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村脫貧工作情況匯報
時間:2022-07-21 09:35:14
導語:整村脫貧工作情況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基本情況與路徑選擇
村是“十三五”省級貧困村,村子位于縣鎮中西部,距離縣城18公里,全村轄區面積4.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502畝,林地面積約3300畝。共有2個自然村、8個村民小組,總戶數361戶,總人口1568人,黨員59人,其中女性黨員8人。
由于人多田少,資源比較匱乏,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嚴重不足,人居生活環境較差,村民生活水平長期處于一個相對較低的水平。加上村級集體無任何經濟收入,村里負債較多,民生工程建設因為沒有啟動資金被擱淺。更可怕的是村民致富“無路”,脫貧愿望不強烈,八成以上村民守著幾畝薄田混溫飽,產業方面除了利用木工手藝打制加工桌椅板凳貼補家用外,其它收入就靠外出打工。
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2戶37人。從致貧原因看,最典型的是因病因殘致貧,涉及全村10戶家庭;自身發展動力不足,涉及1戶家庭;因災致貧,涉及1戶家庭。從致貧原因看,有些家庭往往不是單一的,而是綜合疊加的。比如,有的家庭因為一場意外,導致貧困,同時又出現大病,讓經濟狀況雪上加霜。
如何切實改變村人思想保守、安于現狀,“等靠要”思想,引導貧困戶從“要我脫貧”向“我要脫貧”轉變,讓群眾從村居環境、產業發展中得到大的改觀成為村推進扶貧攻堅的最大“攔路虎”。2014年起,村立下到2017年底全面脫貧的“軍令狀”,吹響了整村脫貧的攻堅號角。“開弓沒有回頭箭”,為徹底改變落后面貌,盡快摘掉“貧困帽”,村兩委班子從加強自身建設入手,大力實施“黨建+精準扶貧”,從發展特色產業入手,維護社會穩定,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推進協商民主進程,各項工作得到快速發展,貧困戶基本實現了“兩不愁、三保障”。2016年,經第三方脫貧評估村人均純收入突破9000元,實現了整村脫貧,成為縣第一個脫貧的貧困村。
二、主要做法與工作成效
1.完善機制,加強黨建,提升脫貧中堅力量戰斗力。“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村著力完善黨支部建設,打造“五好”村支部,堅持換村容村貌與換干群風貌并舉,重點在解決好“有人管事、有錢辦事、有章理事”上下功夫。通過換屆選舉,村里選齊配強了新一屆村兩委班子,做到了“有人管事”。在解決“有錢辦事”的問題上,以服務農民為根本,突出發展第一要務,充分發揮干部示范作用和家鄉能人作用,積極跑項爭資,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以產業帶動為抓手,打基礎、管長遠、求后勁。同時,在“四進四聯四幫”小分隊的配合下,不斷健全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做到依章理事。在每一個項目建設中都做到協商民主,由村民理事會監督實施,記錄每天工程實施情況,并張榜公布。實行干部把方向、做決策,村民齊出力,強監督的工作機制,達到干部廉潔,村民滿意的效果,從而使村級各項工作走上規范化、制度化軌道。
2.干部帶頭,能人引領,“握指成拳”推進精準扶貧。一是帶頭發展產業。充分依托鎮“全國校具基地”產業優勢,以“黨建+扶貧”模式引領帶動,打造“村校具產業聯盟”。在村干部率先創辦焦點實業校具有限公司成功后,積極動員并幫助有一定實力的群眾投入到校具產業中來,全村校具產業相關企業從無到有達到12家,從事校具行業生產的群眾達到30多戶,形成組團發展、優勢互補,產業基礎更加堅實的良好勢頭;同時結合村民實際,幫助指導村民發展優質稻、生豬等種養殖合作社6家,帶動了全村產業大發展,群眾增收快;并且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設立黨員示范服務崗,建立黨員聯系服務群眾制度,整合優化農業資源,與“藥業”、“明一藥業”通過“公司+農戶”形式,建立千畝中草藥種植基地,搭建了產業扶持平臺;組建了光伏合作社,30多戶農戶加入,產業扶貧開始向多元化方向發力。二是帶頭結對幫扶。在全面掌握貧困戶基本信息的基礎上,帶頭上門上戶制定分戶施策措施。黨員干部主動認窮親,助就業,從根本上解決貧困戶增收問題。各校具企業和種養殖合作社也積極行動,校具企業優先安排有一定勞力的貧困戶在各自企業務工或介紹到相關企業單位做事;每名養殖大戶與1-5名貧困戶結成幫扶對子,積極為貧困戶傳技術、解難題,促進貧困戶發展畜禽養殖業。2016年度,全村12戶貧困戶中,就有10戶參與了務工,增加了收入。全鎮100余家校具企業聞風而動,紛紛與各村貧困戶聯系,主動認領,一幫一、多幫一幫扶機制逐步形成。
