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征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2 19:27:5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國慶征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國慶征文

中秋國慶優秀征文

又是一年中秋節,又是一年明月夜,而中秋節前后總是逢著國慶節,今年而且是新中國60周年的國慶節。也許是因為每逢佳節倍思親吧,喜逢雙節,我想起了我的故鄉,想起了我的爺爺奶奶。

追溯我的家族也許算得上漂泊的一族,大概是從我爺爺那一輩吧,舉家從壽光搬遷到黃河水沖刷過的大平原,我地理學的不好,具體的成因無法解釋,據說當時有肥沃的泥土,可以生長茂盛的莊稼。我的父親是工農兵大學生,大學畢業后和同學的母親一起支援山區建設分配到了幾乎出門就是大山的中學。我回老家的次數很少,所以留在記憶里的印象反而格外鮮明,從高低起伏到一馬平川,從山清水秀到滿目荒涼……在我的記憶里,故鄉是一片貧瘠的土地,到處光禿禿的只有矮小的樹木,零零星星的小土屋,一下雨道路泥濘的無法通車,因為是鹽堿地,喝到嘴里的水都是咸咸的。

我對爺爺的記憶只有一面,當時和父親一起回老家的我,穿著姑姑做的新鞋站在炕頭給爺爺看,瘦得皮包骨頭的爺爺躺在炕上,他說:“好看。”當天晚上我半夜醒來不見了父親,屋里坐滿了人,我被不認識的人勸慰著,有人告訴我爺爺去世了。我已經記不起誰有特別的悲傷,甚至還不知道害怕,這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離的接觸死亡,死對幼小的我來說是遙遠而模糊的概念,只知道那個夸我鞋子好看的瘦小干枯的老人從此不見了。

我的奶奶是個白皙干凈的老人,纏足,不認識字,她先后被接到我家住過多次,但每次不超過半年。父母都是很孝順的人,奶奶來了以后家務活是不必干的,而且從頭到腳都會給她換上新的,可是她覺得寂寞,待不了多長時間就會想家。那時侯電視節目還沒有現在這樣豐富,我記憶里的奶奶喜歡搬個小板凳坐在門口曬太陽,陽光下她的白發如銀,一任歲月靜靜的流逝。

后來機構改革我家搬到了城里,條件漸漸的好起來,父親希望奶奶長期的住下去,經常會帶她去電影院看電影,奶奶對此也表現出濃厚的興趣。記得看過一個很濫的武打片,其中有個情節是一個壞人扮成老太太,趁機對劇中的女俠動手動腳,奶奶對這個情節印象深刻,回來不停的復述:“那個壞蛋想摸那個女人的奶呢,讓那個女人給殺了。”但是這些都無法阻止奶奶想家的情緒,待上幾個月她就會說想回去,她曾悄悄的告訴我母親,她是怕年紀大了,不能老(死)在家鄉。葉落歸根,雖然是那樣貧瘠的土地,依然會讓我的奶奶魂牽夢縈。

奶奶是長壽的,她活到八十多歲,不會寫自己的名字,不會思索人生的價值,某天她摔了一跤然后再也沒有醒來,如愿以償的葬在了那片荒涼的鹽堿地。

查看全文

煙草局國慶征文

相傳,炎帝神農成王之前,天下瘟疫肆虐,染疾者死傷無數,為了讓百姓擺脫災難的糾纏,炎帝深入高山密林,遍嘗百草,制百藥,終于制服了瘟疫。而他自己卻因吃了毒草“火焰子”,不幸死于蓮花峰下。后來,蓮花峰被稱為“中華”,世人為了紀念炎帝的功德,便把中國叫做“中華。對于百姓來說,“中華”便是炎帝舍己救天下蒼生的縮影,愛我“中華”本身就是華夏后人對先祖的一種緬懷。

毋庸置疑,愛我中華是每一個國民根植在心靈深入對祖國的一種真摯的情感,無論人在何時,身處何方,這種情感都是與生俱來的,并在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中得以加深,要么沉淀,要么表現出來。有如詩人艾青寫下的詩句:“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著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中華如父,威嚴時,讓我想起了父親對我的嚴厲和訓誡。還記得,孩提的時候,父親教我識字,父親買了一本簡陋的畫冊,指著里面的一幅幅畫面,教我認識了祖國、北京、天安門、五星紅旗、偉大領袖,然后告訴我長城、黃河、長江,父親帶著我一起把這些名字大聲朗誦出來,父親要求我朗誦這些名字的時候,一定要嚴肅,這是對我們祖國的尊重。父親從小就教育我愛國,父親告訴我,愛國的方式就是先識字,然后讀書,長大后,做一個有用的人。爺爺給父親四兄弟取名字的時候,就賦予了全家人愛國的使命和強烈的愿望,他們名字第二個字組合在一起便是“振興中華”。

