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聯建國60周年征文

時間:2022-09-28 09:12:00

導語:文聯建國60周年征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聯建國60周年征文

三月初的蒙洼地區,大雨不停地下,四周水霧茫茫,面包車在河灘路上緩慢地行進。本人同高靜、殿權受命《崛起的新××》電視專題片的前期采訪,自太和、界首、××,展轉到阜南,由縣委宣傳部楊部長、作家冷鬼的熱情陪同,車外雖冷雨敲窗,車內卻談興正濃,說的多是淮河的今昔。

此次目的地郜臺,已經來過兩次,卻沒有寫下文字,對此,我常心懷歉意。

1998年4月淮河文學筆會在阜南召開。與會作家乘車到蒙洼采風,出阜南縣城正南東折,沿著淮河大堤經王家壩、老觀、曹集、到郜臺退水閘,雖走馬觀花,對這里的地形有大體的了解。蒙河洼地西起官紗湖,東到南照集,南面淮河,北臨岡頭,面積183平方公里,四個鄉鎮15萬多人。王家壩出名是因為特有的地理位置,正處在淮河中、下游的關鍵性節點上,上游來水兇猛,下游水瀉遲緩,極易造成水患。為確保兩淮煤礦、京滬鐵路和下游城市,當遇到超標準洪水時,國家將按照預案開啟王家壩閘削峰。自1958年至今,蒙洼蓄洪區已經蓄洪14次,其中三年是一年蓄兩次洪。于是每年汛期,王家壩自然成了世人關注的焦點。

第二次來郜臺是在2003年8月,淮河漲水王家壩開閘蓄洪。本人受市作協的派遣同思潔等四人,深入到蒙洼東南端、正處在水窩里的郜臺鄉,了解那里百姓的生活生存狀態。經剛剛建好(頭天通車剪彩,第二天就來了大水,被老百姓稱為連心橋、救命橋)的1700多米長的防汛交通橋,在王家壩閘口,乘沖鋒舟進入淮河主河道。傍晚,夕陽將河面照得明亮耀眼,一望無際的水面上,漂浮著一抹“紅云”,從未見過那么多的紅蜻蜓,可能是在水面撲食昆蟲所致。在疾馳的沖鋒舟里,只要手一伸,不需做任何動作,立馬便會有一只美麗的小精靈貼在你的掌心。九十里水路,紅蜻蜓相伴左右,如此美好的景致,如此過癮的沖浪,如若是在平時,定會讓一幫小文人興奮異常,可此時我們的心情充滿著抑郁與焦慮。

郜臺鄉政府是一棟建在淮河大堤莊臺上的三層樓房,天熱得出奇,四人擠在一樓北端的一間房內,電扇煽著熱風,蚊蟲盯得難以入睡。不待天亮起來,看見淮河壩堤上扎滿了一頂頂政府提供的藍色帳篷,里面住滿了從下面搬上來的群眾。群眾有吃有住都有活干,家家戶戶仍然搞柳編。堤上的群眾生活如此,仍在水中“孤島”上的百姓生活怎樣?四人乘座一條小船,從一座平房的頂上劃過,來到一個叫做汪燕臺的莊臺。莊臺上,一個老教師在教七八名孩子,他說孩子沒辦法上學,就在莊臺上教。正想著莊臺上的人吃水怎么辦?我們欣喜地看到了拉絲井。一根斜著的塑料水管伸出地面,管子大約茶杯口粗,里面探出一根鐵絲,一端可作拉手,只要拉風箱般用力地拉,隨著拉絲的提升,清水沽沽流出。

在“孤島”上,干部都佩帶著紅色“共產黨員”胸牌。紅色,給人以溫暖,給人以力量。縣鄉村干部與百姓一起同呼吸共命運,同吃同住同勞動,成了莊臺上的主心骨,頂梁柱。汪燕臺生活安定,次序井然,村民心態平靜,我感概良多,蒙洼人為顧大局,一次次忍疼割愛舍家棄園,他們的犧牲精神奉獻壯舉,其行,可歌可泣,其為,當載史冊!

大雨下得正歡,話題從蒙洼談到郜臺。此次任務是尋找蒙洼亮點,向外界宣傳展示郜臺的風采,心情自然與前迥然不同。中午時分到了郜臺,在鄉政府,李書記充滿自信的說,是水把郜臺人逼上了堤頂,且歷經苦難;又是水為郜臺人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且延續生存。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郜臺人利用勤勞和智慧,形成了柳編、板鴨、水產養殖三大特色經濟,且受益匪淺。

走進劉店莊臺,看見沿堤而建的村落中僅有十幾平米小院內,擺滿了柳編半成品,房檐下或堂屋內,人們正在忙碌著編織。村干部說,全村家家是工廠,人人會編織,去年人均純收入僅柳編一項就超過4000元,十幾家村民用上了電腦。大多的村民用上了干凈衛生的自來水,當年的拉絲井在淮堤上正逐漸淡出。

李書記繼續介紹說,劉店村只是郜臺鄉的縮影,目前全鄉發展上規模柳編廠20多家,柳編專業村8個,從業人員2萬多人,產品遠銷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年創外匯1000多萬元。他自然不會忘記推介郜臺板鴨。全鄉境內河流密布,水草資源豐富,有萬畝可養水面,蒙堤外有2萬畝天然牧場,為養鴨提供了優質的環境。

天氣的原因,水產養殖等項目就不能去了,雖略帶遺憾,管中窺豹,可見一斑。回頭看雨中的莊臺,猶如高大城堡在云霧中若隱若現,海市蜃樓,亦真亦幻,這可是其他地方看不到的、蒙洼僅有的風景啊。聽楊部長介紹,當地正在挖掘自然人文資源,打造沿淮旅游觀光帶。突然感受到,沿淮堤防汛交通橋、王家壩大閘、蒙洼蓄洪庫區、保莊臺和保莊圩等一路數落下來,不就是一道特色鮮明、風光獨到的亮麗風景線嗎!

如果說第一次來,看到的郜臺是平面、表象;第二次無疑是立體的,雄渾而悲壯!這次看到的則是多維的,她在嬗變、在提升……新農村建設中的郜臺,正沐浴著黨的惠農政策之春風,如出水之蛟龍,向著理想的高度扶搖沖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