3.整治村風,改善村貌,合力建設秀美文明新農村。為了加快脫貧致富的進程,實現建設秀美鄉村的總體目標要求,按照“規劃引領、示范帶動、項目聚焦、精準扶貧、考核銷號”的原則,積極發動各方力量,制定了《村整村推進扶貧發展規劃》。村“兩委”班子在市縣“四進四聯四幫”連心小分隊成員的帶領下,積極開闊思路,本著“精準扶貧、定期穩定脫貧”的原則,實施“基礎設施到村、產業扶持到戶、轉移培訓到人、幫扶責任到單位”四到扶貧攻堅工程,整合項目資金,落實幫扶責任,加快“舊貌換新顏”步伐。兩年來,全村共拆遷老舊土坯房、豬牛欄近萬平方米,建設新居60多棟,擴修進村和到前營村小組的主干道,將水泥路鋪到了家家戶戶門口,真正讓村民走路不濕鞋。同時,按照“見縫插綠”的辦法,在村莊周圍和村內巷陌栽上了柳樹、樟樹等。為讓村民有休閑健身之地,村里又整合資金30萬元建設了2000多平方米的廣場,添置了健身設備,還對破舊的老戲臺進行了全面修繕。因為村居環境大有改觀,搬進城住的不少住戶又舉家遷回到村里來。截至目前,全村總體實現了“十個有”的整體脫貧目標。有合格的村級辦公室和能維護群眾利益的好班子、好制度;有能滿足“普六”要求的村小學;有能滿足初級衛生保健要求的村衛生室及醫務人員;有農民活動中心;有優美的鄉村環境和保潔措施;有環村到戶的水泥路面。有安全水;有電,有網絡;有以校具為主導的產業;有以種養殖業為基地的合作社等,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民將快速邁上生活富裕的康莊大道。
三、脫貧實踐與發展思考
1、要找好癥結,建分類機制。中醫認為把好脈才能對癥下藥,在脫貧攻堅中要立足村情實際,清楚認識村里貧困落后的原因在哪、潛力在哪,產業上、保障上哪些“短板”需要補齊,要尊重群眾發展意愿,在措施上作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安排;在責任上細化分解,抓好任務落實。在幫扶對象上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緊扣貧困成因、貧困程度梳理分類,然后因人而異分類施策,進行細化分類,根據分類情,確定對不同對象的幫扶辦法。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通過低保和社會救助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實施危房改造的實施危房改造;其余能夠自主創業就業的全部安排相應的產業扶持、教育培訓等內容和措施。
2、要明確扶貧力量,凝心聚力扶貧。光靠政府“輸血”扶貧,往往杯水車薪,因為政府的財力也很有效,各項建設、民生需要大量資金;而完全借助其他單位力量來扶貧,也不一定能解決所有問題。選好支部班子是關鍵,有了組織堡壘,整個村的發展才能有更加明確的方向,才能為群眾辦實事,才能更好的幫助群眾致富出謀劃策,發揮領頭羊作用。同時要堅持政府主導、分級負責,部門協作、社會幫扶,統籌協調扶貧資源,建立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三位一體的大扶貧工作格局,爭取更多廣泛動員各種力量包括社會力量支持貧困村、貧困戶發展。
3、要講求實效,找準“路子”脫貧。思路決定出路。一個好的思路,一個好的規劃,對于工作的推進具有極為重要的引導和指導作用,扶貧工作尤其如此。打贏脫貧攻堅戰要真扶貧、扶真貧、真脫貧,既要解決好當下村民的生活問題,也要解決好長遠發展問題;既要攻城拔寨,又要鞏固提高,建立穩定脫貧的長效機制,項目、資金、培訓等多措并舉,缺什么幫什么,弱什么補什么,發展增收致富產業是穩定脫貧的根本出路。而穩定脫貧的長效機制就是發展適應當地特色、帶動性強的核心產業,村依托鎮校具產業發展聚集的優勢,迅速調整自己的發展方向,融入大的產業發展環境中,可以說是產業扶持精準的典范。
- 上一篇:脫貧攻堅“夏季整改”工作總結
- 下一篇:扶貧領域作風問題治理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