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社會主義榮辱觀—傳承歷史 面向時代
時間:2022-04-26 03:35:00
導語:論社會主義榮辱觀—傳承歷史 面向時代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任何社會和時代,道德教育都是一個嚴肅而備受世人關注的話題。關于道德的信念,既是先人思考與實踐的結晶,又是當代人據以行動并繼續加以探索的重大命題。總書記提出“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正是當代社會主義道德信念在新時期傳承歷史、面向時代的一次新總結和新發展。它所包含的內容,源自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源自人民群眾艱苦奮斗的偉大實踐,既體現了我們民族的傳統美德,又反映了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價值追求;它將道德信念的歷史性、現實性與時代性融為一體,具有堅實的社會基礎和強大的生命力。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總書記關于“八榮八恥”的重要論述,在傳承歷史、面向時代中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
道德信念是歷史的積淀。一個人的道德不是一朝一夕養成的,一個民族也同樣如此。我們這個生生不息的偉大民族,在千百年歷史中孕育出許多優良的道德傳統,賦予了整個民族乃至每個人厚重的歷史感和道德感。在這個傳統本文來自里,人不僅是現實的人,更是歷史和價值的統一體。我們樂于并善于從德性的角度來定義自己、塑造人生。孟子嘗言:“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過程中,無論是蒙學教育還是國家取才,道德的尺度始終是第一位的標準。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一個只有踐行了如此道德價值的人,才是我們所推崇和銘記的人。“平生德義人間誦,身后何勞更立碑。”唯有富于德性的人才可與日月同光,與天地共久。
千百年來,我們無數優秀的前輩和先人身體力行,發揚德性,垂范于后世,為人們所頌揚。他們忠于國家、一身正氣——蘇武北海牧羊,不辱使命;岳飛戎馬一生,精忠報國;林則徐虎門銷煙,“師夷長技以制夷”……他們以天下為公,“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他們修身正己,“暮夜卻金”,“兩袖清風”。他們“仁愛孝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他們勤學苦讀,“懸梁刺股”,“鑿壁偷光”。他們質樸節儉,“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絲一縷恒念物力維艱”。如此種種嘉言懿德,史不絕書,而民間更有諸般故事、傳說、逸聞、演義,歌功頌德,流傳百世。
浸潤在這樣的歷史傳統中,我們承接的“道德遺產”無比豐厚,我們肩負的責任也無比重大。面對新時代,我們要將優良傳統發揚光大,也要將時代精神融入其中。中國社會從傳統到現代的轉型,不只是制度和技術的革故鼎新,更是道德精神的重新煥發。現代化不能在道德沙漠中進行。我們的道德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在日趨開放的社會中,建設創新型國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更需要繼承民族的優良傳統,更需要在繼承中弘揚和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更需要優良的道德原則來澄清觀念,凈化人們的精神世界。尤其對于年輕一代,只有牢固樹立正確的榮辱觀念,才能使他們免于成為“漠不關心的一代”、“垮掉的一代”,而真正成為富有浩然正氣、蓬勃朝氣、昂揚銳氣的社會主義一代新人。
新時期的榮辱觀教育,在目標上,必須著力培養既有歷史意識又富時代精神的現代公民,使他們既尊重傳統又善于創新;在內容上,必須充分利用歷史流傳下來的道德遺產,也必須融入當代涌現出來的寶貴精神品質,使兩者互為補充,相得益彰;在方法上,必須突破強制灌輸的陳舊套路,探索適合于不同群體與個人的啟發式的教育手段,力避空洞說教,務求真情實感;在途徑上,必須將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緊密結合起來,避免出現道德教育的真空地帶。總之,在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過程中,同樣要貫徹“三貼近”的原則,針對新時代新形勢,豐富內容,創新思路,改進方法,為道德教育營造良好的環境。
當前,知榮明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正在全社會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這是一項傳承歷史傳統的偉大行動,也是一項澤被今世與后代的浩大工程。我們一定要腳踏實地,求真務實,切實負起歷史和時代賦予我們的光榮使命,堅持不懈,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