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內心和諧

時間:2022-12-08 04:38:00

導語:追求內心和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追求內心和諧

季羨林先生95歲生日時,總理看望他。他和總理饒有興趣地探討了“和諧”這個話題。季羨林說:“有個問題我考慮很久,我們講和諧,不僅要人與人和諧,人與自然和諧,還要人內心和諧。”總理說:“《管子•兵法》上說:‘和合故能諧’,就是說,有了和睦、團結,行動就能協調,進而就能達到步調一致。協調和一致都實現了,便無往而不勝。人內心和諧,就是主觀與客觀、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都要和諧。個人要能夠正確對待困難、挫折、榮譽。”

構建和諧社會,人與人的和諧是關鍵,人內心和諧是基礎。有位作家說:“惟有內心真正達到和諧,才有靜心,也有深情;才有相守,又有自由。內心和諧如樂音飛翔于空中,是沒有邊界的。”內心和諧是一種素質,認知健全,心理品質完善,明白事理,知榮明辱,不欺人,不自欺。內心和諧是一種能力,守正心靈,控制情緒,演好角色,心無旁騖,追求卓越。內心和諧是一種境界,勇于爭先而不計名利,品格高潔而不孤芳自賞,剛正不阿而與人和睦相處,“磊磊落落,如日月皎然”。內心和諧是一種力量,難不倒,夸不倒,誘不倒,始終保持那么一種精神一股勁,不斷挑戰自我,超越自我。追求內心和諧,是人生的課題和使命,也是應盡的社會責任,都是當事人,沒有旁觀者。

人內心和諧,看似“腹內機關”,功夫在“腹”外。人生活在社會上、集體里、國家中,欲求和諧,就得處理好各種關系。只有共同遵守各種規則,懂規矩,講規矩,守規矩,才可以人人各得其所,社會井然有序,人心舒坦適然。問題時常有,需以理服人服己,靠法律、政策、制度解決;差別固然在,須人人努力推進改革發展才能逐步消除;訴求理應當,須依法通過正常渠道去表達。雖然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日益增強,但無論怎樣變化,每個人都得心中“有主”,講大局,講責任感,講法律,以寬闊的胸襟、平和的心態對待社會。偏激無益,急躁有害,超越國情,欲速則不達。惟有按規矩來,循規律來,內心才不失衡失調,達到和諧。

人內心和諧,雖屬個人心態,卻與眾人有關。人在人群中,處好人與人的關系是關鍵。“同明相見,同音相聞,同志相從”,人與人相逢共處是一種緣分。想問題、辦事情要從“大家”出發,珍惜緣分,多關心少排斥,多支持少挑剔,多謙讓少爭執;對出現的矛盾和遇到的困難,多溝通少誤解,多信任少猜疑,多寬容少計較,人內心才感到溫馨和諧。面對矛盾、摩擦、誤會、糾紛等,要有求同存異的大度雅量,要有克己為人的奉獻胸懷。這里,尤其不能長“小心眼”,搞“小動作”,弄“小圈子”。作為現代人,應該把自己的小目標和社會的大目標統一起來,放開眼界,提高境界。在大目標之下,大事小事皆容得,大善小善皆施得,大忙小忙皆幫得。

托爾斯泰說:“人不是因為美麗才可愛,而是因為可愛才美麗。”人內心和諧,是心靈美,是內外兼修的美,是外在與內心統一的美,是生命的真正珍品。每個人開啟心靈,永駐芳香,洗滌心靈,保持高潔,以人為本,人自為本,盡心盡責,我們的社會一定會變得更加和諧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