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三個代表精華篇

時間:2022-02-09 05:51:00

導語:什么是三個代表精華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代表著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著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個代表”最根本的是代表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什么是三個代表

2000年2月,在廣東考察工作期間,就如何加強新時期黨建工作的調研時指出:“總結我們黨70多年的歷史,得出一個結論,這就是我們黨所以贏得人民的擁護,是因為我們黨作為工人階級先鋒隊,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總能代表著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著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5月,在江蘇、浙江、上海考察時,進一步將這一論斷歸納為“三個代表”,指出我們黨必須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進一步提高執政水平和領導水平,這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三個代表”最根本的是代表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6月,在寧夏、甘肅考察工作時,再次闡述了“三個代表”的思想,號召各級黨組織和全黨同志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全面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使我們黨永遠立于不敗之地。“三個代表”思想是全面加強黨的建設的偉大綱領,為新時期黨的建設指明了方向。“三個代表”思想一經提出,得到了全黨的擁護,并在全國上下迅速掀起了學習和實踐“三個代表”精神的熱潮。

怎樣理解我們黨“總是代表著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的內涵

在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中,生產力是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從歷史發展看,決定一個國家和民族興衰的關鍵是生產力的水平。馬克思主義認為,只有代表和反映生產力發展要求的階級和社會集團,才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革命力量。哪個階級、哪個政黨或政治組織代表了當時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水平和要求,它就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方向和趨勢,掌握了領導和推動社會變革進步的主動權。封建社公務員之家,全國公務員共同天地會取代奴隸社會,是由于封建地主階級代表了當時以小農經濟為特點的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水平和要求。資本主義取代封建主義,是由于資產階級代表了以機器大工業為標志的新興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水平和要求。而社會主義之所以必然要最終取代資本主義,也正是在于資本主義社會生產資料私人占有與社會化大生產之間的矛盾,終將阻礙生產力發展,要進一步解放發展生產力,就必須打破舊的生產關系,建立新的生產關系。

無產階級始終代表當今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無產階級同最先進的經濟形式即現代化的機器生產相關聯,代表著社會化大生產發展的方向和要求。無產階級作為一個群體,代表社會化大生產要求,是通過現代政黨即無產階級政黨來實現的。共產黨作為無產階級利益的代表者,通過黨的組織活動和路線方針政策,體現無產階級同發展生產力相適應的愿望和要求,成為社會生產力的促進力量和社會變革的實踐力量。

中國共產黨就是這樣的先進政黨。中國共產黨是按照馬克思主義建黨原則建立的先進政黨。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就代表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肩負打碎舊的生產關系的神圣使命,把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作為自己的歷史使命和根本任務。我們黨正是作為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先進政黨活躍于中國政治舞臺的,并以解放生產力、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偉大貢獻為中國人民所衷心擁護。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不僅是適應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而產生的,而且從它誕生以來的一切奮斗,都是圍繞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這一根本任務而進行的。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黨之所以由一個幾十人的小黨迅速站立于中國政治舞臺,就在于它適應了中國人民要求發展生產力的愿望,指明了中國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方向。我們黨之所以歷經挫折仍能發展壯大,最終形成一個有影響的大黨,就在于提出的綱領、政策適合人民群眾翻身做主人、掌握生產力發展歷史主動權的愿望。我們黨之所以能夠打敗國民黨八百萬軍隊、推翻三座大山統治、建立一個嶄新的國家,也在于它能夠打破以“四大家族”為代表的舊的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束縛。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們黨成功地進行了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消滅了剝削制度,建立起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開展了大規模的經濟建設,為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奠定了基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進行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正是為了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我們黨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作為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根本任務。鄧小平反復強調:“最主要的是搞經濟建設,發展國民經濟,發展社會生產力,這件事情一定要死把住不放,一天也不能耽誤。”我們黨通過改革不斷調整和變革不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使我國的社會生產力得以迅速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也使我們黨的先進性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得到進一步的發揮。特別是鄧小平提出把“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為衡量黨的工作的根本標準,從理論上進一步闡明了發展社會生產力同黨的性質、宗旨之間的關系,為全黨堅定不移地貫徹“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堅定不移地領導全國各族人民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礎。可以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之所以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最根本的一點,是黨堅持了發展社會生產力的要求。總結黨的歷史,我們也曾有過忽視生產力發展的時期,但從黨的歷史長河看,我們黨在本質上是代表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由于我們黨從本質上是始終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因此說,黨始終代表了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

怎樣理解我們黨“總是代表著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的內涵

先進的文化和意識形態是先進的社會生產力的反映和體現,是人類文明積累和發展的結晶,同時又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人類社會的前進提供思想指導、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無產階級政黨之所以成為無產階級先鋒隊,不僅因為它代表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而且在于它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奮斗歷史中,總是代表著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它堅持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先后把馬列主義、思想和鄧小平理論寫在了自己的旗幟上,為中國人民的革命、建設和改革指明了正確的方向。它倡導了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的道德,引導廣大人民團結在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旗幟下,使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有了極大提高。它立足中國現實,繼承歷史文化優秀傳統,吸取外國文化有益成果,創造了嶄新的社會主義文化。

