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個體稅源分類管理對策
時間:2022-03-03 04:31:00
導語:淺析個體稅源分類管理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年來,隨著稅收征管改革的不斷深入,稅務機關認真落實科學化、精細化稅收管理的要求,進一步強化稅源監控,加強了稅收行業管理,結合我縣CTAIS稅收征管系統和個體定稅軟件運行中對部分行業進行了分類征管,稅收征管質量顯著提高。但是,從征管過程來看,還暴露出了一些工作職責不明,疏于管理,淡化責任的問題和稅負不公的現象。筆者當前對個體稅源分類管理存在的現狀提出粗淺的對策,供大家商榷。
一、個體稅源分類管理存在的主要現狀
1、稅收管理員有管理職責而沒有盡力、用心觀察做好稅源分析,造成稅負不公的現象,仍有少量的稅款流失。由于起征點二次提高后,我縣的個體納稅戶數大幅度減少,對個體稅收征管產生巨大影響。同時,經營者又不建賬,其營業額是否達到起征點。稅收管理員按照《征管法》及相關稅收法律法規和《十堰市個體工商業戶稅款核定管理辦法》規定、《房縣個體工商戶定期定額核定操作辦法》、《民主評稅操作辦法》,確定所調查的行業類別、要素數量、核定標準、調整系數等。通過調查,把信息的采集數據,以電子定稅測算為基礎,采取保本倒算等8種核定方法的定稅管理模式。三年來,達到起征點雙定戶從197戶增加到548戶,月定稅70773元到17.68萬元。雖然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也存在著征管的問題。有極少的稅收管理員,稅收政策宣傳不到位,不嚴格執法;采集數據不細心,不準確;管理工作有職責卻沒有盡力和盡心;認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比如,某納稅人已是達點戶,不必再調稅了。再者,不搞稅源分析,稅源分類管理,也沒有與同行業、同地段相比較,從而造成稅收征管稅負不公的現象,有少量稅款流失。
2、稅收管理員工作不廉潔自律,“關系戶”不能徹底鏟除,還有一部分稅款的流失。由于稅收管理員長期在基層工作,縣城范圍太小,無論怎樣調崗、調動、輪崗進行換位,在我國根深蒂固“人情關系”味很足。納稅人千方百計的找關系,托人情;而稅務干部生活不是在“真空”,也食人間煙火。這樣,極少稅務管理員在采集信息數據時,人為的在定稅做了“手腳”,從而在上下領導層次為納稅人美言、說好話,導致分類管理稅負不公的現象偶爾的發生,極少的稅款不能入庫。
3、稅源管理觀念的誤區。稅源管理的地位舉足輕重,但從目前情況看,稅源的管理工作仍缺乏足夠的重視。表現為稅源沒有專人管理,稅源檔案資料不齊全,稅源生產經營情況不明等等。稅源管理不僅包括稅源的日常檢查、稅源調查、分析預測,還包括對納稅人健賬、稅法的宣傳、輔導、培訓和普法教育等內容,還沒有一套完整的機制。
4、稅源管理監控手段滯后。盡管近年來稅務系統不斷加大對計算機硬件的投入,實現了從納稅登記、稅款征收到稅款劃解全過程的計算機管理,但目前稅源的管理工作基本上還處于手工操作階段,稅源管理系統只能完成一些基本的統計工作,對稅源的發展變化狀況不能運用大量的信息數據庫進行調研、分析和預測。
5、財務核算不健全。納稅人通常建的是“流水帳”、“包包帳”,而且會計核算不健全,賬目混亂,憑證、賬簿殘缺不齊,稅務機關很難核實其真實收入。有的干脆不建帳,使稅收難以核定,從而人為地增加稅務部門管理的難度。
