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個人剖析材料三

時間:2022-09-27 03:35:00

導語:教師個人剖析材料三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師個人剖析材料三

去年、今年,兩次較大的學習討論活動,對任何一個人在精神上都是一次洗禮,在心靈上都是一次凈化,在理念上都是一次提升,在工作上都是一次促進,在思想上都是一次提高,使得每一個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都得到重新的審視與定位。這些活動對我們教師也是如此,通過理論的學習,使我們進一步認識到了“科學發展觀”的意義與重要性,認識到了“改造我們的學習”對我們的指導與幫助;通過自查與剖析,使我們重新認識了自我,了解了自我,進一步明確了未來發展的方向。

在“由教師自我剖析所想到的(一)”中,我們已看到了一位教師自查剖析的情況。在其它教師的剖析材料中,從存在問題到分析成因,繼而到提出的整改措施與方案,都為促進每一位教師個體的專業成長,掃清了障礙,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措施。

下面,讓我們來看看其它教師的自我剖析材料吧!相信你也會升騰起一種自查剖析的欲望!

第一位教師:

一、存在的問題

1、對小組教研工作參與熱情不高。

2、課堂教學語言欠精煉。

3、只注重知識的教學,對學困生關注不夠。

4、對課堂上閑散和好動的學生批評的言詞過于嚴厲。

二、原因分析

1、認為搞教研需要時間,作為借聘教師,只要把自己的課上好,沒有必要把自己捆的那么緊。因此對教研工作熱情不高,態度消極。

2、教學業務方面的書籍看得較少,先進的教學思想、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吸收的不多,雖然也聽過很多優秀同行的示范課,但自己在備課上仍欠深鉆教材,疏于練習教學基本功,至使課堂語言表達欠精煉。

3、班上有三個學困生基礎知識太差,看著拼音也不識字,為了不影響教學進度,只要他們處于看似聽講的狀態,有時就忽視了他們對知識的掌握情況。

4、課堂上固定存在著幾個“多動癥”和“好走神”的學生,與家長溝通后,家長的反應平平,后來我認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教學的事情本來就多,學生在校只要不出什么大問題,既然與家長聯系了,也解決不了問題,為了課堂教學進度,沒有耐心的引導學生認真聽講,而是用批評來解決問題,學生雖然當時認真聽講了,但治標不治本。

第二位教師:

一、存在的問題

1、教育教學理論方面學習不夠堅持,不能持之以恒,沒有計劃,沒有系統性,學習后反思不夠深刻。

2、在關心學生,熱愛學生方面不夠耐心。平等對待學生是做好教學工作的一個關鍵,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但是,自己有時上課時,學生不聽話,因缺乏耐心,也常訓學生,現在仔細回想起來,對待學生(特別是調皮學生)確實缺少耐心。

3、在教學工作方面不敢勇于創新。本人雖然能運用新理念來指導教學實踐工作,探索科學的教學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但是沒能真正地做到放手給學生,讓學生真正地成為課堂的主人。忽略了對學生各方面發展的訓練和培養。

4、在工作中還不夠主動激情,存在干勁不足的問題。

二、整改措施

1、認真學習新課程理念,積極參與實驗活動,經常與本組教師探討相關的問題。同時,還撰寫相關的實踐論文、案例、說課稿和教學設計,以便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業務水平。不斷地加強教育教學理論學習,使自己的業務水平能盡快的提高起來。

2、工作中要嚴于律已,以身作則,真正做到為人師表。保持平和心態,對待學生方面,要做到平等、公正的態度。特別是對待基礎差的學生要有耐心,有恒心、有責任心。

3、只有創新才會發展,在教學上要大膽創新,敢于實踐,勇于探索,不斷開拓創新,努力實施一條輕負擔、高質量之路。

4、爭做主人翁,決不做局外人,只要對教學有利不管是否被采納,也要敢于提出,努力實踐,凡是都能從大局出發,從實事求是出發,從學校發展出發,不計個人得失和榮辱,為學校出謀劃策,以飽滿的激情,十足的干勁迎接每一項工作。

第三位教師:

一、存在的問題

1.對教研工作不熱心,態度消極。

2.有時學生中出現問題,與家長沒有及時取得聯系,家訪較少。

二、原因分析

1.是認為搞教研不是我們一線教師的事,而是教研部門專門從事教學研究人員的事,我們老師沒有那個水平,不會搞,也沒有時間,更沒有必要,況且其它有些戰線的同志還是“上班沒事干,拿份報紙看,不要一小時,全天事做完”,為什么要給我們老師捆得那么緊。因此對教研工作熱情不高,態度消極。

2.是總認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家訪又難得走,教學的事情本來就多,忙不贏。學生在校只要不出什么大問題,沒有必要給家長講,有的事情既使與家長聯系了,也解決不了多大問題,現在很多家長都不太關心自己的小孩,更談不上輔導他的學習。因此家訪也就少了。

三、整改措施

1.自覺、積極、主動參予教學研究,根據本班實際,選定一個教研課題,制定教研方案,認真進行研究,求真務實,力爭一期解決一個教學中的實際問題。

2.堅持每周至少走訪一個學生家庭,與家長取得聯系,適時向家長反饋學生情況,爭取家長對學校教育的配合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