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產業化考察報告
時間:2022-03-23 02:53:00
導語:農業產業化考察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日,由省委常委、副省長趙樹叢同志帶隊,組織各市分管市長、省直有關單位負責同志赴山東考察農業產業化工作。所到之處,我們看到的是農業標準化、農村城鎮化、農民工人化,**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成就令人鼓舞和震撼。
一、基本情況
**是農業產業化的發源地,經歷了80年代中期的探索起步、90年代的全面推進、新世紀以來的深化提高三個階段。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在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探索創新發展模式的基礎上,按照"確立主導產業、實行區域布局、依靠龍頭帶動、發展規模經營"的總體思路,把產業化經營與農業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發展現代農業、推進農村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結合起來,政府全力推動,農業產業化已成為該省農業發展的主要經營方式。全省規模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6500多家;龍頭企業年銷售收入已超過6000億元,占全省規模以上整個工業銷售收入的15%;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農戶1340萬戶,占農戶總數的比重已達67%。農業產業化為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加快農業對外開放步伐、提升農業綜合競爭能力、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二、主要做法
**推進農業產業化的主要做法,概括為“四化”,即推進農業產業化與農業規模化、農業標準化、農業國際化和農村城市化的有機結合,實現農業產業化在更高層次上的發展。
(一)堅持農業產業化與農業規模化相結合,以規模化促進產業化
**打破區域界限,狠抓農產品在生產、加工和市場方面上規模、上檔次,形成規模優勢。為此,他們提出了"四個一批"的工作目標:加快發展一批競爭力強、附加值高、特色鮮明的優勢產業;建設一批產出能力強、科技含量高、示范作用大的農產品基地;培育一批在國際上叫得響、過得硬、打得開的農產品知名品牌;壯大一批起點高、規模大、效益好的農業龍頭企業。通過幾年來的努力,形成了糧油、畜牧、水產、園藝、瓜果等區域明顯、特色鮮明的八大高效產業帶;形成了一大批高效農產品生產基地;形成了720多處大中型專業批發市場和農業部定點市場46處;形成了以魯花、金鑼等為代表的在全國知名的一批大企業、大品牌,全省銷售收入過億元的企業已有1200多家,過10億元的70多家,過50億元的4家,過100億元的有2家,國家級龍頭企業45家。
(二)堅持農業產業化與農業標準化相結合,以標準化提升產業化
重點在完善農業標準體系、農產品質量檢測和認證體系以及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監管體系上下功夫。一是建立標準化生產基地。通過示范工程建設,推行良好農業操作規范,嚴格按操作規范進行生產管理,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從源頭上確保產品質量。二是積極鼓勵龍頭企業引進國外資金、技術、設備、人才和管理經驗,并按照國際規范標準加強對農產品及其加工企業的標準質量認證,努力實現與國際市場的全方位接軌。全省已有1099家企業通過ISO14000體系認證,904家企業通過HACCP體系認證。三是企業建立質檢機構,全省已有5151家龍頭企業建立了質檢機構。
(三)堅持農業產業化與農業國際化相結合,以國際化帶動產業化
一是堅持積極“走出去”,大力開拓國外市場。**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在我國農產品出口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他們組織實施了“出口農產品綠卡行動計劃”,每年舉辦一次“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努力擴大山東農產品在國外市場的影響,不斷提高山東農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目前已形成了農產品市場份額省內、省外、國外各占三分之一的格局。
二是堅持大膽“引進來”,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政府出臺優惠政策,寬松招商環境,增強招商引力,積極引導和依托企業創新招商模式,大規模地吸引國外資本和國內巨頭,一大批國際、境外和國內著名企業紛紛落戶山東,有力地吸收了外來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經驗,促進了山東農業產業化快速騰飛。
(四)堅持農業產業化與農村城市化相結合,以城市化引領產業化
隨著一大批龍頭企業的快速擴張,這些企業在膨脹城鎮規模、帶動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加快農村城市化進程中發揮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同時,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又使龍頭企業獲得了城市的聚集效應和整合效應,從而形成了農業產業化與農村城市化互促互動、協調發展的良好態勢。這種態勢主要呈現為三個“集中”:一是農民向企業集中,龍頭企業的發展,促進了農村勞動力向企業和二三產業的轉移;二是企業向園區集中,在政府的主導下,規劃建設了一大批農產品加工園區,通過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制定優惠政策,吸引龍頭企業落戶園區;三是園區向城市集中,按照科學定位、產業聚集的原則,山東許多市縣在城市周圍高起點、高標準建設產業園區,使園區發展與城市建設相互促進。
三、幾點啟示