中華如母,溫馨里,既有母親對我的呵護,又有我對母親的感恩。年齡稍長,我越來越體會到家庭的拮據,父母送我們三兄妹讀書的不容易。為了給我們湊齊學費,母親干起了收破爛的活。每天,母親天還沒有亮就起床,做好全家人的飯,自己早早吃了,用塑料袋包好中午的飯,挑著籮筐,去到方圓數十里之外的村落,回收各種廢品,有時候也能夠撿到一些可以賣錢的爛鍋、破鞋、碎鐵,到下午三四點的時候,就挑著滿滿的兩籮筐破爛,步行到數十里的縣城廢品回收站賣掉,換回幾塊錢的利潤。有幾次,母親起晚了,來不及做飯,母親去到收破爛的村里,碰到吃飯的人家,要點白飯,湊合著填點肚子,寧肯忍饑挨餓,也不肯花錢買點食物。公務員之家: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母親的這般堅韌和含辛茹苦,伴我從小學一直讀完大學。我深深的感謝我的母親,感謝中華大地上所有為兒女默默付出的母親們!在你們的身上,我感受到了作為“勤勞、本分、善良的中華民族”中一員無比的自豪和驕傲!

中華承載著故土,情深處,如游子懷鄉。對于背井離鄉,遠離國土的華人來說,愛國與思念故土之情感,如出一轍,這種情感可以是一片非常熟悉的土地,可以是一段感人的往事,也可以是一個鮮活的人物,如父母,如兄弟姐妹,如熱戀的對象,更可以是一種強烈的心情,這種心情一經喚起,愛國、懷鄉、思念親人都交織在一起,成為了一張終身都無法掙脫的情網。

查看全文

科技公司國慶征文

1949年,父親脫了三天土坯,拉稻草,蓋起三間小草房。草房很矮很土,卻結實,草房大門朝東,兩扇木門光鮮有氣勢,門上一幅黃漆對聯,是七律中的一句: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下面黃漆

漆了朵花,花上有個“忠”字。小小的木窗,光亮很暗,但足以遮風擋雨。

草房經歷過幾次洪水的沖擊。1954年、1965年、1972年均發過幾次較大的洪水,特別是1972年那次洪水,來勢兇猛,20多天才退下去。草房浸泡在水里,后檐倒過幾回,土坯墻體遇水塌了一大片。父親用板車拖回幾十捆架柴,買來石灰,揣灰修補。

村人勸道,手揣石灰會開裂的,父親說,我不能看著家就這樣倒了。就這樣,父親晚上點著香油燈,沒日沒夜地修補。此后羸弱的草房一直在修修補補中度日,兩年后終于支撐不住,即使父親奢侈地用大片石來砌,也無濟于事,草房終于倒了,除了那兩扇門,什么都沒留下。

那時父親月工資30元錢,母親在生產隊上工,地里刨食,收入甚微,要想蓋房子絕非易事。1976年,村里大隊部拆了一間老房子,將拆下來的磚、瓦、房門及門上的鎖等,一共作價25元錢,半賣半送給我們。

父親又東挪西借,終于蓋起兩間七架梁瓦房。房子一米以上是顏色深淺不一的青磚,一米以下是形狀大小不一的大片石。屋里水泥橫梁,木頭櫞子圓溜光亮,前、后門寬敞透亮,屋里砌上大灶,炊煙一起,整個屋子都是暖的。窗戶安了帶花紋的玻璃,手巧瓦匠在房檐下用彩筆勾勒出蘭葉花草,很有一種新氣象。父母親經常看著新房子樂,我更是歡喜得不得了,用鉛筆在門邊青磚上歪歪斜斜卻很認真地寫下:這是我們的新家。

查看全文

廣播系獻禮國慶征文

時代演繹:三代人的素描畫

這是一個家庭三代人的故事,是時展的一個縮影。它告訴人們,這就是我們生活過的年代,這就是不同命運的我們。

扎根農村:背負半個多世紀的中國農業

如果說在中國的城鎮化過程中產生了一批“留守兒童”,那么也產生了一批“留守老人”。09年暑假,我回鄉,這是將近80歲的爺爺早就盼望的,正像他對每一個親人都這樣盼望一樣。他剃著光頭,性格倔強,好些年前,還是一個脾氣暴躁的人,但非常勤勞。現在,我卻體會著他那些繁瑣的客套。歲月改變了他,但是有些東西卻沒有改變。

