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整黨整風運動心得體會

時間:2022-04-10 09:35:00

導語:中國共產黨整黨整風運動心得體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整風運動心得體會

內容提要:中國共產黨整黨整風是一種集中解決黨在思想、組織、作風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增強綜合黨力的有效建黨方式。它只有始終堅持正確的指導思想和政治路線,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接受群眾的批評監督,堅持“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針,堅持與中心工作相結合,才能取得成功并避免偏差和失誤。前鑒歷史經驗,我們認為新形勢下為進一步加強黨的建設,適時的整黨整風不僅必要而且必須。

綜觀中國共產黨80余年的歷史,經黨中央文件決定的在全黨范圍內進行的整黨整風前后共有七次。在這些整黨整風中,既有成功經驗,也有不少教訓,認真總結其經驗教訓,對于進一步加強我黨建設,永固執政地位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中國共產黨整黨整風的歷史回顧

整黨整風是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列主義黨建學說的靈活運用與發展,是對馬列主義建黨學說的新貢獻。其目的是通過整黨整風進一步提高并統一全黨的思想認識,改進黨的作風,純潔黨的組織,為黨的中心工作提供新的動力。參照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和建設的歷史的通常劃分方法,我們可將80余年里中國共產黨整黨整風的歷史大致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在這28年的歷史里,中國共產黨在全黨范圍內進行過兩次規模較大的整黨整風,即:具有偉大建黨意義的和1947至1948年進行的以“三查三整”為主要內容的整黨。這一階段,中國共產黨整黨整風的主要特點是:

1.思想性:注意加強思想教育,著重從思想上建黨。著重從思想上整黨整風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偉大創舉。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次全黨范圍內的整風,1947年至1948年整黨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次全黨范圍內的整黨。兩者均結合中國革命的實踐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建黨學說。

“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按“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針,深入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通過整風,使廣大黨員的思想從主觀主義的束縛下解放出來,使全黨特別是黨的高級干部真正學到了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解決中國革命實際問題的方法,從而在全黨確立了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并在這個基礎上實現了全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的團結和統一。1947年至1948年整黨也抓住提高思想這一中心環節,強調“思想打通”,思想教育從嚴,使整黨取得顯著的成功。這兩次整黨整風尤其是為中國共產黨后來開展整黨整風提供了十分寶貴的經驗。

2.群眾性:注意走群眾路線,通過整頓作風,密切黨群關系,鞏固黨的群眾基礎。1947年至1948年整黨就向黨外群眾公開黨的支部,邀請黨外群眾參加黨的會議,共同審查黨員和干部。其中平山縣的做法,曾被推廣至全黨。當然這兩次整黨整風也出現過一些偏差,但由于當時黨內路線和指導思想是正確的,均被及時糾正。

第二階段,1950年至1956年國民經濟恢復和社會主義改造時期。在奪取政權后這短短6年時間里,中國共產黨亦進行了二次全黨范圍內的整黨整風,即:1950年進行的以反對官僚主義、命令主義、驕傲自滿和享樂主義作風為主要內容的整風;1951年至1954年進行的以整頓黨的基層組織為主要任務的整黨。這一階段中國共產黨整黨整風的主要特點是:

1.反腐性:注意加強黨員、干部的防腐教育,針對腐敗等現象,進行有力懲治。如1951年至1954年整黨結合“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的“三反”運動進行,在黨風廉政建設方面取得顯著成績。全黨共有65萬多名黨員因各種問題離開黨組織,基本上解決了中央、大行政區、省市和專署四級機關中的貪污和浪費問題。

2.建設性:注意教育廣大黨員如何在執政條件下做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1950年整風注意加強對黨員尤其是占當時黨員總數差不多一半的新黨員的思想教育,克服官僚主義、命令主義作風,致力于密切執政條件下的黨群關系,培養發展了107萬新黨員。

總的來看,第二階段的整黨整風是緊緊圍繞鞏固新生政權、防止“新的貴族階層”產生、完成社會主義改造任務進行的,在理論和實踐上均具有開創性。這兩次整黨整風堅持了正確的政治路線,采取了符合客觀實際的具體推進措施,為黨在執政以后如何加強自身建設尤其是如何防腐拒變,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但這個階段的整黨整風也存在一些過“左”的做法,如1951年至1954年整黨過程中就出現了把農忙雇短工、農閑搞副業等當作剝削行為,把黨員買牛、買馬、蓋房子、想過好日子,當作富農思想來反對等錯誤做法。

第三階段,1957年至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夕。在這21年期間,中國共產黨進行了二次全黨范圍內的整黨整風,即1957年4月至1958年夏以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為主題但后來被反右擴大化打斷的整風運動;1969年至1971年以“整黨建黨”、“吐故納新”為基本任務的整黨。

