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重建:社會和諧的實踐邏輯
時間:2022-12-08 04:31:00
導語:信任重建:社會和諧的實踐邏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銳論題:社會和諧的邏輯思考
構建和諧社會,完全可由人來控制和引導,這個實踐邏輯從理論的可能走向生活世界的現實,表現為人們對信任的需求與支持。走出封閉信任,反對濫用信任,重建社會信任,這是生成和諧社會秩序、加快現代化建設的思想導向。
封閉信任:社會矛盾的隱性誘導
在社會交往中,人們由于某些熱切希望的失落,付諸未來的利益生成環節、機制遭破壞,對原有社會秩序的期許產生不滿或怨憎,為了避免造成心靈不安、精神傷害與利益損失,人們被迫停頓那些旨在促進社會和諧的積極行為,也不再增加或擴大那些可以預期的社會行為,就形成封閉信任。造成封閉信任的原因主要有希望失落、利益變異等因素。
人為希望活著。人因為希望的存在而理解他人,信任他人,消解矛盾,生成和諧社會秩序。希望貫穿在兩類生產、兩類生活過程中。社會物質資料的生產決定了物質生活的主要方面,文化資料的生產決定了精神生活的主要方面。社會發展過程總是物質資料生產和文化資料生產的復合化過程,相應地,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也是復合化過程。一方面,物質資料生產的量度與速度,決定了文化資料生產的規模與程度,從而決定了文化資料生產的外在秩序;另一方面,文化資料生產是建基于一定理想與希望的精神生產過程,是不斷實現理想、不斷建構希望、不斷積累成果的過程,從而規定了精神生產的內在秩序。這兩種秩序都是人為的秩序,都包含著人的希望。這些希望既包括人們對物質生產的認識,對物質生活的理解;也包括對精神生產的追求,對精神生活的寄托。但是,一旦人的希望失落,物質生產與物質生活、精神生產與精神生活,以及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之間的矛盾,都可能發生深層、激烈的抵觸、沖撞。由此,人與人之間建立信任的基礎就會被動搖。
利益問題從來就是人類發展的恒久課題。就人們的價值取向來看,利益無非兩大類:一是物質利益;二是精神利益。這兩類利益是否合規律地被生產出來、是否得到科學管理、合理滿足群眾需要,這些問題關系到利益的變異問題。而利益的變異關系到社會的信任機制、人類社會的持續發展、人的全面發展等問題。因此,利益的變異是社會矛盾的主導誘因。兩類利益如果合規律地被生產出來,就能夠造福人類;如果這些利益得到科學管理、滿足人們合理的生活需要,就能夠促進社會和諧。反之,一旦屬于人們應得的利益被蠶食,由于利益變異就會直接影響到人際關系和諧,直至影響、瓦解社會信任體系。
濫用信任:社會矛盾的顯性刺激
濫用是隨意、不加節制的意思。濫用信任則是對一種理想化、自由化、絕對化社會秩序的任意空想。這種空想是一種個人期望的冒險,是一種人格心理的扭曲,是一種社會理性的顛覆。
把現存社會看成秩序美好、毫無缺陷的理想化狀態,這是個人期望的冒險。在當下,雖然個人知道社會中存在各種各樣丑陋、邪惡現象以及不利于社會和諧的種種因素,但是,他依然故我,從根本上說,他表現出對人性和完善的過度信任,因此,濫用信任反而刺激道德沖突,產生一系列顯性社會矛盾。
