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山區群眾性舞蹈活動中的“喜”與“憂”

時間:2022-03-27 03:38:00

導語:淺談山區群眾性舞蹈活動中的“喜”與“憂”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談山區群眾性舞蹈活動中的“喜”與“憂”

淺談山區群眾性舞蹈活動中的“喜”與“憂”

舞蹈,是人們從事文化藝術活動的主要形式之一。它是一種以美化的人體動作為手段,通過有節奏、有韻律的活動,抒發人的內心感情,表達人的意志、愿望的人體動作藝術,是一種美的藝術。通觀人類歷史,舞蹈在多個本文轉載自民族文化的形成、發展過程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毛詩序》中有這樣一段話:“情動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形象而生動的道明了舞蹈與其姊妹藝術文學、音樂之間的共性和個性。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深入發展,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富裕起來的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就越來越高,越來越迫切,各種形式的文化藝術活動百花齊放,姹紫嫣紅,呈現出一派喜人的形勢。

山區群眾性舞蹈活動的喜人形勢,筆者以為,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自娛性舞蹈活動空前繁榮。群眾樂于參與自娛性舞蹈,動作靈活,步伐簡明,場面宏大,情緒活潑,易于在群眾中廣泛推廣和普及。如秧歌舞、綢扇舞、腰鼓舞、集體舞、交誼舞、迪斯科等。近年來,群眾自娛性舞蹈活動的開展,遍布城鄉各地。特別是筆者所在地的縣城,群眾的自娛性舞蹈活動無處不見,無處不有。筆者粗略地統計了一下,僅縣城,有近20支自發組織和結合的群眾自娛性舞蹈組織,利用早晚時間,活躍在城區各休閑廣場和社區娛樂場所,人數上萬人。縣老年大學有一支訓練有素的秧歌隊、腰鼓隊時常為群眾表演。不僅如此,他(她)們還帶上行李被裝,到全縣各鄉場上去為群眾作表演。表演中他們還新編一些宣傳法制、計劃生育、科學種田、破除迷信的秧歌詞,深受群眾的喜愛和歡迎。近年來,一些適合老年人強身健體的自娛性舞蹈發展勢頭也很喜人。一些退休職工利用早晚時間邀約在一起,選一塊空壩,就擺開戰場。打開收錄機,隨著悠揚悅耳的音樂聲,翩翩起舞,動作協調,舞姿優美,無憂無慮的神情寫滿臉上,呈現出一派歌舞升平的盛世景象。

二、表演性舞蹈斗艷爭芳。自編自演的表演性舞蹈包括表演一些成品舞蹈,如《洗衣舞》等多是有組織的進行。機關單位、工廠學校,每逢節假本文原創網站為日和紀念性慶典時,都要組織一些包括演出活動在內的文化藝術活動。舞蹈節目深受群眾的喜愛,每次演出,舞蹈節目的數量是很大的。這類表演性舞蹈,除純舞蹈作品外,不少舞蹈節目,是以一首歌曲,按歌詞內容,編上動作,就成了舞蹈節目。一些獨唱節目,配上伴舞,也就成為歌伴舞節目。此外,還有贊美生活、贊美家鄉的、自編自演的三人舞、雙人舞、單人舞。

近年來,由于廣場文化活動的開展,也為表演性舞蹈活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筆者作了個統計,2004年,縣文化館在縣城舉辦的廣場文化活動,全年由機關單位、居委會、學校共演出近500場,演出各類形式的文娛節目800余個,其中舞蹈節目占500個以上。這是一個十分喜人的數字。

三、傳統舞蹈重放異彩。傳承了千百年的民族民間舞蹈,有著無窮的生命力。縣文化館于上個世紀80年代、90年代,對全縣民族民間舞蹈進行了搶救性的搜集。之后,對10個有特色的民間舞蹈進行了整理。并先后舉辦過民間舞蹈的演出和調演。土地燈、犀牛燈、龜蚌燈等民間舞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今年三四月間,縣領導把排練矮人舞的任務交給縣舞蹈家協會和三峽風大酒店(三星級賓館),并在全縣挑選舞蹈基礎好的骨干擔任編導。經過一個多月時間的緊張排練,5月份在三峽風大酒店正式對中外客人表演,獲得一致好評。

四、輔導培訓多層面展開。縣城現有少兒舞蹈訓練班(或少兒舞蹈學校)4處,學員300人以上,接受較為正規、科學的舞蹈基礎訓練。縣老年大學開設有舞蹈專業課。縣文化館還經常派出舞蹈干部到一些單位、社區進行舞蹈基礎知識培訓。僅2004年,文化館的舞蹈干部就對城區9個單位和鄉鎮文化站干部進行過舞蹈基礎知識的培訓。

這些活動的開展,不僅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而且對普及推廣群眾性的舞蹈活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筆者是一個有著近20個年頭的群文舞蹈工作者。當前山區群眾性舞蹈活動的蓬勃開展,筆者感到無比的欣喜,欣喜之余,又有幾分憂慮之感常常縈回腦際。

一是數量大于質量。這里主要是指的表演性舞蹈。如2004年縣城的廣場文化活動演出的500多個舞蹈節目,能稱得上上乘之作的很少,過目不忘的就更少見了。究其主要原因,怕是缺乏精品意識。用“優秀的作品鼓舞人”,是黨中央、國務院對文化工作提出的要求,也是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對我們的要求,還是文化藝術不斷繁榮發展的要求。只有努力創作一大批優秀作品,才能弘揚主旋律,唱響主旋律,最大限度地振奮人們的精神,鼓舞群眾的斗志,凝聚民族的力量,激發社會活力,用藝術精品去占領群眾的業余時間和精神空間,為新時期的兩個文明建設服務。

二是設施設備簡陋。據筆者所知,眼下縣城無一處象樣的群眾性舞蹈活動場所。就是幾處少兒舞蹈培訓班(或少兒舞蹈學校),也是臨時租用的房屋,無練功房,音像設施等幾乎等于零。這顯然是與縣城群眾性舞蹈活動的開展極不相適應的。

三是發展極不平衡。眼下的形勢是:縣城好于鄉鎮,場鎮好于農村。就是縣城,發展也不平衡。如縣城的8個居委會,有百分之八十的居委會,領導重視、認識到位,購置有腰鼓、綢扇、少數民族服裝及必要的舞蹈活動演出道具。少數一兩個居委會,很少組隊參加縣里舉辦的舞蹈比賽及演出活動。

四是舞蹈編導人才缺乏。舞蹈人才,特別是編導人才缺乏,是制約群眾性舞蹈活動不斷邁向新臺階的關鍵所在。據筆者回憶,文化部舉辦的“群星獎”,從1991年舉辦以來,連續舉辦了14屆,就舞蹈類來講,縣里只有1次選送1個舞蹈節目到重慶市應選,結果:無緣。原因只有一個,舞蹈的編導人才缺乏。

其它還有領導的重視程度、必要的經費投入、業務部門抓此項工作的力度等,都在憂慮之列。

群眾性的舞蹈活動扎根并活躍在群眾之中,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只有不斷在發展山區群眾舞蹈活動的廣度和深度上下功夫,就能充分發揮群眾性舞蹈活動在建設和諧社會中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