我常常見著,下午三點多,太陽還很強烈,他出去,在菜園里忙活。他還健康,有一身古銅色帶黑的皮膚,身材瘦小,后背微駝,喜歡打赤腳,有時像孩童。他可以不這樣勤勞,但是半個多世紀的農業生涯深刻地影響了他,仿佛這已經成了他根深蒂固的信念:他應該這樣活著。很多年前,當大家還在一起的時候,他看著我們這一代人的行徑,不厭其煩地向我們講著那些遙遠的受苦的歲月以及往事,感嘆油然而生,我們不屑一顧,如此回答:時代過去了。

如今,農村的人越來越少,幾個老人偶爾會聚在一起聊天。聊現代社會中他們曾經想都不能想的新奇事物,當然,作為農民,農業上的變化是其最重要的話題。他們不得不服老,他們所掌握的技藝,犁田、插秧、打谷等等,已經過時。今天,科技化與機械化深刻地影響著中國農村的變革。

查看全文

文藝科長獻禮國慶征文

新中國成立60年來,人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住有洋樓,行有轎車,吃已不在滿足于雞鴨魚肉。一次朋友請客,特意點了一碟壇子菜。吃慣了大魚大肉的我們見這碟壇子菜,都急著嘗鮮,旦出奇地受歡迎。又酸又辣的壇子菜嚼在嘴里,使我想起了家鄉的壇子菜。

說起家鄉的壇子菜,我是記憶猶新的。小時候家里窮,壇子菜下飯的時日很多。沒有油水的壇子菜直吃得我們吹鼻子鼓眼晴父母見狀,只得經常變著花樣吊起我們的胃口,比如在壇子菜里放點香料,比如在壇子菜上滴點豬油。

壇子菜的種類繁多,制作的工藝也極有講究,原料大多是農村自家栽種的蔬菜。其中辣椒、生姜、大蒜頭是必不可少的香料。在我家,做得最多的是豆角醬和辣椒醬。每年的六、七月份是豆角、辣椒盛產的時間,母親就會摘下一部分拿到集市上賣,其余的做成壇子菜,用母親的話說是為菜荒的日子做打算。也正是母親這種勤儉持家的理念,使我們的餐桌日益豐富。五月三荒的季節,母親也能把餐桌堆得殷實。

關于壇子菜的制作已忘了許多,模糊地記得豆角和辣椒摘下洗干凈后先要在太陽下略微曬干水份,然后把豆角切成一寸見長的條狀,整齊地放在壇子里。每放一層,撒把細鹽,再撒上姜末、蒜泥等香料。做好后用塑料紙密封,一般半個月后便能食用。揭開壇蓋,撲鼻的酸味使胃口大開。至于制作辣椒醬就更簡單了。公務員之家:

真正使我對壇子菜沒了興趣,甚至于流露厭惡情緒的是讀初中的三年。每個星期天下午返校總要帶上一罐壇子菜當作一個星期的下飯菜,壇子菜吃多了吐口水也能感覺到一股酸味。

許是母親過意不去,偶爾也會在壇子菜里埋上一個用油煎得焦黃的荷包蛋,這個秘密只有我和母親知道。那時的家境,一個雞蛋可以換取五盒火柴或者一斤大米,母雞下的蛋通常是積累到一定數量,然后全部拿到集市上去賣,能享受一個雞蛋自然是再奢侈不過的事情。關于荷包蛋的秘密,母親不讓我說,怕引起一向節儉的父親的嗔怪和兄妹們埋在心里的怨言。母親不讓我說,我也就一直沒有說,只是在領會到母親用眼神暗示著油煎荷包蛋的存在后,我的鼻子一酸,大顆大顆的淚珠就會滾落下來。提著這罐盛著濃濃母愛的壇子菜,我更多的是感覺到一種由期望轉化成的壓力無形地罩在我的周圍。在學習成績下降時,在畏懼生活的種種競爭時,一想起母親,想起壇子菜里播撒的母愛,我就會獲得一種無形的動力。

查看全文

鎮長助理國慶征文

統一戰線是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三大法寶之一,其中重要的內容就是形成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制,歷經60年的風風雨雨,多黨合作制日趨成熟和完善。

