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局國慶征文

時間:2022-08-27 03:47:00

導語:煙草局國慶征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煙草局國慶征文

相傳,炎帝神農成王之前,天下瘟疫肆虐,染疾者死傷無數,為了讓百姓擺脫災難的糾纏,炎帝深入高山密林,遍嘗百草,制百藥,終于制服了瘟疫。而他自己卻因吃了毒草“火焰子”,不幸死于蓮花峰下。后來,蓮花峰被稱為“中華”,世人為了紀念炎帝的功德,便把中國叫做“中華。對于百姓來說,“中華”便是炎帝舍己救天下蒼生的縮影,愛我“中華”本身就是華夏后人對先祖的一種緬懷。

毋庸置疑,愛我中華是每一個國民根植在心靈深入對祖國的一種真摯的情感,無論人在何時,身處何方,這種情感都是與生俱來的,并在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中得以加深,要么沉淀,要么表現出來。有如詩人艾青寫下的詩句:“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著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中華如父,威嚴時,讓我想起了父親對我的嚴厲和訓誡。還記得,孩提的時候,父親教我識字,父親買了一本簡陋的畫冊,指著里面的一幅幅畫面,教我認識了祖國、北京、天安門、五星紅旗、偉大領袖,然后告訴我長城、黃河、長江,父親帶著我一起把這些名字大聲朗誦出來,父親要求我朗誦這些名字的時候,一定要嚴肅,這是對我們祖國的尊重。父親從小就教育我愛國,父親告訴我,愛國的方式就是先識字,然后讀書,長大后,做一個有用的人。爺爺給父親四兄弟取名字的時候,就賦予了全家人愛國的使命和強烈的愿望,他們名字第二個字組合在一起便是“振興中華”。

中華如母,溫馨里,既有母親對我的呵護,又有我對母親的感恩。年齡稍長,我越來越體會到家庭的拮據,父母送我們三兄妹讀書的不容易。為了給我們湊齊學費,母親干起了收破爛的活。每天,母親天還沒有亮就起床,做好全家人的飯,自己早早吃了,用塑料袋包好中午的飯,挑著籮筐,去到方圓數十里之外的村落,回收各種廢品,有時候也能夠撿到一些可以賣錢的爛鍋、破鞋、碎鐵,到下午三四點的時候,就挑著滿滿的兩籮筐破爛,步行到數十里的縣城廢品回收站賣掉,換回幾塊錢的利潤。有幾次,母親起晚了,來不及做飯,母親去到收破爛的村里,碰到吃飯的人家,要點白飯,湊合著填點肚子,寧肯忍饑挨餓,也不肯花錢買點食物。公務員之家: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母親的這般堅韌和含辛茹苦,伴我從小學一直讀完大學。我深深的感謝我的母親,感謝中華大地上所有為兒女默默付出的母親們!在你們的身上,我感受到了作為“勤勞、本分、善良的中華民族”中一員無比的自豪和驕傲!

中華承載著故土,情深處,如游子懷鄉。對于背井離鄉,遠離國土的華人來說,愛國與思念故土之情感,如出一轍,這種情感可以是一片非常熟悉的土地,可以是一段感人的往事,也可以是一個鮮活的人物,如父母,如兄弟姐妹,如熱戀的對象,更可以是一種強烈的心情,這種心情一經喚起,愛國、懷鄉、思念親人都交織在一起,成為了一張終身都無法掙脫的情網。

從兒時到成年,我都特別喜歡和長者在一起,比如年逾古稀的伯父。伯父時常和我們講,很久很久以前,我們的先人背井離鄉,翻山越嶺,從中原來到這里,成為了客家人。我們家是個大家族,伯父和家父不是親兄弟,同一個爺爺。抗日戰爭時,祖母當家,伯父隨他母親去了馬來西亞,解放戰爭時,很大一部分家人隨國軍去了臺灣,年幼的和體弱的,和祖母一起留在了大陸。

從一個大家族變成男丁不足的小家庭,可以想象,祖母他們是怎樣活過來的。當時,臺灣那邊的家人是不可以回家,于是,伯父作為歸國華僑,只身從馬來西亞回國,為了就是幫襯整個家族。每每講起這段歷史,伯父總是豐神異彩,話語鏗鏘。每當想到馬來西亞的母親和兄弟姐妹,卻是哽咽難語,淚光閃爍。伯父一生從政,廉潔清貧,從伯父的經歷中,我漸漸明白了舍小家顧大家的道理,伯父從馬來西亞回到大陸,一直為大陸經濟建設做貢獻,身體力行地詮釋了遠在他國的族人的愛國之情。

中華復興,是代代華夏子民的共同愿望。曾聽一位期頤之年的老者感嘆,中華缺乏來自民間的大一統的精神信仰和價值觀,當下國人的思想道德水準下滑,國人正確使用漢語言文字的自覺和能力下滑,年輕人缺少真實的可以模仿的榜樣。

振興中華,青年責任重大,希望也在青年。將當下青年比作梁啟超勸勉的“中國少年”,則“青年智則國智,青年富則國富,青年強則國強,青年獨立則國獨立,青年自由則國自由,青年進步則國進步。”如是,重振中華文化,重揚民族美德,重塑華人品質,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和悠久的文化,應該從每一個青年做起,從我做起,從當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