把現存社會看成個性開放、天馬行空的自由化狀態,這是人格心理的扭曲。這種狀態是把社會信任建立在狹隘的個人自信基礎之上,它所體現出來的人格是扭曲的人格,而扭曲的人格又是心理扭曲的表現。于是,把現代社會提供的自由發達、開放宏大的舞臺,看作是先天預設好的秩序;人們可以毫無顧忌、不計成本地發現其所在,發揮其所能,發展其所有。事實上,主張并促進個性開放、自由發展是對的,但是不考慮個人狹隘的自信、自由,以及由于這種自信的泛濫造成信任濫用,由于這種自由帶來的狂想與獨斷,不僅不利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反而會加劇個人英雄主義,松散集體主義力量,沖決社會秩序之網。
把現存社會看作非此即彼、二元對立的絕對化狀態,這是社會理性的顛覆。這是西方哲學從蘇格拉底、柏拉圖開創的理性主義境域以來,留下的“不幸”衣缽。這種哲學的理性主義,經過笛卡爾主義,把物種理性提高到人類理性;再經康德的實踐理性批判、黑格爾的絕對理念運動,又從人類理性抽象出精神理性。雖然康德為人的實踐理性創造了生命空間,黑格爾也為人的精神理性開辟了發展道路,但是,只有馬克思才第一次真正把人類理性解構為人的理論理性與實踐理性,進而把人的實踐理性建構為個體理性與社會理性。在理論理性與實踐理性、個體理性與社會理性相統一基礎上為社會建設實踐指明了正確道路。因此,當個體理性失悟,社會理性就不能失語;而當社會理性出現兩極分化的境況時,個體理性就會出現非此即彼、有我無他、魚死網破的絕對化態勢。這樣,在個體理性制約下的個人信任就會顛覆社會信任;反過來,被顛覆的社會信任會反叛個人信任,削弱個體理性。因此,培育符合社會規范的個體理性,健全個人信任體系,這是生成和諧社會秩序的首要取向。
供給信任:社會矛盾的解決主導
所謂供給信任,是指各層次社會成員從封閉信任走出來,積極消除封閉信任狀態,大力挽救濫用信任境況,真正建立取信于人、取信于民的條件與氛圍,建立真實、規范、持久的信任機制,為生成良好人際關系、合理解決社會矛盾、營造和諧社會秩序,提供主導價值范式。這種價值范式從兩個維度展開:
從弱勢境域轉向強勢境域。信任重建是一項相當艱巨的系統工程。所謂艱巨,主要指人們對信任問題已經形成堅固的思維定勢,不愿意作過多思考與關注,認為社會就是如此,個人無能為力,因此,出現了信任建構的弱勢境域。這種境域實際就是人的生存境遇、生存狀態的表現與展開。人們之所以遁入這樣的生存狀態,深一層看,來自兩個方面的壓力:一是來自封閉信任的內斂壓力;二是來自濫用信任的擴張壓力。前者的價值取向是隱性社會矛盾的基本誘因,并不能夠供給人更多希望,產生更多正當利益,反而使人懷念第一自然秩序,回望小國寡民生活,這不符合社會進步規律。而后者則走到另一極端,它是顯性社會矛盾的主導誘因,促使個人期望冒險、扭曲人格心理、顛覆社會理性。兩種壓力又從反面說明了人們對信任的無限渴望。因此,供給信任才能給造成內斂壓力的事情加壓,給造成擴張壓力的事情減壓,從而形成信任建構的強勢境域。
從虛無縹緲轉向實實在在。信任是倫理實踐的重要范疇。社會信任是全社會億萬人民的事業。今天,我們黨提出構建和諧社會,學術界研討社會和諧,全國上下建設新農村,都需要重建社會信任。真正重視、關心、愛護群眾,真正密切聯系群眾,反對矯揉造作、一味煽情;反對空喊口號、勁吹泡沫等華而不實的行為,信任關系才能被建構起來。就個體而言,要真正身體力行,拿出誠意與熱情,取信于人;就國家而言,要政策到位、措施到位、資金到位,取信于民;就政府而言,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取信社會。求真務實是我們黨一貫堅持的作風。一旦這種作風變成群眾的作風,人們就能夠從希望失落走向行動創造,從心理失衡走向人格改造,從二元分化走向理解包容,信任就可能從虛無縹緲的設想與期望變為實實在在的正常與理性的生活方式,和諧社會秩序就會更加自然、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