一、多黨合作制的形成是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的必然

辛亥革命后不久,在中國出現了代表不同階層和利益集團的政黨和政治團體約300個,在中國初步形成了多黨政治的政黨制度,但是由于中國資產階級的軟弱性,辛亥革命的果實很快被以袁世凱為首的封建軍閥竊取。以袁世凱為首的封建軍閥推行獨裁統治,多黨政治很快曇花一現。在反對封建軍閥的斗爭中,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進行合作,通過國民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封建軍閥的統治,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成為了中國最有影響的兩個政黨。1927年和先后叛變革命,國共合作破裂,中國呈現了國共對峙的政治局面。國民黨在政治上實行,在軍事上對中國共產黨進行軍事圍剿。在抗日戰爭勝利前夕,中國各個政治派別圍繞戰后中國將建立怎樣的國家,形成了不同的政黨,中國現在的派絕大部分都是在這個時期形成的,它們都強烈要求結束國民黨的獨裁統治,在中國建立資產階級民主政治。但是以為首的國民黨反動派對它們的要求,不但不予支持,反而進行了鎮壓,在中國試圖走中間路線的道路徹底被堵死了。反觀,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不斷發展壯大,而且不斷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它有非常明確的政治主張,許多政治主張與各派有共同之處,如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獨裁統治,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新中國。而且在解放戰爭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不斷取得勝利,推翻國民黨的反動統治指日可待。中共共產黨成為當時中國的希望所在,各派在認清了形勢之后,紛紛向中國共產黨靠攏,參加政治協商會議,共商建國大業,由此形成了多黨合作制的雛形。新中國建立后,中國共產黨依靠各派,充分吊動各階層人民的積極性,迅速醫治了多年戰爭的創傷,鞏固了新生政權。在與各派的密切合作中,中國共產黨明確了與各派之間的關系,即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的執政黨,各派是中國的參政黨,并與各派之間確立了政黨關系的指導原則,即“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這標志著多黨合作制的正式形成。

二、多黨合作制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

中國采取的多黨合作制與西方的兩黨制或多黨制不同,也與某些國家的一黨制不同。

首先,中國的多黨合作制,執政黨始終是中國共產黨,其他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開展工作,是參政黨。我國長期的革命和建設實踐決定了中國共產黨在全國各族人民和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領導核心地位,各派在實踐中認同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愿意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公務員之家:

查看全文

退休黨員國慶優秀征文

退休以后,每天進出菜市,總會聽到家庭主婦們相互詢問:“今天買點什么?”而對方又總是這樣回答:“還能買什么,雞鴨魚肉唄!”這句近乎口頭禪的話,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雞鴨魚肉已成為普通百姓餐桌上的日常菜。

然而,在舊時代,這類東西只有富貴人家才能享用。半年不知肉味,是那時百姓生活的真實寫照。戰國時期,齊國的孟嘗君田文好士,門下食客數千。其中有個叫馮援的普通食客,因為不滿于粗劣的食物,天天倚在柱子上,彈著他的劍把,唱道:“長鋏歸來乎,食無魚!”雖然馮援發的牢騷,但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狀:魚和雞鴨肉等的確是上層社會的消費品,一般家庭是緣問津的。

東安是舜帝南巡駐蹕之地。據傳舜帝南巡,除了體察民情、排解民瘼以外,還把黃河流域先進的農耕文明帶到了南方,教導人民漁獵耕種。東安江河溪澗,縱橫交錯,沼洼池塘,星羅棋布,魚類資源極為豐富。在舜文化的薰陶下,東安人民對魚早就有著特別的偏愛,把魚作為一種吉祥物。而作為菜肴,魚又是不可多得的好東西,它不僅味道鮮美,而且是高蛋白低脂肪,富含卵磷脂,易被人體吸收,尤其適合老年人和少年兒童食用。因此,逢年過節,婚喪喜慶乃至親友小敘,餐桌上總少不了魚,真可謂“無魚不成席”。除夕和春節,為了體現年年有余(魚),魚更是必備之物,就連張貼在大門上的年畫,也是一個胖娃娃坐在一條大紅鯉魚上。

但是,舊時中國百姓,大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過著糠菜半年糧的日子。在新舊年相交的除夕晚上,誰不希望新的一年里有個好的收成,過上溫飽生活?于是,年年有余(魚)就成了人們普遍心理。除夕的團年飯上,窮苦人家沒有魚,就用木頭雕刻一條,染上紅色,裝在盤子里,上面澆一些蔥蒜之類的調料,擺在餐桌上,直到元霄過后。1975年我在竹木町公社搞農業學大寨運動,就在楊梓洞大隊一戶人家神龕上發現一條保存完好的木刻大紅鯉魚。

