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情況匯報
時間:2022-01-18 10:42:00
導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情況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非遺”基本情況
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內容豐富,項目涉及廣泛。目前正式公布的非遺項目共三批,涵蓋民間文學、傳統音樂、民間曲藝、傳統美術、傳統技藝、民俗等6大類,共27個項目。經區級文化行政部門認定的區級“非遺”傳承人5人。經市級文化行政部門認定的市級“非遺”傳承人1人。
二、“非遺”保護、傳承、發展情況
始終堅持“保護第一、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思想,由區文體廣旅局牽頭負責“非遺”保護、傳承、發展工作,不斷加大保護力度、拓展保護領域,著重在“非遺”宣傳、傳承推廣、資源普查、遺產申報等方面用力,積極推進“非遺”開發利用。
(一)建立區級“非遺”專家庫
2017年,區區級“非遺”專家庫成立,經過三年發展,逐步建立了一支結構合理、專業齊全的非遺保護專家隊伍。充分發揮專家力量在參與研究和制定全區非遺保護規劃和相關政策文件;開展非遺咨詢、評審、課題研究、學術會議、授課等方面的作用。
2017年開始,在專家隊伍參與下,我區對全區“非遺”資源的種類、數量、分布情況、生存環境、生存現狀以及存在問題、保護工作的難點等,重新進行了全方位調查記錄、建檔,為做好“非遺”工作奠定了基礎。
(二)積極開展“非遺”申報
2017至2018年,在逐一摸底、考察項目和組織專家進行論證的基礎上,我區完成了第二批、第三批區級“非遺”項目的評審工作,共評審八個區級項目,分別是:謝氏倒罐菜、馬鞍山制漆制作技藝、金面子蒸豬頭、花生制作技藝(老灶煮花生;蟠龍咸干花生)、糯米咸鵝蛋、風干雞、醉魚、楊記鹵鵝傳統制作技藝。同時啟動了市級“非遺”的申報工作。2018年成功申報市級非遺項目一個:糯米咸鵝蛋傳統制作技藝。截至目前,我區列入市級“非遺”項目共有5項。
2019年我區啟動了第一批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工作,成功認定了9項“非遺”項目傳承人。謝氏倒灌菜制作技藝傳承人謝玉蓉被評定為市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三)大力開展“非遺”宣傳保護
一是充分利用非遺節等時機,通過宣傳單、“兩微一端”、手機報等多種形式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及“非遺”成果。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期間,積極組織“非遺”直播帶貨、經典川劇劇目演出等系列活動,引起廣泛關注和一致好評。二是拓寬宣傳渠道,通過上電視、上活動、上節日等形式,擴大宣傳力度。我區“非遺”項目先后登錄中央電視臺《味道》欄目和中央電視臺《新農業頻道》,并多次登上省市重要媒體,成為家鄉好味道的代言項目。2019年在“美麗鄉鎮·魅力”比賽中,我區非遺美食獲專家組最高評分。2019年,“非遺”項目代表市非遺項目參加成都第七屆成都國際非遺節,在全國39家非遺美食中獲得最受歡迎美食之一,得到了非遺專家及全國各地美食愛好者的青睞。
三、存在的問題
(一)重視程度不高,保護力度不足
傳統民族民間文化屬于“不可再生資源”,面對當前非遺生存環境日益惡化的現實,我區還缺乏加強“非遺”工作的緊迫感、責任感和使命感。部分傳承單位和個人以為只要申請加入了名錄,就得到了保護,或申報只是為了掛牌,僅僅當作一種榮譽,沒有把發展和傳承作為自己的工作重心。不少群眾對非遺了解不多,理解不深,對非遺保護的范圍與內容及如何保護不完全清楚,保護意識不強,非遺保護還沒能成為群眾的自覺行動。
(二)缺乏專業機構,專業人才匱乏
