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延安學習考察報告
時間:2022-10-30 11:18:00
導語:赴延安學習考察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滔滔延河水,承載了全國人民的重托;巍巍寶塔山,喚起了備受欺凌的民族.我們一同走進延安,了解延安,感受延安,追憶延安.
赴延安學習考察,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在延安期間,大家瞻仰了中共中央和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經戰斗了13個春秋的延安革命遺址,重點在寶塔山,楊家嶺,棗園等重要黨史發生地現場回顧了黨的七大,延安文藝座談會等歷史,并在文藝座談會舊址召開了我們學生黨員自己的文藝座談會.大家親眼看到了當時極為艱苦的革命斗爭環境,睹物思人,感慨頗深,都覺得在思想上,心靈上受到了很大震動,決心以新的姿態,新的行動開拓創新,充實人生,將延安之行作為一個轉折,為黨,為人民,社會扎扎實實地做點事情.此次延安之行,引發了很多感想,
關于精神與行動
初到延安即深切地感受到,延安已經成為精神的化身.從1935年到1948年,中國革命從最艱難走向了勝利,中國共產黨從最困苦走向了強大.延安記載了這段歷史,也鑄就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實踐是不斷前進的,社會是在不斷發展的,但永恒不變的卻是精神.可以說,延安的勝利是人民的勝利,延安精神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繼承和發展;延安歷史傳承了中華歷史,延安精神豐富了中華精神.
通過考察學習,大家認識到"延安精神"指的就是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時期培養起來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它由延安時期的抗大精神,整風精神,南泥灣精神,延安縣精神,白求恩張思德精神,愚公移山等原生形態衍化而來,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徹底的唯物主義精神,崇高的集體主義精神與革命的英雄主義精神.今天,歷史條件發生變遷,但延安精神意義猶存,而且面對新的挑戰更需要發揚光大."社會主義事業在中國的前景,很大程度地取決于青年一代的狀況".那么,需要怎樣的接班人呢同志曾說:"這些人具有政治的遠見.這些人充滿著斗爭精神和犧牲精神.這些人是胸懷坦蕩的,忠誠的,積極的與正直的.這些人不謀私利,唯一的為著民族與社會的解放.這些人不狂妄,也不是風頭主義者,而是腳踏實地,富于實際精神的人們.中國要有一大批這樣的人,革命的任務就能夠順利完成."這些論述闡明了延安精神的內涵和要求.1989年9月,同志視察延安時指出:"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延安精神沒有過時.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艱苦歲月要發揚延安精神;今天我們更要發揚延安精神.沒有這種精神,社會主義是很難建成的."2002年12月,在全黨上下認真學習貫徹十六大精神的熱潮中,和中央書記處的同志來到西柏坡學習考察,回顧黨帶領人民進行偉大革命斗爭的光輝歷史,重溫同志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的重要講話,特別是其中關于"兩個務必"的重要論述,號召全黨同志特別是領導干部大力發揚艱苦奮斗的作風.這一號召更是新時期發揚延安精神的具體要求.可以說,延安精神一脈相承,需要代代相傳.
每一個青年人都有自己的理想,而對于如何實現理想,如何處理好理想和現實的關系,卻時常拿不準,有時甚至感到迷茫.這其實是一個如何處理理想與現實之間差距的問題.在延安考察的整個過程中,大家近距離地體會到當時黨所肩負的歷史使命與殘酷現實之間的極大差距.紅軍進入延安是在長征中的被動局面下作出的戰略選擇,無論是延安的條件,還是革命力量自身,對于實現革命勝利的理想都到了最艱難,最困苦的境地.正是在這一關鍵時刻,黨中央帶領全黨,全軍,全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從大生產到整風,從黨建到強軍,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先是立穩腳跟,然后發展壯大,最后解放全中國,13年彈指一揮間,黨硬是把革命理想變成了現實.這一偉大的歷史進程,包含了走向成功的每一個方面,每一個領域,每一個細節,包含了至關重要的每一個決策,每一個講話,每一部文獻.這一切真實地見證了黨如何立足現實,改變現實,重視問題,克服困難,一步一步地反敗為勝,扭轉乾坤.這其中蘊含了無窮的智慧,成為后來者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
大家在學習考察中,對照延安的革命斗爭史,深刻反思了一個人的成長與成才,覺得深受啟發.理想與現實是對立的統一體,只有把二者結合起來,理想才有實現的可能,現實才有被改變的希望.