東安人民歷來好客。“不抹一刀,禮不周到。”平時來客,一定要有雞。正式酒宴,至少得“十大碗”。第一碗是大三鮮,第二碗是肘子,第三碗是雞,第九碗才出魚。等魚一上桌,陪客(也稱提調)就高呼:“魚到酒止,開飯!”于是停止喝酒,大家吃飯。但2005年11月,我到山口鋪一位友人家恭賀新建喬遷,第一道菜出的竟是魚,一種被東安人民稱之為“富魚”的魚,第二道菜才是大三鮮。當時我想,第一道菜上“富魚”,大概是取“一開局就富,一進火就有余”吧。而事實上,主人造這幢二層小樓已用去近十萬元,還把相鄰的空地買空賣空,準備過一二年再擴建。家境如此殷實,“富余(魚)”早已不是一種企盼,而是一種印證了。

所謂“富魚”,是從烹調方法角度講的。取鮮活草魚或大鯉魚,剖殺去鱗后,將魚身部分橫切成一指寬的小條塊,入高湯內煮至發白,加入精鹽及調料即成。其特點是,鮮。

查看全文

鄉醫國慶優秀征文

二十年太久,沸騰的壯年蒼老。二十年前認識老班長時是在衛校的鄉醫培訓班,200多人培訓的大班、當然要選有魄力人來管理。只有他最合適。38歲部隊轉業到煤礦工作多年。

我的心思微顫,碩大的培訓班,十八九歲,二十多歲的大小伙子,嬌媚柔情姑娘,來自天南地北:新疆哈巴團結副業組的小郭、內蒙古齊齊哈爾的秋影、太行腳下的三十八歲的老班長、黃河故道落榜舉子臭皮匠,因為在部隊是班長的緣故,老班長便成了我們親切的稱謂。

深喑世事,頭發油光可鑒,帶有林州方言的普通話,兩年培訓班結束各奔前程,聽說煤礦日漸枯竭蕭條,老班長回到自己的村子邊開診所邊當村長,悠忽悠哉。那時的老村長已經年近五十。又是十年,老班長怎么樣?我和楊大軍、侯嘉盛,史小雅聚會時談到老班長,約定在今年的六月去拜訪,一路顛簸,一路打聽離滑翔圣地的林慮山越來越近,樹越來越多,水越來越清,當我們看到老班長時沒有太多話語,只是凝望那日漸稀疏的頭發,布滿皺褶的額頭,掛在嘴邊林州方言。

給要出嫁的老班長小女兒祝賀,然后去欣賞附近的曠野風景。不用說什么山,到處是北太行山的雄偉挺拔,不用說那里是風景,一草一木,一樹一亭躍然眼簾。徜徉綠樹如茵的太行,黃色微傾的草地成為松軟的席夢思,一路野花一路歌唱,離老班長的村子漸遠,不用打聽,不用探路,這里是老班長的領地。

山路陡峭驚醒我們的夢,一家院落門口的黃狗張望狂吠,聽到了不熟悉的鳴笛,老班長氣喘噓噓,38歲和58歲經歷人生美麗的二十年。他的愛人前年食道癌故去,最小的女兒今天出嫁,男人啊會想什么?能想什么?沒有話語只是對望凝視,只是機械的再次握手擁抱。一絲苦笑是男人的守候,一笑而過可以嗎?

銘刻歷代帝王將相、達官賢士、文豪武俠、神醫巧匠足跡,武丁和傅說的故事道出“殷道復興”。群山環繞、山戀重疊、奇峰突兀、郁郁蔥蔥、小橋流水,右是景、左是景,前是景后是景。這兒是王相巖,那兒仙臺山,剛過桃花谷又進太行平湖視野。大軍詩興大發王相巖傳奇:傅說武丁王相巖,仙人洞前探世艱。殷商無語三千載,我輩登臨嘆景觀。公務員之家:

查看全文

2015慶國慶66周年征文9篇

迎國慶66周年征文:66年發展巨變

66年,可謂彈指一揮間!66年的個人經歷讓我觸摸到了社會前進的脈搏,66年的改革開放惠及了每一個國人的生活。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這是建國以來我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國家經濟在三十年間飛速發展,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條件也在這三十年間發生著巨大的變化,衣食住行和生活環境、工作條件哪一樣都是翻天覆地。

