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鎮工業發展現狀調查報告
時間:2022-03-05 10:36:00
導語:街鎮工業發展現狀調查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十二五”期間,是工業發展的春天。全力建設工業重鎮、遠城區工業明星城,2015年完成開發區工業總產值800億元、街鎮工業總產值700億元的目的,正鼓勵著全區上下以大干工業、干大工業的激情跨越前行。在全市高舉遠城區新型工業化大旗,開發區土地空間日趨嚴重的背景下,隨著街鎮經濟實力的加強和財務體制的調整,街鎮工業正逐步成為全區加速工業發展、擔起支點重擔的實際選擇。
不容無視的“短板”
開發區“鶴立雞群”的背面,折射出街鎮工業發展的掉隊。年,街鎮工業總產值占全區工業總產值的45%,13個街鎮不及一個開發區;街鎮工業稅收占全區稅收的32.5%,不到全區的三分之一。全區征稅百強企業中,街鎮工業企業只要3家,辨別為中東化工有限公司(1166萬元)、水泥有限公司(510萬元)、協卓衛生用品有限公司(497萬元)。另一方面,工業在街鎮經濟發展中的位置并不突出,年街、辛沖街財稅收入打破億元大關,但工業稅收不到1000萬元和150萬元。從抓工業的主膂力量來看,2005年各街鎮都設立了經濟發展辦公室,但不少工作人員被抽調參加街鎮的重點難點工作,什么都干就是沒幾多時間研討工業抓工業。李集街經發辦主任引見:白晝忙街道中心工作,只要晚上才干為企業辦點事。細心分析,全區街鎮工業發展的“短板”首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西強東弱。我區街鎮工業發展極不服衡,總身形勢西強東弱,街鎮工業重心集中于—汪集—邾城新施公路沿線。年全區街鎮工業總產值完成118億元,其中街49億元,邾城街11億元,汪集街10億元,其他10個街鎮僅占總產值的40%。并且10個街鎮之間的工業規劃存在分明差距,徐古鎮、倉埠街、鳳凰鎮工業總產值在5億元左右,辛沖鎮、舊街街工業總產值只要1億元,比全區最多的街少48億元。
(二)短少明月。年,全區街鎮工業企業1687戶,占全區工業企業總戶數(1934戶)的87.2%,可以說是滿天繁星;街鎮規劃以上工業企業143戶(調標前,下同),占全區規劃以上工業企業總戶數的79.4%;街鎮完成工業添加值20.9億元,占全區規劃以上工業添加值的31%。從銷售額狀況看,街鎮大多數企業年銷售額都低于5000萬元(104戶),銷售額在5000萬元以上的企業29戶,占全區(53戶)的54.7%;銷售額在億元以上的企業9戶,占全區(23戶)的39.1%;銷售額在10億元以上的企業僅有中東化工公司。總體上看,街鎮規劃以上企業數目不少,但規劃不大,繁星點點,短少一輪明月。
(三)含金量低。全區街鎮工業企業1687戶,其中建材企業710戶,機械加工企業290戶,食物加工企業230戶,紡織服裝企業260戶,電子信息企業3戶,其它行業企業194戶。從科技含量和專業人才來看,年街鎮規劃以上91戶工業企業中,高新技能企業僅有1家,研發機構僅有4家,招致產物科技含量不高,市場競爭力不強。總體上看,街鎮工業以傳統的棉紗、服裝及五金東西為主,高附加值、高產出的企業較少,產物種類單一且不足技能含量,不足精品名牌。
步履困難的“病因”
近幾年來,區委、區縣政府舉全區之力舞動開發區這個“發展龍頭”,鋼材深加工、電力動力、新型建材、機電配備等產業初具規劃,開發區成為全國第一個國家級橋梁與鋼構造特征產業基地,而街鎮工業園區建設相對遲緩,工作亮點相對集中在建順產業和現代特征農業,街鎮工業出現“慢進亦退”的發展態勢。
(一)內活潑力不足