延安在歷史上并沒有過多的顯赫,然而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這座邊鎮小城卻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矚目的中心.這里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圣地,是新中國的搖籃,中國共產黨人在這里樹立了不朽的旗幟----延安精神.今天,延安精神仍以其特殊的魅力吸引和影響著新一代的青年人.寶塔山,延河水,王家坪,楊家嶺,棗園等這一個個名字是那么熟悉,早已在我們兒時的記憶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而這一個個革命歷史遺址對我們來說又是那么陌生.在這些土窯洞里,曾經居住過締造了新中國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窯洞內那簡樸得讓人難以置信的陳設,始終令人難以忘懷.舊居里那架在炕上的床,舊居里那綁著鐵絲的床,舊居里那默默無聲的紡線車,震撼著我們每個人的心靈.任弼時則把自己的一生比作駱駝,不唯索取,只有奉獻的精神.使我的靈魂得到啟迪,令我頓悟人生.他留給我的精神財富會讓我享用一生.這里的每一張照片,每一件物品都是一個故事,都凝聚著延安精神形成的軌跡.什么是延安精神,我們在這里找到了答案: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延安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永恒的靈魂所在.延安時代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一個創造了無數奇跡的時代.
在這里我們仿佛看到了那彌漫的硝煙,閃光的戰刀,聽到隆隆的炮聲,雄壯的軍號,似乎又回到了那殺聲陣陣的戰場,對那些勇猛沖殺,不怕犧牲的革命前輩,更增加了敬佩之情;對烈士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生活,無不更加珍惜;對經過戰爭洗禮的偉大祖國,無不更加熱愛.
在黨的七大會堂舊址,我們面對莊嚴的黨旗,進行了莊嚴的重溫入黨誓詞宣誓儀式,我們感慨萬千,肅然起敬,心中涌起陣陣漣漪,久久不能平靜.
在黨的文藝座談會舊址我們我們學生黨員集體演唱了歌曲《東方紅》,隨后我們又學習革命前輩召開了我們自己的文藝座談會,各學生黨員積極踴躍發展,大家一致表示要向革命前輩學習,發揮黨員的先進帶頭作用,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干得更好.
從1935年到1948年,中共中央和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里生活和戰斗了13個春秋,他們運籌帷幄,決勝千里,領導并指揮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奠定了共和國的堅固基石,孕育出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譜寫了可歌可泣的偉大的歷史篇章.
