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民生問題 共建共享和諧
時間:2022-12-13 03:13:00
導語:解決民生問題 共建共享和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過29年的改革開放,泰安市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明顯成效,為構建和諧社會創造了許多有利條件,但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在一些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日益凸顯。我們從解決民生問題入手,強調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把抓經濟社會發展與改善民生有機結合起來。
針對當前困擾廣大人民群眾的就業難、升學難、看病貴、環境差等突出問題,我們在廣泛征求群眾意見的基礎上,把群眾最關心、最緊迫的困難和問題列出單子,逐件落實責任,督辦解決,并形成嚴格的制度,先后解決了群眾反映強烈的一些問題。去年初確定的做好就業再就業工作、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加強城鄉救助體系建設、實施少數民族幫扶致富工程、搞好中小學布局和危房改造等9件實事,均取得了較好效果。大汶河沿岸40萬農民吃上衛生的自來水,全市新增就業再就業7.9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降為3.0%。全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基本形成,鄉鎮和行政村覆蓋率均達到100%。2006年,全市共為農民報銷醫療費9485萬元,今年全市又專門拿出資金2.4億元,用于涉及群眾利益的社會保障支出需要。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群眾的主體意識、利益意識、權利意識不斷增強,基層黨委政府只有轉變觀念,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變“堵”為“疏”,真正建立起與群眾溝通的經常性渠道,使群眾的想法、需求能及時真實地得到反映,才能有效地化解各種社會矛盾。在工作中,我們嘗試“親民三法”:首先,層層建立起領導接訪制度,暢通信訪渠道。每逢周一上午,市委、市政府安排一名領導成員在市接訪中心值班接待群眾來訪,與群眾面對面,處理重要、疑難信訪事項。在縣市區一級,黨政領導將公開接訪和深入到鄉鎮接訪有機結合起來。在鄉鎮一級,全面推行鎮級領導成員每日公開接訪制度。其次,落實信訪工作責任制。黨政領導抓信訪工作,健全縣、鄉、村信訪工作網絡。每個鄉鎮都設立了矛盾排查調處中心,村和社區都配齊了治保、調解主任和信息員,形成了層層有人管、事事有人抓的工作體系。其三,開通“綠色郵政”。在泰安市,實行以書信形式反映問題免收郵資的政策,引導群眾通過書信形式反映和解決問題。
我們利用作為全國先進性教育活動綜合試點單位的契機,在探索建立保持黨員先進性長效機制的過程中,強調為共建共享和諧社會提供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
一是加強和諧理念和綜合素質的教育與培養。采取多種形式,通過理論培訓和實踐鍛煉,提高各級黨政干部的理論素養、政策水平、法制意識,提高共建共享和諧社會的決策能力和執行能力。二是加強和諧文化建設。全市開展了“文明泰安,從我做起”主題系列活動。在黨政機關深入開展“創文明機關、做優秀公仆”、勤政廉政文化活動;在窗口行業深入開展“服務人民、奉獻社會”文明行業創建活動;在行政執法部門開展“公正執法、文明上崗”活動;在社會服務、生產經營單位開展講“誠信”文化活動;在社區開展“文明、和諧社區”創建活動。以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四有”公民為核心,加強黨的政策教育,向群眾講清政策,講明情況,引導人們正確認識形勢。在農村開展道德評議活動,村村建立了道德評議會,對涉及道德范疇的言和行、人和事進行評議,讓農民以自助、自治的方式組織起來,參與社會管理、參與社會矛盾的解決。三是加強建設和諧社會的引領和組織工作。全市開展了爭創全國文明城市、平安城市、衛生城市“三城聯創”活動,以此為總抓手,對三項工作統一部署,配套聯動,形成合力。
在抓共建共享和諧社會的具體工作中,我們注重正確區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堅持教育和打防并舉,努力建立社會穩定推進機制。一是在全市組織實施了治安防范“網底工程”,構建民防、巡防、內防、技防、公共場所安全防范、重點人員防控“六個網絡”,形成了多方位、一體化的治安防控機制,有效防范和控制了“兩搶一盜”等多發性犯罪案件。二是開展“淘沙”行動,對社會上可能影響社會治安、危及社會穩定的各類重點人員進行排查,對重點人員登記造冊,實行重點管理,掌握工作主動權。三是加強制度建設,先后制定了《積極預防和妥善處置群體性事件實施辦法》、《泰安市嚴重暴力性犯罪及恐怖性事件應急處置預案》等26個市級應急預案,為處置突發性事件打下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