,同比增加35233萬元,增長18.2%;個體工商戶累計注冊資金95672萬元,同比增加15943萬元,增長19.9%。注冊資金在100—500萬元間的企業381戶,同比增加99戶,增長35.3%;注冊資金在500—1000萬元間的企業64戶,同比增加10戶,增長18.5%;注冊資金在1000萬元以上的39戶,同比增加6戶,增長18.2%。1—8月新增民營企業230戶,新增注冊資金24729萬元;1—8月新增個體工商戶1566戶,新增注冊資金7734萬元。

2、安置就業人數多。據統計,民營企業、個體工商戶安置就業人數4萬余人,極大地緩解了我縣就業壓力,維護了社會穩定。

3、民營企業、個體工商戶對財稅增長貢獻增加。1—8月民營中小企業實現銷售收入364938萬元,同比增長89%,實現增加值94882萬元,同比增長59%;其中民營工業實現銷售收入273704萬元,同比增長94%,民營工業實現增加值71150萬元,同比增長59%。1—8月民營經濟納稅總額26985萬元,占財政同期入庫數的61%,民營企業納稅百萬元以上企業已達25個。

4、民營經濟促進返鄉創業,帶動全民創業成效顯著。為策應縣委、縣政府提出“強工興城爭進位,立足生態促趕超,為建設區生態經濟強縣”目標的奮斗,我們突出抓好返鄉創業這一重頭戲,帶動全民創業,收效明顯。目前,園區經濟65%為返鄉創業企業,個體工商戶85%為返鄉人員所辦,返鄉創業成為縣域經濟的主力軍。景程實業、亞達實業、歐博制造、永強服裝等一批返鄉創業企業在園區崛起,成為縣域經濟的“領頭雁”、“帶頭羊”。

盡管我縣民營經濟自己跟自己比有了較快發展,但是同先進地區相比,我縣差距明顯,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一是經濟總量偏小,實力不強,骨干企業不多;二是企業中普遍存在融資難,發展資金不足,制約了企業做大做強;三是缺乏人才,缺乏熟練工人;四是未形成大規模產業集群,市場競爭力不強等。

二、主要措施與作法

一是狠抓投資軟環境建設。我縣認真貫徹執行國家、省、市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政策,出臺《中共縣委縣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推動全民創業,促進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文件,及時表彰在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中涌現出來的先進典型,讓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學有對象、趕有典型,開展了十強民營企業的評定和十佳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人士評選活動,在縣有線電視臺新聞中開辟發展“突出返鄉創業、發展民營經濟”專欄,及時報導先進人和事。

二是創立品牌,加強內引外聯工作。牢固樹立品牌拉動的發展觀念,傾力打造“生態牌、16萬人外出務工的人力資源牌、中國淡水珍珠之鄉牌”三個品牌,造聲造勢,加強內外聯絡,提升了非公有制經濟競爭力,加快了我縣經濟的發展步伐。

三是提高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的政治待遇。積極為非公有制經濟人士提供政治舞臺,了解政策,參與決策。目前,我縣在非公有制經濟人士中共選出了1名省人大代表,3名市人大代表,4名市政協委員,9名縣人大代表,47名縣政協委員,構建了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參政議政、共謀發展的政治平臺。

三、當前我縣發展民營經濟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我縣而言,由于歷史上缺乏中央、省、市大中型企業落戶,非公有制經濟、中小企業就不可避免地成為我縣縣域經濟的支柱和中堅,在整個縣域經濟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當前,我縣非公有制經濟、中小企業的發展盡管碰到不少困難,但也有許多有利條件,可以說機遇和挑戰同在,但機遇大于挑戰。

第一,當前,我國正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期,經濟社會繼續朝著更好更快的目標發展。全省、全市同全國一樣,咬定發展不放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經濟社會發展日新月異,一年一個新臺階,這就為我縣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大環境。同時,我縣享有西部開發政策延伸縣、財政省直管縣、生態經濟區規劃縣的優惠政策,為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爭取更多的項目、資金提供了重要機遇和條件。

第二,全縣上下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氛圍在增濃、信心在加大。自從省委、省政府提出學習浙江經驗,推動全民創業、實施富民興贛的戰略構想以來,特別是縣委、縣政府結合我縣實際提出“生態立縣、招商興工”、“突出返鄉創業、發展民營經濟”的工作思路以來,全縣上下議創業、思致富、謀發展成為廣大干部群眾共同的話題,經濟發展的氛圍十分濃厚,為進一步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奠定了良好思想基礎。

