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需要科學的思維方式
時間:2022-03-11 11:11:00
導語:新時代需要科學的思維方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今世界,經濟日新月異,社會迅猛發展,其變化之急劇大大超出了人們的想象。在這個時代里,人們往往產生一種“依戀于已知的過去,而恐懼未知的未來”的心理狀態。因此,這就有一個心理如何適應的問題。而比心理狀態更為深層次的問題,則是人們的思維方式如何適應這個劇變的世界。
一、創新思維:打破“因循守舊”的禁錮
人們的創新思維是人類社會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不斷發展進步的思想動因。以火車為例,從最初的蒸汽機車發展到內燃機車,再到電氣火車,每一步都是一種更新、一個飛躍;而磁懸浮列車的發明,更是突破了以輪子為交通工具之本的傳統思維模式,無疑是人類思維上的更大飛躍。
在中國,因循守舊的思維方式似乎特別頑固,中國人過分地重視“古制”、“祖傳”、“常規”、“慣例”,家有家規,族有族規,并且素以“禮儀之邦”為自豪。禮儀,作為一種長期的文化積累,它凝聚了我們國家和民族的人文理念和思維定式,即是那么文質彬彬、溫情脈脈,又是那么酷烈無情、摧殘人性。在長期封建社會中,又形成了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倫理學說。封建禮教有力地維持了中國封建社會的長期穩定,同時也無情地扼殺了中華民族的創新能力,造成了中國近代的落伍。以魯迅為代表的“五四”新文化運動主將們,集中火力向吃人的封建禮教開炮,確實是抓住了一個要害問題。
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和建設的半個多世紀的征途上,一系列創新的思維贏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其突出的事例,一是在戰爭年代,沒有因循共產國際“城市中心”的既定理論,而是創造性地走出了“農村包圍城市”的中國式的道路,取得革命成功;二是在建設年代,鄧小平沒有因循“社會主義就是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就是資本主義”的思維定式,走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中國式道路,取得了快速發展的成功。這都是在指導方向問題上的創新思維,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普及創新思維的任務既緊迫又艱巨。因為創新需要文化底蘊的支撐,在高科技時代,更是如此。如果我國經濟發展的重心長期停留在“制造業加工廠”的階段,長期停留在“以廉價勞動力充當世界藍領”的地位,那就會陷入受制于人的境地,那就永遠難圓中華民族復興之夢。我們必須走向高科技,必須掌握核心技術。“中國必須在世界高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信息時代,我們雖然慢了一步,但跟得很緊,中國網民人數已超過一億,僅次于美國。我們必須不失時機地瞄準下一個目標、占領下一個高坡、搏擊下一個浪潮——生物經濟時代。
二、民本思維:摒棄“官本主義”的積習
我們黨盡管執了政,但仍然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千年積習的影響。長期執政的考驗之一,就是容易產生領導體制的僵化和等級觀念的強化。官越來越多,機構越來越臃腫,級別越來越森嚴。你看:不僅企業有級別,學校也有部級、局級、處級之分,甚至和尚也有官銜相伴。傳統的力量是如此地深入人心,以至于人們總是在不經意中陷入官本位的思維。大學里教授、副教授、講師常常為“相當于干部的哪一級”而發生麻煩和爭論。最近,中國科協主席周光召痛斥了科研人員熱衷于做官的現象。這些問題都與官本位的管理模式和機制有關。
以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黨中央,繼承了黨的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傳統,處處體現了親民愛民的宗旨和傳統,處處體現了親民愛民的領導品格。他強調指出:“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力為民所謀。”“我們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我們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順民意、謀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
三、開放思維:改換“井蛙觀天”的眼界
封閉性,是中國封建社會特別漫長、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特別頑固的根本原因。馬克思十分敏銳地察覺到這個關節點,他在1853年所寫的《中國革命和歐洲革命》中指出:“與外界完全隔絕曾是保存舊中國的首要條件。”
這種封閉性,彌漫在中國長期的封建社會,尤其是廣大農村,成為一個難以解脫的導致中國貧窮落后的“怪圈”。山坡上,放養娃在玩耍,羊群在悠閑地吃草。有人問:“放羊干啥?”“賣錢。”“有錢干啥?”“蓋房”。“蓋房干啥?”“娶媳婦。”“娶媳婦干啥?”“生娃。”“生娃干啥?”“放羊”。這“羊的怪圈”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生動寫照。幾千年的封建社會,循而往復,無休無止地在這怪圈中周轉,終于造成近代一個落后的中國。
今天,開放之門已經打開,開放之路正在延伸。中國在共產黨帶領之下,無所畏懼地走向世界,開放思維正在深入人心,不可逆轉地為人們所接受。雖然開放是要付出代價的,但惟有開放,才有可能改變封閉狀態,找到出路,趕上時代的步伐。開放思維,是擺脫井底之蛙的封閉和狹隘、突破“羊的怪圈”、走出自給自足小農經濟之必需,是贏得寬闊的眼界和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之必需,也是在搏擊風浪中實現復興和騰飛之必需。這正是新時期中國所迫切需要的思維品格。
四、辯證思維:告別“非此即彼”的誤區
“非此即彼”的思維模式不符合客觀事物的本來面貌,因為客觀事物是十分復雜的,并不能簡單地歸結為社資、好壞、是非、黑白之兩極。我們經常碰到的是良莠不齊,是好壞參半,是利弊相當,是是非混雜。尤其是在當今飛速變化的時代,我們更要學會辯證地思索,全面地認識,思維方式千萬不可絕對化、極端化。
比如看形勢。有人把情況看得太悲觀,認為一片黑暗,沒有光明,到處矛盾,一觸即發;有人把情況看得過于樂觀,認為現在歌舞升平,空前盛事,可以高枕無憂,不必韜光養晦。其實這兩種看法都走向了極端,存在著片面性。
五、理性思維:擺脫“激越狂熱”的心態
“激越狂熱”的思維,就是人們處在劇烈的情緒化狀態中的思維,這種思維,與人的心理狀況緊緊聯系在一起,所不同的是心理狀況是多變的,短暫的,而作為思維,則是已經形成定勢的相當頑固的一種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如果任其發展,往往會釀成極端性和破壞性的后果。在日常生活中,存在著工作狂、偏執狂、嗜賭狂、虐待狂等,而其中一部分人可能發展成為宗教狂熱者、政治極端分子甚至恐怖主義分子。
“激越狂熱”的思維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問題。美國領導力中心董事長柯維提出“遠離極端,向激情告別”。他呼吁通過家庭生活、社交生活、休閑生活的調試更加理性地活在現在。確實,如何擺脫亢奮情緒下的思維,走向理性思維,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和諧社會需要理性思維,理性思維應該是均衡的思維、平和的思維、綠色的思維。我們需要有革命的激情,工作的熱情,但必須遠離激越狂熱的思維方式。尤其是當前我國社會正處于關鍵的發展階段,社會矛盾比較集中,更需要冷靜、理智的思維方式,這樣的思維方式才與科學的發展觀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