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土地流轉自評專題報告
時間:2022-09-28 10:14:52
導語:農村土地流轉自評專題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土地實行有序流轉是穩定完善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的重要環節,也是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必由之路。近幾年來,鎮委、鎮政府以發展現代化農業為取向,以推進規模經濟為動力,以實現農民增收為目標,積極引導和規范農村土地流轉,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農村土地流轉現狀。
鎮是縣重要組成部分,下轄4個村1個社區,總人口7230人,幅員面積138.33平方公里,農業人口4205人,確權耕地面積12344.85畝,農村人多地少,地塊不集中,因我縣位于省東南部高寒山區,對于產糧大縣來講:“我縣特別是我鎮農村人均土地是特別少的”。2020年我鎮已完成土地流轉總面積1335畝,占耕地面積的11%。
當前我鎮農村土地流轉的主要形式
一是出租(轉包)。承包方將部分或小部分承包經營權,以一定期限租賃給他人從事農業生產經營,出租后原土地承包關系不變,原承包方繼續履行原土地承包規定的權利和義務,此類流轉面積為1170畝,占流轉面積的88%。
二是轉讓。經承包方和發包方同意,將部分或全部經營轉讓給集體經濟組織內其他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戶,轉讓后原土地承包關系自行終止。此類流轉面積為150畝,占流轉面積的11%。
三是互換。承包方之間為方便耕作或者各自需要,對屬于同一集體經濟組織的承包地進行交換,同時交換相應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此類流轉面積為15畝,占流轉面積的1%。
二、土地流轉主要成效。
1、促進了適度規模經營,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調動了廣大農民生產積極性,但是隨著農村經濟和社會結構的改變,以家庭經營方式為主要形式的生產方式已經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通過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方式有效的解決了保護農民利益與土地適度集中的矛盾,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我鎮農村土地流轉1年以下42戶,共計105畝,占流轉面積8%。2—5年的246戶,共計810畝。占流轉面積的61%,6—10年的125戶,共計240畝,占流轉面積的18%。10年以上的65戶,共計180畝,占流轉面積的13%。
2、推動了農業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一方面,土地流轉進一步促使土地向種田能手和優勢板塊基地集中,有利于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和優勢特色農業。另一方面,發展適度規模經營集聚了土地、資金市場等資源,給農業注入新的社會資源、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實現了生產要素的最佳配置,如村、村種植黑果花楸等就可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125人;村種植藍莓可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1200人次。
3、轉變了農民的收入增長方式。通過流轉,農民可以獲得相對較高和比較穩定的有償收入。從實際情況看,農民通過流轉土地,一般每畝每年可以得到100元—1000元不等的租金收入,有的土地流轉收入甚至高于傳統作物收入,增加了農民收入。
三、推進土地流轉主要做法。
(一)提高認識,齊抓共管,推進土地流轉。
省、市、縣要求開展土地流轉工作以來,鎮委、鎮政府相應成立領導小組,切實做到一把手負總責。分管領導具體抓,各站、辦、所協作配合抓,還組織各村黨支部書記參觀學習土地流轉好的經驗典型,以各種宣傳活動讓農民群眾充分認識土地流轉相關政策,使農村土地流轉步伐明顯加快。
(二)探索機制,循序漸進引導流轉。
一是建立農村土地流轉服務中介組織,以鄉鎮經管站為依托,建立農村土地承包流轉服務中心(即流轉交易平臺服務中心),做到“五有”:有專人管理、有硬件設施、有規范的登記流轉、有信息、有規范的流轉檔案。
二是建立流轉服務網絡。服務網絡做到“鎮有流轉信息庫、村有流轉站、組有流轉信息員”。
(三)全面清理、嚴格程序、規范流轉。