聽媽媽說,計劃經濟時期憑證供應的年代,一年至多能添置上兩件新衣服,還是一般的平布。“過年穿新衣”的期盼是她們那個時期的同齡人都有過的愿望吧,如果能在沒有過年就穿上新衣裳,讓鄰居羨慕時的那種滿足和得意讓現在的年輕人不能理解,更不要說現在的小天使們每個至少都有多套樣式和質地都很好且四季分明的衣物了。

食品的供應更是讓媽媽難忘,買肉憑票是自然的,但絕對沒有挑肥選瘦的份兒,更不要說得排上擁擠不堪的露天長隊,并要擔心輪到自己時還有沒有貨物可以買到。因為爭購食品引起大人們吵鬧甚至是相互抓扯讓孩子們驚恐不已,媽媽十幾歲時最怕的就是讓家長吆喝著去排隊,常常在接受這個任務時嘴硬地說“寧可不吃肉也不去排隊”。六七十年代物資極度匱乏,一塊紅糖或豆腐乳,甚至是加了點食鹽的辣椒面都曾經是分享的零食,而在當時津津有味的吃相一點不遜于現在孩子們吃到最新上市食品時的興奮程度,被辣椒麻木過后的暢快也不亞于現在吃火鍋后的酣暢淋漓。

查看全文

退休黨員國慶60年優秀征文

年年有魚及其他

退休以后,每天進出菜市,總會聽到家庭主婦們相互詢問:“今天買點什么?”而對方又總是這樣回答:“還能買什么,雞鴨魚肉唄!”這句近乎口頭禪的話,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雞鴨魚肉已成為普通百姓餐桌上的日常菜。

然而,在舊時代,這類東西只有富貴人家才能享用。半年不知肉味,是那時百姓生活的真實寫照。戰國時期,齊國的孟嘗君田文好士,門下食客數千。其中有個叫馮援的普通食客,因為不滿于粗劣的食物,天天倚在柱子上,彈著他的劍把,唱道:“長鋏歸來乎,食無魚!”雖然馮援發的牢騷,但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狀:魚和雞鴨肉等的確是上層社會的消費品,一般家庭是緣問津的。

東安是舜帝南巡駐蹕之地。據傳舜帝南巡,除了體察民情、排解民瘼以外,還把黃河流域先進的農耕文明帶到了南方,教導人民漁獵耕種。東安江河溪澗,縱橫交錯,沼洼池塘,星羅棋布,魚類資源極為豐富。在舜文化的薰陶下,東安人民對魚早就有著特別的偏愛,把魚作為一種吉祥物。而作為菜肴,魚又是不可多得的好東西,它不僅味道鮮美,而且是高蛋白低脂肪,富含卵磷脂,易被人體吸收,尤其適合老年人和少年兒童食用。因此,逢年過節,婚喪喜慶乃至親友小敘,餐桌上總少不了魚,真可謂“無魚不成席”。除夕和春節,為了體現年年有余(魚),魚更是必備之物,就連張貼在大門上的年畫,也是一個胖娃娃坐在一條大紅鯉魚上。

但是,舊時中國百姓,大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過著糠菜半年糧的日子。在新舊年相交的除夕晚上,誰不希望新的一年里有個好的收成,過上溫飽生活?于是,年年有余(魚)就成了人們普遍心理。除夕的團年飯上,窮苦人家沒有魚,就用木頭雕刻一條,染上紅色,裝在盤子里,上面澆一些蔥蒜之類的調料,擺在餐桌上,直到元霄過后。1975年我在竹木町公社搞農業學大寨運動,就在楊梓洞大隊一戶人家神龕上發現一條保存完好的木刻大紅鯉魚。

東安人民歷來好客。“不抹一刀,禮不周到。”平時來客,一定要有雞。正式酒宴,至少得“十大碗”。第一碗是大三鮮,第二碗是肘子,第三碗是雞,第九碗才出魚。等魚一上桌,陪客(也稱提調)就高呼:“魚到酒止,開飯!”于是停止喝酒,大家吃飯。但2005年11月,我到山口鋪一位友人家恭賀新建喬遷,第一道菜出的竟是魚,一種被東安人民稱之為“富魚”的魚,第二道菜才是大三鮮。當時我想,第一道菜上“富魚”,大概是取“一開局就富,一進火就有余”吧。而事實上,主人造這幢二層小樓已用去近十萬元,還把相鄰的空地買空賣空,準備過一二年再擴建。家境如此殷實,“富余(魚)”早已不是一種企盼,而是一種印證了。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