**農業產業化的發展,給我們帶來了一些有益的啟示。
(一)政府必須持續推動大力扶持。發展才是硬道理。**委、省政府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在解決“三農”問題工作中,始終把農業產業化作為主旋律,政府一屆一屆地堅持推動,使農業產業化成為全省經濟工作中的強項和亮點。他們先后出臺了一系列關于扶持龍頭企業、鼓勵招商引資、支持個體私營經濟和農村合作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并在項目審批、資金投放、用地用電、稅費減免等方面給予傾斜扶持,調動社會各方面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積極性。2002一2005年,省里安排了5000萬元資金,專項用于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建設,重點裝備了一批大型龍頭企業。省財政連續五年,每年安排5000萬元專項資金,與銀行信貸資金捆綁滾動使用,支持龍頭企業發展。去年增加到了7000萬元,今年將增加到1億元。農業綜合開發和扶貪資金的安排使用,也與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結合起來,從多種經營資金中每年安排不少于5000萬元,直接用于扶持農業龍頭企業。省農業銀行每年兩次召開銀企聯席會議,并以信貸總規模的10—15%支持龍頭企業發展。各市也出臺了相應扶持政策,全省市一級每年用于扶持產業化經營專項資金達2億多元,有力地促進了產業化經營的快速發展。
(二)必須做大做強龍頭企業。龍頭企業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關鍵。近年來,山東農業產業化的快速發展,在政府的推動和政策的引導下,外來資本和本省資金紛紛投資農產品加工業,一大批強勢龍頭企業應運而生,快速崛起,形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正是這些強勢龍頭企業,帶動了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的建設,促進了農業的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和生產結構的調整;帶動了農村勞動力的轉移,促進了農民增收;帶動了外向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多元化市場的形成;帶動了農村城鎮化建設,促進了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帶動了經營理念的變化,促進了農業產業的不斷升級。龍頭企業在農業產業化發展進程中,發揮著巨大的帶動和輻射作用。
(三)必須始終堅持創新。創新永無止境,是發展的永恒動力。在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模式上,從一開始的“龍頭企業+農戶”,發展到“龍頭企業+基地+農戶”,再發展到“龍頭企業+基地+專業合作組織+農戶+國外市場”,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從而解決了千家萬戶小生產和千變萬化大市場之間的對接問題,逐步形成了“企業跟著市場跑,結構圍繞企業調,項目依托基地建,農民照著訂單干"的產業化格局。在探索農企利益聯結方式上,由松散型聯結逐漸向產權式的緊密型聯結轉變。農戶由最初的賣出農產品獲得一次性收益,逐步發展到與龍頭企業共同分享加工、銷售環節的利潤。不少地方已經實現從訂單、合同契約關系發展到合作制按利潤返還、股份制按股分紅、反租倒包、兼并聯合等關系。這種由簡單買賣到產權聯結的演進,使得土地變“股權”、農民變“股民”成為現實。
(四)必須實施科技帶動戰略。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山東采取政府扶持和市場化動作相結合的辦法,大力推進農科教、產學研相結合,對重大科技項目實施重點突破,努力加快科技創新步伐,增強農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大力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農業,改良品種,引進人才,引進先進生產設備和生產技術。大力培養科技型農民,加強對農民的培訓,提高農民素質。大力引導企業提高科技競爭力,建立自己的科研機構。目前,全省龍頭企業擁有研發機構1937個,專職研發人員2萬多名。
(五)必須高度重視生產基地和市場建設。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是企業原料保障和產品質量保證的根本,是企業生產的第一車間。目前,**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基地面積已發展到1450萬畝,國家認證無公害農產品1023個、綠色食品766個、有機食品200個。市場是產品銷售的終端,是企業接受消費者檢驗的標桿。山東發展的一個重要經驗,就是高度重視對國外市場的開拓和對國內市場的依托,大力加強國內外市場建設。目前,全省已建成農貿市場8700多處,各類龍頭企業和營銷組織已在全國150多個大中城市建立了農副產品“一條街”、“專賣店”、“批發中心”和“展銷中心”,通過產銷直掛、連鎖經營、配送銷售、網上交易等多種形式拓展市場。
(六)必須統籌規劃著眼長遠。農業產業化要取得實質性突破,必須以戰略的眼光,著力抓好五大體系建沒。一是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努力打造區域特色明顯、產業聚集度高、經濟效益好的優勢產業區和經濟隆起帶。二是健全標準化生產體系,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建立一整套與國際接軌的標準體系。三是創新產業化經營體系,引導和鼓勵金融、保險、科技等部門參與產業化經營,吸引農民、合作組織以土地經營權、產品、資金、勞動力等要素參股龍頭企業,形成以產權為紐帶、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經濟共同體。四是完善農產品流通體系,在大宗農產品主產區規劃建設一批面向國內外的批發交易中心,發展期貨市場,大力發展連鎖經營、直供直銷、網上交易。五是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以農民專業合作杜為載體,解決分戶經營與統一市場的對接問題;以遍布城鄉的營銷網絡為載體,促進工業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雙向流通;以信用合作社為載體,發揮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合作金融以及其他金融組織的作用。
- 上一篇:糧食產業園區建設調查思考
- 下一篇:糧食物流建設考察報告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