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也是一部重視文化建設的歷史。在民主革命時期,黨就非常重視文化建設問題。在《新民主主義論》中,用了相當大的篇幅論述新民主主義的文化。他指出:“這種新民主主義的文化是民族的。它是反對帝國主義壓迫,主張中華民族的尊嚴和獨立的。它是我們這個民族的,帶有我們民族的特性。”“這種新民主主義的文化是科學的。它是反對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張實事求是,主張客觀真理,主張理論和實踐一致的。”“這種新民主主義的文化是大眾的,因而即是民主的。它應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農勞苦民眾服務,并逐漸成為他們的文化。”指出:“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就是人民大眾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義的文化,就是中華民族的新文化。”這就為中國當時的文化建設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在整個民主革命時期,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成為推動中國新文化發展的堅強政黨,代表了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新中國成立以后,黨在領導人民進行大規模經濟建設的同時,進行了大規模的文化建設,領導文化建設取得了偉大成就。包括改造舊文化,蕩滌舊社會留下的污泥濁水;普及馬列主義、思想的科學理論和各種文化知識;提出“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提出向科學進軍;形成一大批文化藝術作品;進行多種文化設施建設等等。可以說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文化建設保持了正確的前進方向。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和以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非常重視文化建設。黨中央大力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著力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文化科學知識的普及。鄧小平強調兩個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強調要對廣大人民進行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教育,提高民族素質。強調繼承民族文化傳統,吸收人類文明成果。強調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等等。同志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作了科學闡述,指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強調用鄧小平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強調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水平。強調重在建設,繁榮學術和文藝。強調建設立足中國現實、繼承歷史文化優秀傳統、吸取外國文化有益成果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我國文化事業呈現出空前繁榮的局面。

能不能反映先進文化的發展趨勢,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這是一個國家、政黨生命力之所在。我們黨之所以能夠成為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代表,這主要是由黨的基本性質和根本任務決定的。黨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它代表著先進的社會生產力,代表著社會發展的趨勢與方向,黨的性質決定了它不可能信守某種舊文化,而必須沖決各種舊文化的障礙與束縛,為社會發展、進步鋪平道路。而黨的根本任務是為了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這又必然要求它不斷調整和沖破一切阻礙和束縛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以及相應的政治關系和思想文化關系,建立和建設新型的文化,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因此,從總體上來說,黨是社會生產力發展要求的代表,是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代表,也是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代表。

怎樣理解我們黨“總是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內涵

克思主義第一次科學地解決了人民群眾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問題,認為人類社會的全部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歸根結底,都是人民群眾創造的,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群眾是歷史的主人。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本質特征,是無產階級政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無產階級的革命導師們,把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這一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和無產階級的革命實踐結合起來,闡明了無產階級的革命是千百萬人民群眾的事業,從而指出,無產階級政黨必須相信群眾,依靠群眾,把群眾團結在自己周圍,領導群眾奪取勝利。《共產黨宣言》這部馬克思主義的不朽著作就曾明確指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無產階級政黨,總是不懈地為人民利益而奮斗。它為無產階級的階級目標服務,就是為最廣大的人民服務。它除了人民的利益之外,絲毫沒有自己的一己私利。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進政黨,也是最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忠實代表。中國共產黨是由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進分子所組成,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政黨。中國共產黨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黨的宗旨,把實現和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并在黨章中明確規定:“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是中國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實代表。”黨自成立之日起,就在忠實地代表自己階級利益的同時,忠實地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中國共產黨把人民利益作為自己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首先是由我們黨的階級性、先進性和黨領導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性質決定的。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工人階級的政黨,工人階級是中國最先進的現代化生產力的主力軍和最先進的生產關系的代表。在舊中國,工人階級深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三重壓迫,處于社會的最底層,所受的剝削和壓迫比中國其他任何階級都要沉重,并且同占我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群眾保持著天然的聯系。這種階級地位決定了中國工人階級必須將自己的解放同其他勞動群眾的解放緊密聯系在一起,必須把解放一切受剝削、受壓迫的階級作為解放自己的前提條件。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理所當然地要反映和代表全體中國人民的利益,每一個黨員和干部也理所當然地要把實現和維護全體中國人民的利益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其次,這是由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決定的。中國共產黨是為人民的利益而奮斗的,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黨在任何時候都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眾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聯系,不允許任何黨員脫離群眾、凌駕于群眾之上。沒有廣大人民群眾的真心擁護和大力支持,黨就不可能從小到大,由弱變強,不可能完成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項任務,創造出輝煌的業績。正是由于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堅持不懈地為人民謀利益,黨才真正成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的領導核心,獲得全國各族人民的衷心擁護和愛戴。

中國共產黨人還在領導革命斗爭中,堅持從中國革命的實際出發,對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民群眾歷史作用的理論進行了創造性的運用和發展。中國革命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敵人異常強大和殘酷,而革命力量長期比較弱小。無產階級的先鋒隊要領導革命取得勝利,需要扎根于群眾之中,緊緊地依靠群眾,團結群眾,與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在長期的奮斗中,黨不僅在指導思想上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的群眾觀點,而且在實際工作中形成了一套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即群眾路線。這是中國共產黨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一個體現,是中國共產黨人一個富有特色的創造。曾指出:“只要我們依靠人民,堅決地相信人民群眾的創造力是無窮無盡的,因而相信人民,和人民公務員之家,全國公務員共同天地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難也能克服,任何敵人也不能壓倒我們,而只會被我們所壓倒。”一部黨的歷史,正是體現了這一思想。由于我們黨堅持了正確的群眾路線,始終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盡管也遇到不少挫折,但都順利地走過來了。歷史已經證明并將繼續證明,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正是中國共產黨的鮮明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