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基礎缺失與蘇共等六大政黨喪失執政地位

時間:2022-12-06 04:37:00

導語:民眾基礎缺失與蘇共等六大政黨喪失執政地位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眾基礎缺失與蘇共等六大政黨喪失執政地位

20世紀的最后十年,以蘇聯共產黨、印度國大黨、墨西哥革命制度黨、印尼專業集團、日本自民黨以及我國臺灣地區的國民黨等六大政黨為代表的一些大黨、老黨相繼失去政權,在世界政壇特別是在世界政黨政治中產生強烈震蕩。這些黨有的有著百年歷史,有的單獨執政達74年之久,何以在國際國內風云變幻的背景下紛紛下臺,其中固然有著諸多復雜而深刻的原因,但這些黨民眾基礎的弱化以至喪失,恐怕是其深層次的原因之一。

一、20世紀的最后十年蘇共等大黨、老黨相繼下臺

馬克思主義政黨學說認為,政黨是實現和維護階級利益的主要代表。政黨特別是執政黨的權力來自于人民,需要得到人民的授權。人民對某一個政黨的認同、支持甚至愛戴是執政黨執政的根本保證。因此,任何一個執政黨要想實現長期執政,都必須盡可能地爭取到最廣泛民眾的支持,從政策、機制、利益分享等各個方面為之提供保障,才有可能打牢執政的根基,夯實執政的基礎。

蘇共、印度國大黨等六黨中的多數,在執政的初、中期應當說都具有一定甚至較堅實的民眾基礎。蘇共、印度國大黨、墨西哥革命制度黨、日本自民黨、臺灣地區的國民黨在高峰時分別擁有1800萬、3000萬、1300萬、260多萬、300萬黨員,幾個競爭性政黨在大選中得票率曾高達46%至70%,在議會中的議席比例更高。并且,上述多數黨在建黨和執政伊始比較重視組建和發展黨的工會、青年、婦女、農會等群眾組織,如蘇共領導下的工青婦組織無論是在反法西斯戰爭還是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都發揮過巨大的作用。墨西哥革命制度黨影響下的、擁有300萬成員的全國農民聯合會,一直是該黨的最大聯盟組織。正是由于上述各黨各自積聚起的較高政治威望,以及多年來著力營建的民眾基礎,使其能在國內政壇長期馳騁。但是,上述黨在執政的中后期,由于其主觀認識上的偏差、政策上的失誤,特別是權力膨脹導致的利令智昏,又在不斷蠶食和損害其執政基礎尤其是民眾基礎,最終招致他們紛紛下臺。

二、六黨不斷喪失執政的民眾基礎之原因

第一,執政黨價值取向的變化而帶來政策調整上的失誤,是導致其民眾基礎弱化的重要原因。蘇共在打贏二戰后不是像戰前一樣,繼續致力于發展經濟,改善人民生活,走和平建設之路。而是熱衷于與美國爭奪世界霸權,搞軍備競賽,實行對外擴張,甚至同社會主義國家兵戎相見,走上了社會帝國主義、大國沙文主義道路。這一方面搞亂了人民的思想,使黨員群眾無法辨別是非曲直;另一方面又耗空了蘇聯的國力,人民群眾在其中沒有得到相應實惠,經濟長期停滯,民眾艱難度日,使蘇聯民眾同西方民眾的生活水平差距不斷拉大。蘇共在美蘇爭霸中的最大失敗不是因為輸給了美國,而是因為輸掉了群眾對它的支持和信任,輸在了人民對制度競賽的失望上。墨西哥革命制度黨在20世紀80年代后迫于美國壓力和加入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的需要,改變中左航向,以“社會自由主義”取代“革命民族主義”,進行轉向性的經濟改革,推行大規模的私有化。在農村,廢除了“耕者有其田”的原則,終止進程。結果導致城市失業工人劇增,大量分不到土地的農民涌入城市,一部分走投無路的農民揭竿而起,發動起義,進而導致長期支持革命制度黨的工農基礎大大削弱。印度國大黨、印尼專業集團和墨西哥革命制度黨在執政后期,向資產階級妥協,調整經濟社會政策,在利益分配上傾向資方,致使三國的貧富差距問題日益突出,貧困人口占全國人口近乎一半,引發大多數民眾對執政黨的強烈不滿,在選舉中紛紛倒戈和棄權。

第二,六黨在長期執政環境下不斷形成的集團既得利益,與廣大民眾的政治愿望與利益訴求越來越脫節和對立,是民眾疏遠執政黨的主要原因。六黨在長期執政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套嚴密、集中且龐大的官僚體系,并在黨內、政府內形成了一個看得見、感覺得到的特權階層和既得利益集團,在蘇共、墨西哥革命制度黨、印尼專業集團內聚集起人數眾多的利益集團。由這些人所壟斷的官僚體制日漸喪失了其執政初期的制度活力和創造力,表現為辦事效率低下、文牘主義、官僚主義膨脹,執政黨高高在上,對民眾利益漠不關心,刁難和欺壓群眾現象時有發生。蘇共甚至采取高壓手段來對待一些群眾的利益訴求,產生了十分惡劣的社會后果。在蘇共解散前的民調中,有85%的民眾認為,蘇共只代表黨的機關工作人員的利益,而不代表全體人民的利益。

第三,黨自身建設乏力以及黨內嚴重的專權與腐敗行為,削弱了民眾對黨的支持度。六黨的自身建設在執政中后期大都流于形式,個人集權、專斷普遍存在。黨內信息傳遞渠道不暢,上下溝通受阻,黨員干部難以正常發表意見,進行參政議政。一些黨的基層黨組織無所作為,甚至處于消亡狀態,離黨、退黨現象日益突出。一些黨中存在的領袖專斷引發黨內矛盾,導致了黨的分裂。印度國大黨、臺灣地區的國民黨的幾次分裂都丟掉了眾多支持者,以至輸掉了選舉。日本自民黨也是因為分裂而一度喪權。蘇共的消亡則是其黨的思想、組織、作風建設全面失效的結果。