1、發展導向有方向。近幾年,全區在發展工業上,對大企業、大項目以及外來投資商扶持較多,“嚴重輕小”,“重外輕內”,“重洋輕土”,對中小企業、特征項目以及本鄉企業關注不夠。如李集街的紡織業、雙柳街的蔬菜加工業,發展勢頭非常看好,卻因扶持有限發展不快。據不完全計算,近三年來,全區投入街鎮工業的扶持資金不到1000萬元。查詢中,盈余棉紡、漢味鮮、龍騰導熱、搏力風機等企業負責人均表示,擴展生產需求縣政府部分大力扶持。
2、推進辦法不強硬。有些街鎮干部以為發展工業只是軟目標,方案生育等“一票否決”的工作才是硬任務,還以為發展工業周期長、奏效慢,費勁不奉迎,看不到工業經濟在帶動社會就業、促進農民增收、加速城鎮建設上的主要效果,不肯在發展工業上面動腦子、花實力。另一方面,工業發展鼓勵辦法不健全,少量街鎮口里喊主要,忙起來非必須,怕工作難做嫌費事,怕投入很多的人力、物力、財力而短期內難以奏效。在完成年度工業目的上,各街鎮更傾向于采用協稅、引戶的方法,招致街鎮“工業項目入不入駐一個樣,園區設備建與不建一個樣”。
3、創業泥土欠足夠。一些部分以為發展街鎮工業是街鎮的事,發展街鎮企業是企業業主的事,“你找我做事是你求我”,“你發家我也要沾點光”,“一切為了發展、一切服務發展”的理念還沒有真正堅持。另一方面,對企業家的注重和關喜歡不到位,一是口里喊注重企業家,骨子里照樣“官本位”思想,沒有真正將企業家放在心上,捧在手上。二是企業家的政治位置不高,年全區沒有一名新中選的企業家勞模,在本屆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中,企業家所占的比例也不大。三是社會上不足寬容掉敗、鼓舞創新的氣氛,企業健康生長的氣氛還沒有真正構成,招致局部企業家發展怕擔風險,知足于小富即安,沉醉于自娛自樂,無心將企業做大做強。
(二)瓶頸制約不少
1、融資制約。企業擴展生產規劃、更新技能設備,依托民間假貸利錢難以接受,銀行借款手續繁瑣又難以借到。如雙柳街恒利、梅葉棉紡兩家企業機械設備運轉了30年,魏淌織布廠的織布機照樣70年月的產物,卻因融資梗阻無法更新設備。蔬菜、魚飼料加工等企業,時節性需求資金量大,因借款制約無法擴展生產。
2、空間制約。街、邾城街等老工業基地更為突出,如龍騰導熱設備有限公司技能不愁、訂單不愁,卻因廠區在老城區范圍內難以擴展生產規劃。企業老廠區廠地狹小、設備陳腐、廠房襤褸等毛病,招致企業發展形象遭到影響,加之居民對生產噪音意見很大,致使企業發展遭到空間制約。
3、土地制約。因為土地規劃紅線限制,金蘭發起機、搏力風機等公司無法在廠區添加隸屬建筑,招致職工只能露天蹲著吃飯,技能人員不能安居。武船重工、中東化工等企業在產業園投資的新項目,因施行進程中岸線報批受制于新港規劃,難以完成快速推進。
4、用工制約。一方面,企業對用人前提有限制,年齡過大的人員企業不肯要,另一方面,年青人對企業也很抉剔,統一待遇往往偏好于外地打工,以為可以見世面、長見識,只當是“出去旅行的”。還,因為寓居前提、文娛設備、文明生活等限制,外來高本質人員很難留住,招致很多企業難請技能人員。
(三)園區配套不足
1、園區形狀尚未構成。產業園、城東工業園園區基本設備不完善,周邊很多的地步、房屋拆遷不到位,致使入駐的企業項目推進不力,離真正意義上的園區還相差甚遠。其它街鎮工業園區基本沒有成形,大多處于起步階段。
2、現有企業難進園區。因為園區設置門檻較高,企業搬家費用過大,招致現有企業難進園區。如產業園每畝土地價錢17萬多元,倉陽工業園(倉埠—)每畝土地11萬多元,加上廠房建設、設備更新等費用,很多企業只能“望園興嘆”。
3、入園企業質量不高。入園企業中,絕大局部是小企業,規劃不大,知名企業和高科技企業不多,不足品牌效應和引領效果。
街鎮工業“短板”的構成,既有長期以來思想認識上的問題,也有體制機制上的緣由;既有歷史的要素,也有實際的緣由,必需采取得力辦法,補齊“短板”,拉長“短腿”,構成工業發展開發區、街鎮工業齊頭并進的格式。
發力破局的“途徑”
“十二五”時期,街鎮工業總產值要從118億元增進到700億元,需年均增進116億元。因而,必需堅持不懈推進新型工業化歷程,以做大總量為重點,以構造調整為主線,以提高科技創新才能為中心,完成“短腿”發力。