6、個體稅收查處措施難以執行到位。個體戶經營活動不規范,小門面大倉庫,貨物存放地比較隱蔽,僅在經營場所難以掌握其全部生產經營情況,進入住所或其它地方檢查又缺少相應的法律依據;有的個體戶存在現金交易、店外交易、地下交易,造成經營資料不全,稅務檢查難以找到足夠的證據;有的個體戶故意逃避稅收檢查,一旦得知檢查信息,很快就采取轉移經營商品或關門等措施,致使稅務檢查人員難以掌握真實情況;有的個體工商戶采取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游擊經營方法逃避稅收處罰,使稅務機關查處措施顯得軟弱無力。
二、稅源分類管理的主要對策
所謂分類管理,就是稅收管理員針對不同類型的納稅人,全面深入掌握納稅人的戶籍管理、生產經營、財務核算、稅款繳納、發票管理等情況以及其他各類涉稅信息,對所轄區域的稅源動態情況的分析監控,并對納稅人實施納稅評估,進行科學合理地分類后,實施與之相對應的監控辦法,從而不斷強化稅源監控目的。
1、落實稅收管理員制度。進一步強化戶籍管理。稅收管理員應該轉變觀念、提高認識,使稅收管理員明確應當管什么、怎么管,并要求每名稅收管理員必須做到“五清五知”,了解分類納稅人的稅源變化情況,將集中征收與傳統的監控手段結合起來,以實現對個體戶的分類稅源動態管理;要按照新《稅收征管法》的要求與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核對登記戶數,并開展經常性的日常巡視和戶籍清理檢查等,從源頭上控管戶籍,確保國家稅收收入入庫。
2、推行個體建賬標準化。積極推行國家稅務總局出臺的對個體工商戶建賬管理暫行辦法的規定,督促輔導納稅人建賬工作。針對納稅大戶建立簡易賬,臨界點戶要求建立粘貼賬的要求進行分類宣傳,讓納稅人了解個體納稅人建賬的目的和意義,促進建帳工作有效開展;緊緊圍繞個體戶進貨、銷貨、存貨、普通發票等環節,建立如實納稅申報、定期盤點、憑證審核、收支憑證粘貼簿、進貨銷貨登記簿或者使用稅控裝置等對應的管理辦法和制度,實現以管促建,提高個體建賬水平。通過個體工商戶建賬管理工作的實行,強化個體日常巡查力度,集中力量查處建假賬、賬外賬、不如實納稅申報等偷稅案件,達到以查促建,逐步規范個體建賬管理。
3、完善評估方法,提高評估手段。實行分類評估管理,拓展評估監控面,實現納稅人的整體綜合評定。分類評估管理的方法:對同行業,同地段,采取事前測定評估方法即計算機定額管理系統管理,將個體業戶的平均經營水平和銷售水平,用保本推算和實地調查相結合的方法,利用計算機得出一個定期內與營業規模相適應的較為合理的應納稅額。
4、完善納稅評估指標體系,做到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有機結合。一是注重調查,不斷豐富和完善評估分析指標體系。在對納稅要涉稅信息全面收集整理、抓好評估基指標測算,了解納稅人正常經營狀態下的銷售額、銷售成本、流動資金等指標進行縱橫對比分析和綜合測定,建立較為完善評估體系,做好評估“量化”分析,準確提出定稅的依據;二是依托計算機網絡,提高“篩選”異常信息的準確性。為評估的實施提供真實的指導信息;三是建立模擬分析體系。如:磚廠將評估范圍擴大到納稅人的生產能力,生產規模,用電度數等指標,確定每月生產的成品,銷售金額,將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有機結合。以提高分析的科學性、準確性。
