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時代的時代典型

時間:2022-03-24 10:11:00

導語:典型時代的時代典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典型時代的時代典型

一場驚天動地同雪災的大搏斗,已漸遠去,終將化為歷史。感謝現代傳媒,以即時、清晰、生動的畫面,讓我們親臨目睹了舉國上下的許多動人場景。最令人難忘、深思的是唐山玉田縣東八里鋪村,13位農民的義舉。

他們都是同村的普通農民,自發相約,取出自家的存款,租了一輛中巴,帶著鐵鍬,于大年三十下午,開赴郴州市災區,幫助修復電網。這感動了郴州一位病危的老人,臨終前捐出兩千元,為他們的手機提供卡費。當唐山農民趕到醫院退回捐款時,老人已去世。那位魁梧的河北漢子,淚流滿面向老人鞠躬,同家屬相擁,哭訴衷腸。這真是典型時代中的一個時代典型

我不由想起三十年前,安徽鳳陽縣小崗村幾位農民的一次壯舉。他們于深夜,冒著政治風險,簽名撳手印,相約分田包產到戶。成為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枚升空的探測氣球。那時的中國農民,是那樣貧窮、委瑣,被稱為弱勢群體。為了多打點糧食,能填飽肚子,都要冒著去坐牢的風險。而三十年后今天的農民,竟然堂堂正正,自掏腰包,租專車,跨省遠行,去實現助人為樂的自我價值。真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河西”的農民,已同“河東”判若兩人了。

黑格爾曾指出,人格就需要財產的制度。即一個人要展示自己的人格,就需要擁有財產權。普通的唐山農民,擁有自己雖不太多,卻可供個人自由支配的私人存款。他們就可自由地展現自己的人格與尊嚴,實現人生自我價值。若在三十年前,那點工分還不夠口糧錢,買包火柴,也靠母雞作貢獻。況且后來連母雞,也當作資本主義“尾巴”,而“割掉”了。去趟縣城,都不容易。哪里還談得上什么人格、尊嚴,什么實現自我價值。

有西方學者提出,人類的幸福是多樣性、各不相同的,“唯有不幸才處處皆同”。他們認為,共同的苦難,才是團結人類力量的源泉。因而,在災難面前,人們的同情心是普世的、永恒的。西方的金律是:“像他人善待我們那樣善待他人。”唐山農民的義舉,拔高地看,是集體主義精神大發揚;照實地說,就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相互同情心。孟子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過去,常把同情心當作小資產階級情調來批判,時,更批判為資產階級“溫情主義”。其實,同情心正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黏合劑。唐山農民與郴州病故老人之間的相互同情心,是出自肺腑的,是非理性的情感交流,因而才具有如此震撼心靈的,巨大社會功效。因此,理性的集體主義精神,唯有寄寓在感性的同情心中,才能展現出力量。

我國將轉入公民社會,十七大號召,“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我國廣大人民,尤其農民,過去只是有義務而無權利的草民、臣民。后來稱作人民,但也僅為政治稱謂。現在要作為公民,就擁有憲法賦予的權利與義務。公民意識,就是公民的社會責任感。權利與義務,都是一種責任。我國向來公民意識薄弱,缺少社會責任感。所以隨地吐痰、亂扔垃圾等陋習難改。唐山農民的義舉,就突出了現代農民的公民意識。他們擁有自覺的社會責任感。同情心是感性的,公民意識的社會責任感,則是理性的,屬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