(一)施行“帽子工程”。將工業發展作為街鎮經濟的中心工作,將街鎮工業看成“帽子工程”來抓,執行指導掛帥,大員上陣,堅持工業園區、規劃以上企業、工業總產值、工業稅收多位一體的審核評價系統,對街鎮工業發展執行“一票否決”,讓“只見稅收、不見企業”的景象逐步消逝。加大街鎮工業人才的培育選拔力度,對懂經濟、搞工業的干部要優先選拔運用,以街鎮工業的發展快慢作為選拔、重用街鎮指導干部的首要根據,在全區構成以工業發展論英雄、以工業發展排名次的優越發展氣氛。
(二)增強“筑巢引鳳”。堅持不懈把招商引資放在首要地位,大力施行“招外、招大、招強”的發展戰略,以招大投強來培植強大市場主體,加強街鎮工業全體競爭力。在沿海產業成本向等中部城市轉移,中心城區企業向遠城區遷徙擴張的背景下,指導各街鎮應用鄉情、親情資源招商,大力施行“回歸創業工程”,經過引進項目和人才優化裝備當地資源,街鎮工業必將迎來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
(三)集聚發展合力。注重與開發區新型產業對接,與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相結合,重點扶持新施、陽大、陽靠路沿線街鎮工業園,加大投入,加速建設,發揚示范帶舉措用。堅持市場運作,拓寬融資渠道,探究成立中小企業投融資擔保公司,堅持多元化的投融資體制,逐漸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題。依照“縣政府扶持、市場運作、業主開發”的思緒,引入有實力的園區開發建設公司,負責園區的土地開發與運營、招商引資、物業治理、項目治理、征詢服務等事宜。鼓舞企業入園發展,為企業供應“三通一平”、商貿服務、污水處置等配套前提,對稅收奉獻大、安頓就業多的優質企業,在稅費返還上予以必然水平的傾斜。應用區土地儲藏中心等融資平臺,籌措資金用于街鎮工業園區建設。加大全區骨干道沿線企業的“整合、規范、取締、強大”力度,積極幫扶企業經過技能革新、采用先進規范推進產物質量上檔升級,完成集約化運營。
(四)強大龍頭企業。加大龍頭企業尤其是本鄉企業的培養力度,整合全區企業扶持政策,鼓舞主干企業加大技能革新,加大科技創新力度,積極爭創名牌產物,提高龍頭企業中心競爭力。鼓舞龍頭企業采用多種方法,對上下流配套企業進行重組革新,發揚龍頭企業的集聚帶動效應,逐漸衍生或吸引更多相關企業集聚,經過企業之間的集聚效應降低綜組成本,加強競爭優勢。
(五)培植品牌特征。突出科學規劃,具體梳理街鎮工業產業基本,確定重點發展的支柱產業、特征產業和產業集群。認真借鑒外地發展特征產業的成功經歷,抓緊制訂培養特征產業的戰略規劃和政策辦法。彰顯全區各工業片區現有產業特征,依照產業類別和產業關聯性合理結構,增強紡織、服裝、農產物加工等特征產業“一街一品”、“一鎮一業”,強大產業集群。圍繞統一產業構成產業鏈條和集群效應,綜合運用政策、規劃、稅收、信貸等手段,完善產業的上中下流配套,完成工業企業逐漸向工業園區集中,工業園區向專業化、特征化方向發展。
(六)打造“陽光縣政府”。把優化發展情況作為工業發展的主要前提,制訂《工業投資招商指南》、《大力推進工業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的施行方案》,簡化做事順序,一次性奉告企業入駐流程、事項,增強監督檢查,規范行政法律行為,制訂、落實自在裁量細化量化規則,緊縮自在裁量空間,避免行政處分畸輕畸重。以觀念創新推進情況創新,指導部分立足實踐發明性執行政策,突出處理亂收費、亂罰款、亂分攤“三亂”問題,讓外資“流得進、放得住、增得值”。
- 上一篇:友情置換工作制度
- 下一篇:青少年法律支援工作站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