嚴重的腐敗行為是導致民眾對六黨離心的直接誘因。由于長期壟斷權力資源,并且大都缺乏有效的監督,致使六黨在執政的中后期腐敗現象日益突出,重大腐敗案件頻頻曝光。墨西哥革命制度黨一度成為“腐敗的同義詞”,印尼專業集團幾乎把腐敗演變成了一種國家“文化”,日本自民黨、臺灣地區的國民黨也因“黑金政治”讓反對派刺到了“軟肋”。腐敗行徑損害了執政黨的公眾形象,導致民眾降低了對執政黨的政治認同度。

第四,在實行政治變革特別是推行多黨制過程中出現的決策失當,也是導致上述一些黨執政基礎崩裂的一大原因。六黨在長期執政中建立的政治體制和政黨制度,到執政后期愈來愈不能適應時代和形勢的發展要求,被迫在民眾的強烈呼聲和社會的推動下進行改革,但不少黨又在這一改革中出現政治性乃至戰略性的錯誤。蘇共、墨西哥革命制度黨、印尼專業集團、臺灣地區的國民黨都在西方及反對派的壓力下推行多黨制,為此修改“憲法”,開放黨禁,改革選舉制度,放棄黨擁有的執政資源和優勢,拱手把自己多年打造起來的執政基礎和陣地讓給政治對手。同時,上述黨啟動的多黨制改革步伐過快甚至失控,導致它們在自身還未做好準備的情況下,同反對黨倉促競選,結果讓對手以“集權、腐敗、貪權”,“謀求一黨私利”之名置于被動地位,許多選民乃至傳統選民不得不與之拉開距離。日本自民黨在政治上進一步右傾化,其修改和平憲法,走軍事大國道路的舉動遭到黨內溫和派及部分傳統選民的抵制和反對,導致了黨的分裂和選民隊伍的流失。蘇共的教訓更為深刻,在戈爾巴喬夫上臺后,推出所謂的政治“新思維”和民主化,自動放棄黨的領導地位,疏遠黨同工青婦組織的關系。戈氏甚至有意培植反對派勢力,結果讓政治對手大挖黨的墻角,蘇共反被他們推到政治被告的地位,相當多的民眾受此蠱惑,投入到反共的陣營,成為埋葬蘇共的助陣者。

民眾基礎喪失在六黨中的程度是不一樣的,性質也有差異。蘇共民眾基礎的喪失是災難性的、短時期很難挽回的。而其他五黨民眾基礎的削弱,有政黨輪替這一客觀因素的作用,屬于一種可逆性政治現象,只要當事者能夠從中吸取教訓,加以整改,提出新的方略,仍有重新贏得選民并恢復和拓展黨的民眾基礎的可能。印度國大黨在最近的選舉中獲勝重返政壇,印尼專業集團又成為議會第一大黨,日本自民黨也在短暫喪權后重掌政權就是例證。

三、六黨喪失民眾基礎的幾點啟示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古今中外政黨執政的歷程莫不如此。總結六黨喪權的教訓清楚地表明,民眾基礎的鞏固,需要執政黨警鐘長鳴,常抓不懈,扎實工作。

第一,執政黨必須始終如一地依靠群眾,為絕大多數人的利益服務。執政黨制定各項政策,實施各種行動,必須以符合廣大民眾的利益為宗旨,以適應人民群眾的要求為根本出發點,關心民眾疾苦,切實解決社會公平問題,而不能謀一黨或小集團私利,也不能陷入革命理想主義而蠻干,損害群眾利益。蘇共搞改革不是依靠群眾,而是走上層路線,在主觀臆想中走鋼絲,拿國家前途做兒戲,漠視群眾利益,最終走上不歸路。

第二,執政黨必須大力發揚黨內民主和人民民主,正確處理黨群關系。六黨特別是蘇共的垮臺表明:民主不是一種可有可無的政治裝飾品,而是現代政黨政治的必修課。一個缺乏黨內民主,對人民民主不尊重,漠視民眾參政熱情的執政黨,不可能有效地爭取到民眾,贏得人心。黨群關系問題是一個根本性的政治問題,執政黨最大的危險就是脫離群眾。六黨在長期執政過程中形成的養尊處優和高高在上的官僚主義損害了黨群關系,加劇了兩者的對立。

第三,執政黨必須始終維護黨的團結和政治上的統一,妥善處理黨內矛盾。六黨民眾基礎的削弱或喪失,教訓之一就在于未能處理好黨內矛盾,它們對持不同政見者采取打壓乃至肉體消滅的簡單而粗暴的做法導致了黨的分裂,有的黨甚至多次分裂,而每一次分裂都以部分黨員群眾的流失而告終。黨的團結是黨的生命,黨的穩定需要執政黨有寬廣的胸懷聽得進黨內的不同意見,學會團結少數,避免政治對立面的形成和擴張。

第四,執政黨必須嚴厲懲治腐敗等不正之風,維護黨的良好形象。長期執政對于政黨來講是一把“雙刃劍”。六黨對長期掌控權力、享用執政資源缺乏正確認識,對來自黨內外的各種挑戰缺少憂患意識,致使腐敗等各種不正之風泛濫,嚴重侵蝕了黨的肌體,敗壞了黨的形象,傷害了民眾對黨的感情。因此,黨要鞏固其群眾基礎,首先要從自身做起,從嚴治黨,完善制度和機制建設,嚴懲腐敗分子,以贏得廣大群眾的擁護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