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個性與秩序并重的“和而不同”

時間:2022-12-11 02:51:00

導語:和諧:個性與秩序并重的“和而不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和諧:個性與秩序并重的“和而不同”

我們所要構建的和諧社會,必然是一個尊重多樣性的社會,因為“一個東西本身無所謂‘和’,因為沒有什么可以與之構成‘和’,至少必須有兩種以上的東西才能夠形成‘和’”。多樣性是世界存在的方式,它體現在人們的利益與價值觀上的差異,和諧社會不是沒有差異的社會,有差異必然產生矛盾。社會從來都不是一元的存在體,但是“和諧”的本質是如何對待差異,處理矛盾,這體現一個政治系統容納和處理社會爭端的能力。除了固守立場、在斗爭中求生存之外,“和諧”的思想為群體與個體提供了另外一種與他人共處的思路――尊重與包容。探討多樣性的價值與協商的理念,可以幫助我們深入地理解和諧社會的內涵。

首先,和諧社會是以人為本,尊重個性的社會。十六屆六中全會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指出,和諧社會是“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的社會。現代政治文明下的民主政治是要在彼此差異的公民之間建立聯系。利益分化與多元價值決定了社會群體間的分歧與矛盾,自古以來,人們對待沖突的方式有三種:一種是強權制造統一,以一人之偏好做萬人之所愛;一種是在混亂與征戰中爭奪對于紛爭的定奪權;第三種則是良序社會,多樣性的價值相互認同。處于社會轉型期的我國,社會變革的同時,產生各種新的社會身份、社會群體,他們的偏好與利益都與舊的體制下的傳統群體不同,不同的社會群體身份引發的偏好利益上的各種矛盾沖突產生,群體性突發事件時有發生,這些都要求和諧社會必然要化解矛盾,融合各種群體間的偏好差異,形成有效的政治認同。

共和國是利益分化和價值多樣性群體的和諧與共存,和諧社會也是群體成員在參與公共決策的過程中所體驗到的一種融洽的心理狀態,它所要求的社會氛圍是寬容與信任,協商與認同。個體利益與偏好的表達是通過民主機制實現的。民主的本質是人民主權,是平等公民自由而理性的參與。宣揚平等是對人皆為人的承認,而承認差異則是對人皆為獨特的人的包容。和諧不是外表意見與行為的僵化一致,它不需要在偏好偽裝的情況下達成統一意見;而是通過交往與信息的傳遞,以及充分討論的基礎上,通過說服、認識等理性的判斷,達成認同。這個過程中,社會成員已經充分理解與鍛煉了對于社會問題的理智分析與理性參與,這種共識是認同的結果。因此,尊重與寬容對方的偏好,培養全社會都會需要的社會資本,可以創造出發展所需要的不同群體對于政治共同體的認同,促進形成多樣性與和諧并存的民主氛圍。研究多樣性與和諧的問題,對于加深理解共和國的理念和國家政治生活有著很好的幫助。它改善了我們對于民主的認識,讓我們重新思考人們之間彼此對待的方式,體驗社會群體生活的意義。在現代政治文明的理念下,國家不僅進行權力統治,在斗爭中爭取資源,而更要在合作與寬容中增加社會資本的總量。

其次,和諧社會不是道德天成,卻必然是良序的社會。多樣性必須在秩序的框架下才是多樣性,在對秩序的體驗中,人類的實踐理性得到了提升。秩序體現了一個社會的核心價值觀,秩序定義了公共行為的倫理基礎。建立秩序是規則的產生與遵循。規則也是規律,是我們對自然與社會基本性質的認識與掌握。沒有理性規則,就不是生存競爭,而是混戰。和諧社會是講究科學規律的社會。歷史的進步,始終應該體現在以規則完善替代道德提高的期盼上。現代民主模式是以追求私利的大眾為主體,它的默認前提是良好道德基礎的缺失:它既是對于守信的期盼,又是對失信的預防;它既是對人性取代神性的歡呼,也是對人性并非神性的承認。民主取代了威權統治,稱之為現代文明的進步,不是因為民主體制下的人性更為完善,而是在民主的演練中,人們更加清醒地意識到政治過程中人性的缺陷。如果人類都是天使般本性,就不需要法律規范對之進行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