第三,我縣有十幾萬人在外務工,經過多年的摸爬滾打,其中有許多人有了一技之長,創辦了企業,積累了資本,廣交了朋友,并有豐富的管理和銷售經驗,具備了進一步發展的條件。這批人是我縣經濟發展的寶貴資源,也是我們必須利用的一筆不可多得的財富。近兩年,隨著國家產業政策的調整和中部地區招商引資力度的加大,許多有識之士紛紛返鄉創業,回報家鄉,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新的生力軍。

在面臨機遇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挑戰。當前,周邊縣(市、區)發展迅猛,勢頭強勁,已成百舸爭流之勢,這對我縣是巨大的壓力和嚴峻的挑戰。人家大發展,我們小發展,差距在拉大,對于我們這個工業不強、區位不優的農業大縣、財政窮縣而言,要縮小差距,要進一步發展,難度極大,在各個方面是考驗和挑戰。

四、下步工作安排

1、加強宣傳,進一步營造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大氛圍。積極宣傳黨的十七大有關鼓勵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精神,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認真貫徹落實《省人民政府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和《中共縣委、縣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推動全民創業,促進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中共縣委縣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鼓勵和支持全民創業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補充意見》等政策法規,充分發揮廣播、電視、網絡等多種傳媒作用,大力報道返鄉創業典型,進一步攪動全民創業思想,掀起新一輪大發展浪潮。

2、培植“草根經濟”,形成返鄉創業的大潮。既要積極引進縣外資金,又要充分利用縣內資本。實行更優惠、更誘人的政策“引鳳返巢”,變“孔雀東南飛”為“孔雀故鄉回”。我縣16萬外出打工人員,通過在外磨煉,有的已是高級管理人才,走進白領階層;有的已是千萬富翁,腰纏萬貫。他們對故土有著深深的眷戀之情。我們要充分做好“鄉情吸引”這篇文章,通過向外地企業人士發慰問函、邀請函和上門走訪等方式,邀請他們“常回家看看”,加深他們對家鄉的了解,激發他們回鄉創業的熱情,促成“人回鄉、企回遷、錢回流”的大好局面。要著力引導民營企業家、工商業主、專業大戶二次創業,要允許和鼓勵事業單位人員離崗創業或兼職參與創業,推動村組干部和農民經紀人圍繞“農字號”創業。讓更多愛鄉人士扎根,投身家鄉的經濟建設事業。

3、大力實施中小企業成長工程。實施中小企業成長工程目的是要促進中小企業從外延擴張向內涵提高轉變,從依靠增加資源消耗向注重科技進步轉變,從單純追求經濟效益向更加注重提高經濟和社會效益轉變,壯大經濟總量,優化產業結構,增強發展后勁,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能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我縣要按照“統一規劃、分步實施、重點突破、形成優勢”的思路,充分利用財政、金融、擔保、培訓、人才等資源,扶持一批高成長性企業,催生一批規模企業,做大一批優勢企業。

4、抓好工農對接,發展特色經濟,打造以工哺農的大龍頭。依托資源優勢、傳統產業優勢,積極打造有規模、有品質、有效益的特色產業,推進農業產業化,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形成小企業大群體、小商品大市場、小產品大產業的格局。珍珠貝類產業要做優做強,水產加工養殖要再邁大步,資源開發項目要整合提升。積極支持農副土特產品注冊商標,培育發展區域品牌。要讓工業的發展引領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跨越,讓工業的發展拉動對農業的需求,并為農業發展注入標準化、組織化等先進經營理念,培育農產品加工為主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5、多方聯動,搭建中小企業融資平臺。一是要想辦法重新啟動擔保公司,實行資本化運作,提高擔保能力,擴大融資規模。二是搭建平臺,促進政銀企合作。政府及相關部門要積極主動推動金融機構與中小企業互動,每季度開展一次銀企懇談會,企業將好的項目推介給銀行,銀行最大限度方便企業,創新金融產品,調整信貸結構,提高對中小企業的貸款比重。三是鼓勵優勢企業形成企業載體,實行互相聯保,渡過融資難關。

6、加強企業家隊伍建設。一個企業家可以帶好一個大企業,一個大企業可以帶動一個地方的發展。我們要進一步善待民營企業家,并不遺余力地為他們營造一方創業樂園。各有關職能部門要有組織有計劃地對民營企業法人代表進行培訓,克服家族式、經驗型的低水平粗放管理,引入專業化、科學化、社會化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促進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向管理現代化、科學化邁進,促進全縣民營企業的整體素質和經濟效益提高。

五、建議

1、成立國家中小企業總局或中小企業部,負責統一指導、協調、規范、服務全國中小企業,避免各自為政的分散局面。國家將發改委中小企業司、工信委相關中小企業科室、農業部鄉鎮企業局整合為一,從上到下加強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

2、加強中小企業信用征信體系建設,健全企業財務制度,便于信息披露和采集。

3、開展以誠信為核心的企業文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