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顯政績評價的主體意識
時間:2022-04-22 02:53:00
導語:彰顯政績評價的主體意識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唯物史觀看來,人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主體,社會的發展必須以人的發展為前提。馬克思說過,所謂世界歷史,“不過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說來的生成過程。”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歷史主體論的思想,社會發展是為了人的存在和發展的需要并通過人的勞動而實現的,社會歷史發展的過程是表現為“人化自然”(創造物質財富、改造生存環境)過程和“人化自我”(在實踐中不斷改造自己、提升自己)過程的有機統一。衡量一個社會的發展質量和水平,要以在多大程度上實現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尺度。人作為社會發展的主體,每個人都有從自身生活狀況對發展結果作出評價的絕對話語權。
在價值哲學的視域當中,人是意義世界或價值世界的主體。離開人的存在和發展,整個世界就成為一種主體“空場”或缺失的世界。這種與人無關的世界作為一種純粹“物”的存在,其本身是沒有任何意義和價值的。因此,離開主體的存在和發展或者忽視主體的存在和發展,簡單把人作為生產物質財富的手段和工具,片面謀求所謂物質財富的最大增長,就必然導致意義世界的價值流失和現實社會的道德淪喪。
不論是作為社會實踐的主體,還是作為價值評價的主體,都意味著發展要以人為本,評價領導干部的政績也要以人為本。換言之,堅持以人為本既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要求,也是正確政績觀的核心和基礎。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突出人的主體地位,維護人的價值和尊嚴,在尊重人、愛護人和關心人的基礎上,充分滿足人的需要。把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統一起來,強調要堅持以人為本,這不僅是對片面追求經濟指標的“物本主義”發展觀的否定,而且更重要的還是對高高在上、自以為是的“官本位”意識的消解。
“物本主義”的發展觀是一種急功近利的、“只見物不見人”的發展觀。盡管“物本主義”的發展觀有許多不同的表現形式,但是其特點都是把人的存在看成是純粹的“經濟人”的存在,把人的發展看成是經濟發展的工具和手段,把發展的目的看成是經濟指標(GDP)的實現,把發展過程看成是對自然的不斷征服和經濟利益的不斷擴張。發展中國家為了擺脫經濟落后的局面,往往容易受“物本主義”價值觀的影響。這種以物欲追求為目的的發展觀在實踐上必然造成資源的嚴重浪費、生態的嚴重破壞、環境的嚴重污染,乃至人格的嚴重扭曲和社會道德的嚴重失范。進入21世紀,面對各種惡性發展所帶來的嚴重后果,人類迫切需要認真反思自己在價值觀上所存在的急功近利的“物本”偏誤,及時調整發展思路,以擺脫發展困境。
“官本位”意識則是封建社會盛行的“官謀文化”的思想遺毒。“官本位”意識雖然也考慮人的利益要求,但它所考慮的并不是人民群眾的利益要求,而只是凌駕于社會之上的、少數當權者“升官發財”的利益。所以,在“官本位”社會中真正的歷史主體是被忽視的。盡管今天“官本位”的制度在我們國家已經被消除,但是“官本位”的思想意識還大量存在,影響著公仆意識的踐履。
堅持以人為本,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政績的最終標準,實際上是在執政理念上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的充分尊重和維護。因為領導干部創造的政績如何,人民群眾看得最清楚,感受最真切,對政績的評價也最有發言權。虛假政績、虛假數字騙得了上級,騙不了群眾。所以,在政績評價中堅持以人為本,意味著領導干部創造政績不能“只見物不見人”,更不能弄虛作假、欺上瞞下,必須忠實實踐黨的宗旨,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