二,關于理想與現實
每一個青年人都有自己的理想,而對于如何實現理想,如何處理好理想和現實的關系,卻時常拿不準,有時甚至感到迷茫.這其實是一個如何處理理想與現實之間差距的問題.特別是在我們學生中間如何確立,實現自己的理想都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我們在這里找到了自己的答案.在延安考察的整個過程中,大家近距離地體會到當時黨所肩負的歷史使命與殘酷現實之間的極大差距.紅軍進入延安是在長征中的被動局面下作出的戰略選擇,無論是延安的條件,還是革命力量自身,對于實現革命勝利的理想都到了最艱難,最困苦的境地.正是在這一關鍵時刻,黨中央帶領全黨,全軍,全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從大生產到整風,從黨建到強軍,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先是立穩腳跟,然后發展壯大,最后解放全中國,13年彈指一揮間,黨硬是把革命理想變成了現實.這一偉大的歷史進程,包含了走向成功的每一個方面,每一個領域,每一個細節,包含了至關重要的每一個決策,每一個講話,每一部文獻.這一切真實地見證了黨如何立足現實,改變現實,重視問題,克服困難,一步一步地反敗為勝,扭轉乾坤.這其中蘊含了無窮的智慧,成為后來者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
大家在學習考察中,對照延安的革命斗爭史,深刻反思了一個人的成長與成才,覺得深受啟發.理想與現實是對立的統一體,只有把二者結合起來,理想才有實現的可能,現實才有被改變的希望.黨在延安戰斗的13年,已經用偉大的實踐證明了一個黨,一個國家可以把握自己的命運,可以將符合歷史規律,符合人民利益的理想變為現實.對黨和國家來講是大道理,對于一個人也同樣如此.尤其是一個志在創業的青年人,這個道理非常重要.大家都有一個同感,觀今鑒古,學史明理,借鑒歷史可以更好地把握自己.對于自己的理想,我們應有更清醒的認識,特別是一些近期的目標,要更客觀一點,更實際一些;既要有人生的遠大抱負,更要有實實在在的每一步所能達到的具體設想;不僅要從自己出發設計理想,更要從社會角度和發展條件考慮規劃;對于理想的實現,不能驕傲自滿,要多想黨的教導,組織的培養和同志們的幫助;對于未實現的理想,應及時調整和完善,不在不現實的理想上消耗時間走彎路.而對于現實,則要站在客觀的角度,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就是有,無就是無,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讓主觀迷亂了眼睛,不讓情緒模糊了視線;時常把問題和困難看得多些,重些,不忽視前進中隨機的,難以預料的不利因素;凡事十分把握也做三分勝算,學習扎扎實實地進行,成績一滴一滴地積累,每走一步都踏踏實實,平平穩穩.
三,關于努力與毅力
現在的青年人,大都沒有經過艱苦環境的磨煉,沒有吃過苦,受過累.普遍有個特點即沒有耐力,缺乏韌勁.在延安,大家感悟到,任何一項事業,哪怕是一件小事,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有的甚至要經過多次反復.在這個過程中,不是一般努力就能解決問題,必須不懈地努力.這就特別需要堅強的毅力.看看老一輩革命家和革命前輩走過的路,當時他們大都是學生出身,熱血青年,也未在惡劣的環境中經受考驗.但他們憑著對黨的忠誠,對事業的執著,同甘共苦,以苦為樂,不屈不撓,戰天斗地,成為最堅強的一代,鑄就了堅不可摧的鋼鐵長城.可見,一個人的毅力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要經過實踐的鍛煉和艱苦的錘煉,也要經過幾個回合戰勝自己,才能培養起堅強的意志和頑強的毅力.
在黨的七大會堂舊址,我們面對莊嚴的黨旗,我們感慨萬千,肅然起敬,心中涌起陣陣漣漪,久久不能平靜.
面對莊嚴的黨旗,我們仿佛看見--揮手之間,一次次撥正革命的航向,終于推倒了"三座大山",創建了社會主義新中國.
面對莊嚴的黨旗,我們仿佛看見--握手之間,在亞非架起了一座友誼的橋梁,使中國重新回到了世界的舞臺.
面對莊嚴的黨旗,我們仿佛看見--鄧小平抬手之間,繪就了改革開放的宏偉藍圖,敲響了新時代的鑼鼓.
面對莊嚴的黨旗,我們仿佛看見--舉手之間,高擎起民族復興的圣火.香港,澳門回歸,北京申奧成功,中國加入世貿,好戲連連.
面對莊嚴的黨旗,我們仿佛看到了--拉手之間,取得了抗擊非典的勝利,詮釋三個代表,使中國踏上了世界的航線.
面對黨旗,我們議改革,求創新,謀發展.黨旗下我們年輕人以怎樣嶄新的形象,風貌,姿態,斗志,迎接新的挑戰,在這里我找到了最好的答案,那就是艱苦奮斗,開拓創新.
難忘延安,難忘延安之行,難忘延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