5、確定分行業定稅操作方法。通過匯總、分析、研究,將我縣個體劃分為商業、茶葉行業、磚瓦行業、生產加工、修理修配10種88類,確定需要的要素數量、核定標準、調整系數等資料。在定額標準上,商業以費用測算法確定單位面積、發票開據金額、設備容量作為定額標準,如:成衣、摩托銷售等;加工業以單位產品耗電量、機器設備數、職工數等作為定額標準。如:家具生產、棉花加工、修理修配等。在調整系數上,確定商業6個調整系數;生產加工業7個調整系數;修理修配9個調整系數,對照行業調整參數,確定每個行業的計稅方法,將業戶信息輸入個體定稅程序軟件,模擬核定業戶稅額,設立咨詢服務臺,公開征求業戶意見,力求定稅盡可能公平合理,進一步完善定稅操作辦法。
6、強化重點稅源分類管理。對重點稅源實行專班專人管理。重點稅源具有生產經營規模大、財務核算相對健全,納稅意識相對較強等特點,這就決定了稅務部門重點監控并不需要過多的集中人員,而是集中人才,把那些具有較高知識,特別是既懂稅收征管又精計算機操作應用的復合型人才集中起來,運用計算機管理和人工管理相結合的專班專人監控模式;對市場稅源實行集中征收劃片管理。市場具有人員集中,地點固定,行業穩定,稅源可觀等特點,對市場稅收適用電子申報納稅方式,實現稅款集中征收。因此,稅務部門應充實這方面的稅收管理員,實行劃片管理,并逐步推行交流制和回避制。其管理職責是催報催繳、稅法宣傳、清理漏征漏管;加強臨時經營業戶的管理,開展稅源調查和行業調查。其管理措施是抓住大戶,推行建賬建制;管住中戶,完善核準定額;穩定小戶,實行簡便征收。其管理手段是全面推行辦稅公開制。
7、推行民主評稅。由國稅、地稅、工商、個體協會、工商聯、鄉鎮、村(居)委會有關領導及行業納稅人代表組成民主評稅小組,定期召開評議會議,評議個體工商業戶經營情況,分析自報情況及稅務機關調查情況是否屬實,初步評定應稅銷售額及應納稅款,然后張榜公布15日,讓群眾反饋意見及建議,對反映的事項重新核實、調整。與此同時,將評稅小組成員的相片、姓名、職務、聯系電話等在辦稅服務廳予以公示,接受社會監督,促使定稅盡量公平、合理。
8、加強部門協作,完善信息監控網絡。一是依托信息化手段,實行人機結合。與地稅、工商、銀行等部門密切聯系。二是對未達到起征點戶要嚴格按規定辦理稅務登記證。將其納入監控范圍,要強化納稅申報管理,隨時監控稅源變化,當其達到起征點時要及時調整定額。
9、加大稅收管理員的考核力度。嚴格考核對在戶籍管理中出現的嚴重不到位實行責任追究,各片實現零漏管。根據稅收管理員工作職責,對內建立了“劃片管理、分戶到人、責任細化、考核量化”的管理員崗位責任制,由副股長定期督辦、考核。推行稅源管理“三級巡查”,強化稅源日常管理,即:由稅收管理員、片長和股室班子分別對稅源管理開展巡查。一級巡查由管理員對轄區稅源開展日常巡查,隨時掌握納稅人動、靜態涉稅信息,如實記錄工作日志,按月填報巡查情況記錄表;二級巡查由片組長交叉檢查,每月對各管理員管戶情況開展一次巡查,對照管理員的巡查記錄,查漏補缺,督促整改;三級巡查由一名副股長帶隊,按季對轄區內所有稅源進行巡查抽查,按季通報,按季考核,增強了稅收管理員工作主動性和能動性。
10、深入推進依法治稅,嚴格責任追究。一是要進一步規范稅收執法行為,切實按章操作,按流程辦事,杜絕執法隨意性,使征管工作的法制化、規范化;二是強化稅務人員執法責任,對不認真執行政策,在管理中不嚴格執法、不作為、不履行或執法犯法造成的過錯行為要堅決予以追究,實行一個獎懲分明的考核機制。三是加強教育培訓,全面強化基層國稅干部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全面增強依法治稅的意識和能力,適應新時期國稅工作的需要,為國稅事業可持續的發展提供強大的管理人才。
- 上一篇:稅務機關監督環節分析
- 下一篇:稅收征管漏洞稽查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