對流轉面積合不合理,規不規范,違不違法的問題,全面進行清理。沒有簽訂流轉合同的,規范簽訂流轉合同;對手續不完備,條款不齊全,顯失公正的流轉合同,通過雙方協商,引導其修訂合同,違反政策的流轉行為,可限期整改。
四、存在問題。
1、法律意識較淡薄。表現在:一些農民只知道有《土地承包法》,但通過全文了解精神的不多,有的土地流轉未經村委會備案,有的認為簽不簽合同不重要,以口頭協議代替合同,有的流轉后再簽訂合同,造成矛盾糾紛隱患,增加了流轉之間的糾紛。
2、個別村組干部對流轉工作認識不足,重視不夠,認為土地流轉是農民之間的事,這是錯誤的,況且土地流轉工作政策性強,敏感度高,涉及到千家萬戶,關系農民切身利益,沒有直接經濟收入,有為難情緒,導致責任不到位,工作難落實。
3、土地流轉的中介服務組織匱乏。
流轉機制不完善,雖然有的地方成立中介組織,但總體上仍不能適應需要,缺少一個網絡化、多功能服務體系。
4、流轉有待規范。
主要問題是手續不規范,很多土地流轉,是農戶之間的口頭協議,很少經過村集體并報鎮經管站登記備案,流轉的權、責、利很不明確,出現糾紛,很難調解,土地流轉檔案管理還存在一定差距,臺賬登記和變更工作滯后,所以土地糾紛時有發生。
五、制約我鎮土地流轉的主要因素。
1、部分農民不愿意離開土地。
由于“一免三補”政策的落實,引發了農民新一輪的種糧熱和承包熱。僅有一小部分的農戶想把土地轉包給他人,大部分農民對黑土地的依賴性強,就懶得再去創業了。
2、部分農民難以走出去。
許多農民很想走出去,但是由于以下原因而走不出去。
(1)沒有門路。我鎮農村勞動力,不但文化水平低而且缺少技術。一是自己沒有技術,不知道出去干什么,找不到工作,致富無門。二是即使自己有技術,由于缺少用工信息,也不知道到哪里能找到工作。
(2)農民工再就業的環境不理想。一是前些年農民工的工資得不到保障。拖欠農民工工資的現象比比皆是。二是農民工轉移的成本太高。如子女就學費用特別高昂等等,許多農民對此望而生畏,打消了外出務工的想法。
3、其它原因
農戶地塊小而且分散。家庭經營承包時,為了公平,把同一等級的地塊,按照總戶數進行了等分,使得所有農戶地塊小而且分散。有的就是分到一、二條壟。這樣就影響了轉入農戶擴大規模經營的積極性。如果轉出土地的農戶和轉入土地的農戶,他們的土地連在一起的話,流轉就特別容易。
六、未來三年農村土地流轉發展方向。
1、加大宣傳、統一思想,要在干部群眾中多形式、多渠道宣傳貫徹《農村土地承包法》和上級有關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一系列文件精神,讓農戶了解農村土地流轉政策,增強群眾法律意識、參與意識,充分認識規范土地流轉是一個經常性工作,把它納入經常化、規范化管理軌道。
2、轉變觀念、明確思想、鄉村一級要向服務現代農業做好謀劃。
一要以產業推動抓流轉。以加快農業產業化為契機,緊緊圍繞現代農業成立有地方特色的產業帶,在尊重農民自愿的前提下,鼓勵和引導農民向產業化和規模化經營方向發展;
二要規范建制抓流轉,在所有權性質不變的前提下,引導簽訂規范的土地流轉書面合同,健全機制,解決農戶土地流的后顧之憂,建立穩定的流轉關系,促進有序流轉。
3、建立土地流轉機制,運用市場手段引導土地健康有序流轉。
首先掌握基本操作規程,實行程序化操作。在鄉鎮土地流轉中心指導下,提出流轉申請,土地流轉信息,召集農戶自主流轉見面,對達成協議的,簽訂規范合同。
二是建立土地流轉合同管理制度。流轉雙方要在自愿平等基礎上,簽訂書面土地流轉合同,對合同的登記、立卷、歸檔要形成制度化和規范化的管理。
三是成立中介組織,可以由農業辦牽頭,設土地信托服務中心,村一級由村委會具體向農民提供土地使用權流轉信息,實行三級聯網,形成統一的土地流轉交易市場。
4、制定配套措施,出臺支持政策。
制定鼓勵土地流轉的相關優惠政策,在優惠的雙向上實行雙向優惠,可以糧食直補、糧種補貼、綜合補貼、農機具補貼等惠農政策,激勵流轉雙方土地流轉的補貼項目。也可以單設一項土地流轉補貼,出臺優惠政策,鼓勵、引導城市和外來人才、資本、技術等資源參與農村土地流轉。
5、依托企業、農民合作社帶動是土地流轉的一個重要趨勢。
隨著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2020年后,每村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至少2個以上,農民合作社帶動土地集中流轉將是一個重要趨勢。年全鎮土地流轉面積達到4000畝,約占總耕地面積10%,每畝地200—1500元不等,土地流轉后農民可能縣城打工,每人年收入2萬元以上,這樣就大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 上一篇: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活動方案
- 下一篇: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工作匯報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