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扶貧救助基金運行情況報告

時間:2022-01-15 09:00:55

導語:衛生扶貧救助基金運行情況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衛生扶貧救助基金運行情況報告

為進一步幫助全縣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在享受現有醫療保障制度和醫療幫扶政策基礎上,仍然存在的就醫特殊困難,根據《省財政廳省衛生計生委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省民政廳印發設立縣級教育和衛生扶貧救助基金的總體方案》要求,我縣設立了衛生扶貧救助基金,現將衛生扶貧救助基金運行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金基本情況

我縣設立的衛生扶貧救助基金,開設了“衛生扶貧救助基金專戶”,該救助基金由我局負責管理,實行專戶、專賬核算,專款專用,并接受財政、審計、監察等部門和社會監督。衛生扶貧救助基金總到位資金600萬元,其中:2016年,省級資金50萬元、州級資金20萬元、縣級到位資金30萬元、區對口幫扶資金100萬元;2017年,區對口幫扶資金資金200萬元;2019年,區對口幫扶資金到位200萬元。

二、基金運行情況

(一)使用情況

自2016年基金設立以來,我縣衛生扶貧基金共計救助1836人次,救助金額共計314.59萬元。其中:2016年救助貧困人口98人次,救助金額15.67萬元;2017年救助貧困人口166人次,救助金額31.64萬元;2018年救助貧困人口655人次,救助金額164.69萬元;2019年截至7月30日救助貧困人口917人次,救助金額102.59萬元。

截至目前衛生扶貧基金剩余金額為288.29萬元(含利息收入2.88萬元)

(二)管理情況

1.加強部門協作。建立衛生扶貧基金使用聯席會議制度,定期不定期召開衛生扶貧救助基金專題會,分析基金的使用及對大額救助情況進行審定。根據《省衛生扶貧救助基金使用管理辦法》(川財辦〔2017〕20號),我局聯合縣財政局、縣民政局、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制定并印發了《衛生扶貧救助基金實施細則》,進一步加強基金管理。

2.明確救助對象及救助內容。衛生扶貧救助基金用于戶籍在本縣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在享受現有醫療保障制度和醫療幫扶政策的基礎上,個人醫療費用負擔仍然較重的貧困患者。救助內容主要是對縣域內政策范圍外的住院費用、未納入報銷范圍的門診費用、按規定異地就醫未能完全報銷的住院費用實施救助。

3.制定救助標準。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患者縣域內住院費用及慢性病門診維持治療、依規轉診到縣域外住院的醫療費用在通過基本醫保、大病保險、傾斜性支付、醫療救助等渠道報銷后的個人自付費用超過當年控費要求部分實施救助,不超過5000元的按實際自付金額由衛生扶貧基金予以救助,超過5000元的報縣人民政府批準后實施救助。

4.規范救助流程。

(1)個人申請。患者本人或直系親屬在衛健局領取《衛生扶貧救助基金申請表》,填報申請。

(2)村級初審。患者本人或直系親屬將申請表和身份證、戶口簿交由戶籍所在地村委會初審,重點核實患者的家庭實際困難情況。

(3)鄉鎮復審。村委會初審后,將申請表交由所在鄉鎮人民政府核查審批。

(4)縣衛健局審定。縣衛健局根據基金支付能力和救助金額進行審定

(5)公示。縣衛健局將審定的救助情況進行公示,公示內容包括:救助對象姓名、家庭住址、患病情況、醫療費用、救助金額等信息。

(6)衛生扶貧基金原則上采用銀行直接“打卡”方式發放。

5.加強基金財務管理

(1)扶貧救助基金實行專戶管理,專賬核算,沒有出現基金的擠占、挪用、截留。

(2)扶貧救助基金發放根據一定程序審核后的金額實行一卡通撥付給貧困戶賬戶,未出現非貧困人口享受衛生扶貧基金。

(3)扶貧救助基金做到公示公開、透明,接受社會監督。讓所有人知曉,同時接受有關部門和群眾的監督。

(三)加強政策宣傳

為提高衛生扶貧基金運行效率,切實減輕農村貧困家庭醫療負擔,我局安排部署充分利用義診巡診活動、現場推進會、手機信息、村務公開欄、走村入戶等方式加強政策解讀和宣傳。期間共印發宣傳折頁萬余份,安排各鄉鎮衛生院組織人員發放到貧困戶家中并做好政策解讀,使老百姓充分了解衛生扶貧基金救助政策。

三、存在問題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存在的問題

1.衛生扶貧基金申報程序復雜,衛生扶貧救助基金縣外就醫報賬程序較多。

2.衛生扶貧基金申報涉及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特重大疾病救助、商業保險等不同部門,分屬不同的制度保障和政策范疇,針對的保障群體也不同,部門之間聯動銜接,數據共享較困難。

3.部分縣外就醫貧困患者對衛生扶貧基金政策了解不到位,不具備轉診手續,導致不能享受衛生扶貧基金救助。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1.進一步加大健康扶貧優惠政策宣傳力度,做到優惠政策深入民心,家喻戶曉,切實提高農村貧困人口醫療保障水平,有效提升全縣醫療衛生服務能力。

2.加大部門間的聯動銜接,探索怎么樣形成互補聯動,形成銜接共享制度。

3.進一步加大資金監管力度,對扶貧項目統籌規劃,確保專款專用,確保扶貧資金安全高效運轉,讓貧困群眾真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