當前,我區還面臨著專業非遺保護機構為零、專職工作人員為零的狀態、非遺中心及保護傳承(展示)場所為零。缺乏獨立的運行經費,工作人員也是身兼數職,既難以潛心從事“非遺”保護工作,也無法滿足日趨復雜的工作實際。對于量大面寬、專業性強的“非遺”普查保護工作,僅僅依靠行政主管部門的力量顯得更加單薄,難以適應“非遺”保護工作綜合性、專業性、長期性的要求。
(三)“非遺”傳承乏力,市場適應能力弱
在現代文明和多元文化的沖擊下,“非遺”生存發展的土壤和環境發生了急劇變化,“非遺”工作形勢嚴峻。“非遺”保護工作不以贏利為目的,和市場經濟原則背道而馳,導致了“非遺”項目缺乏經常性、長期性的展示平臺,受眾群體出現斷層,生存空間逐漸萎縮。傳統民族民間文化在中老年人中還有一定影響,而年輕一代則普遍不感興趣。許多民間老藝人生活窘迫,或者年事漸老,無法帶徒授藝;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少有人拜師學藝,傳承人青黃不接,非遺傳承后繼乏人。我區“非遺”項目傳承因缺少資金扶持而面臨斷層,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瀕臨失傳。我區直到2019年才認定了第一批“非遺”傳承人。
四、思考及建議
(一)落實責任,廣泛宣傳。將“非遺”工作作為重要的議事日程,納入我區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確保做到組織到位、規劃到位、人員到位、經費到位。加強區文化部門與發改、財政、住建、教育等部門的合作聯動,建立健全聯席會議制度等有效聯動機制。突出宣傳媒體作用,通過舉辦“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展示展演”等系列活動,加大非遺的宣傳力度,提高廣大群眾對非遺認知度和保護意識。積極推動“非遺”進校園,從小培養年輕一代對“非遺”的興趣愛好。
(二)加大投入,培養人才。一是落實經費保障。按有關規定將非遺保護經費納入財政預算,逐步完善經費保障制度,壯大保護傳承力量。用足用活有關文化建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扶持政策,依托項目申報及特色文化成果展示,積極向上爭取資金。二是做好“非遺”項目扶持。出臺“非遺”項目的經費扶助政策,調動社會團體、企業和個人的積極性。積極吸納民間資本投入非遺保護與利用。加強對已經項目的傳承保護和發展利用。營造關心、關愛非遺傳承人的良好氛圍。三是建強工作隊伍。建立“非遺”工作領導小組,配備專業工作人員,建立一支高素質的“非遺”工作隊伍。積極與省市取得聯系,對接政策和信息,為非遺工作服好務,與非遺人員交朋友。積極引導現有非遺項目及傳承人向上升級。積極挖掘和開發新的非遺項目。積極發現和培養非遺傳承人。加大非遺產業的引導力度。四是助力傳承隊伍建設。針對大量保護項目傳承后繼乏人的狀況,要加快制定傳承人培養制度、帶徒傳藝制度、傳承獎勵制度。尤其對瀕危的重要項目要制定傳承計劃,建立傳承活動基地,設立專項傳承補貼。同時,要積極選送非遺傳承人參加各種學習培訓。鼓勵教學機構開辦興趣班,引導更多的人走上傳習之路,壯大非遺保護傳承力量。
(三)挖掘內涵,提升價值。推動“非遺+文化”“非遺+旅游”建設,逐步形成“非遺”產業發展鏈條。一要全面梳理本地區適合生產性保護的代表項目,因地制宜制定引導、扶持政策;探索通過政府投資平臺、企業招商引資、股份合作、組建非遺協會(聯盟)等多種形式,開僻非遺傳承展示場所。對市場潛力廣闊的“非遺”項目,如謝氏倒罐菜、馬鞍山制漆制作技藝、金面子蒸豬頭、花生制作技藝等,要鼓勵探索“項目+傳承人+基地(學校)”“公司+農戶”“傳承人+協會+展會”等模式,推動良性發展。二要堅持產業化發展理念,做強做大生產性“非遺”項目。合理開發利用我區“非遺”項目輸出的文化產品或文化服務,與全域旅游、建設美麗鄉村、鄉村振興、特色小鎮建設等相融合,尤其要與旅游、出版、影視、互聯網等產業經濟相結合,積極培育“非遺”產業項目。三要切實做好市場經濟條件下“非遺”傳承保護。對處于傳承困難甚至瀕臨消失的保護項目,如李調元傳說、民間曲藝、民間山歌等,要優先搶救和扶持,記錄保存相關資料。
- 上一篇:鞏固衛生城市創建成果宣傳方案
- 下一篇:傳承和發展優秀傳統文化工作報告
相關文章
精品范文
10非物質文化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