這一階段整黨整風的主要特點是,主流上以過“左”的思想為指導,拋棄前兩個階段整黨整風的正確做法,以“大鳴、大放、大辯論、大字報”等所謂“大民主”的方式開展,以致整黨整風出現重大的偏差和失誤。主要原因在于:對黨的思想、組織狀況作了不切實際的估計,把黨內大量存在的思想、作風等方面的問題,作為階級矛盾來對待和處理,致使每次整黨整風均深深地打上了階級斗爭的烙印。如1957年的整風出現反右擴大化,致使近55萬人被錯劃為右派。后果特別嚴重的是發生在“”這一特殊社會歷史條件下的“整黨建黨”。這次整黨以極“左”的錯誤理論和方針為指導,以“大學習、大批判、大評論、大總結”等所謂的“開門整黨”方式為手段,致使一大批“打、砸、搶”分子混入黨內,一大批黨的“精華”被剔除。但是,這兩次整黨整風,在一定范圍內、一定程度上也有一些積極作用:1957年至1958年整風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宗派主義歪風的漫延,而且在整風過程中,打退了極少數殺氣騰騰的右派分子的進攻,對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是必要的;1969年至1971年整黨,使初期被“踢開”或癱瘓的各級黨組織得到重建或恢復,對當時極端混亂的社會狀況,客觀上起到了一定的穩定作用。

第四階段,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至今。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中國共產黨針對“”后黨內在思想、作風、組織等方面存在的一些嚴重問題,于1983年10月至1987年5月進行了建黨和執政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全黨范圍內的整黨整風。這次整黨以統一思想、整頓作風、加強紀律、純潔組織為基本任務,以發動群眾充分參與但又不搞群眾運動的方式,分期分批展開。經過三年半時間的整頓,全黨在思想、作風、紀律、組織四個方面都取得較大成效,為新時期黨的建設的進一步加強和發展,為黨領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奠定了一個比較好的基礎。但是這次整黨也存在一些不足,如:防止右的方面不力,致使黨內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想在整黨后期泛濫;部分黨組織甚至包括高、中級黨政領導機關沒有全面完成整黨的基本任務,有的甚至走了過場。

二、中國共產黨整黨整風的歷史經驗

回顧歷史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國共產黨的整黨整風既有成功也有失誤,但成功遠遠多于失誤,概括起來,其歷史經驗主要為:

(一)搞好整黨整風必須有正確的政治路線和指導思想作保證。

整黨整風作為中國共產黨解決黨內矛盾、加強自身建設的有效形式,能否取得成功,首先取決于所執行的政治路線是否正確。這是因為,整黨整風是為黨的政治路線服務的,它是直接根據政治路線提出的要求和當時黨的狀況決定的。在正確路線的指引下,整黨整風就能以正確的東西克服錯誤的東西,相反,如果在錯誤路線的指引下,就會以錯誤的東西代替正確的東西。歷史上,中國共產黨進行的整黨整風大致可分為三種情況:一種是黨的政治路線正確,整黨整風收到良好的效果,盡管一度發生偏差,但能很快得到糾正,如;二種是黨的政治路線正確,但沒有很好地堅持,甚至拋開正確的政治路線。在這種情況下,整黨整風就會出現重大偏差或失誤,如1957年至1958年夏進行的整風;三種是當時的政治路線錯了,整黨整風必然出現重大失誤或偏差,如1969年至1971年進行的整黨。可見,正確的政治路線對于保證整黨整風取得成功十分重要。

(二)搞好整黨整風必須堅持黨的絕對領導,既要發揮黨組織的核心作用,又要以民主集中制的原則整頓好各級黨組織,把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作為整黨整風的出發點和歸宿。

發揮黨組織在整黨整風中的核心作用是堅持黨的領導的重要要求。從歷次整黨整風來看,凡是注意發揮黨組織核心作用的,整黨整風就能順利開展,否則就會偏離預期目標,甚至走上邪路。如1983年至1987年整黨,當時中央就明確要求發揮各級黨組織在整黨中的核心作用。歷史證明這種做法是十分正確的。而1947年至1948年整黨中出現的“另組貧雇農團取代黨組織”的做法,造成了一些不應有的危害。而1969年至1971年整黨,“踢開黨委鬧革命”,結果給黨的建設造成了嚴重后果。

以民主集中制的原則整頓好各級黨組織是達到改善黨的領導目的的重要途徑。民主集中制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組織原則,整黨整風必須針對各級黨組織或獨斷專行或軟弱渙散的現象,以民主集中制的原則進行整頓,使各級黨組織的活動既有民主又有集中。這才有利于黨更有效地發揮領導職能,表現出更大的戰斗力、創造力、凝聚力。1951至1954年整黨以此原則對黨組織尤其是基層黨組織進行了整頓,結果健全了黨的各級組織,密切了黨群關系,擴大了黨的社會影響力,為黨領導全國人民進行大規模的社會主義改造和經濟建設作了有力的組織準備。

(三)搞好整黨整風必須充分發動群眾,堅持接受群眾的批評與監督。

整黨整風不能脫離群眾,應時刻注意從人民群眾中吸取力量。實踐證明,“只有充分發動群眾,請群眾來提批評性意見和建設性建議,我們的整黨整風才能找準問題,對癥下藥;只有堅持群眾路線,形成‘內外夾攻’的態勢,整黨整風才易收效”。(注: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下卷),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3年度,第610頁。)力求“穩定”,擔心出亂子,不相信群眾,不敢發動群眾,害怕群眾批評,關起門來進行整黨整風是肯定整不好的。,整黨,1950年整風,1951年至1954年整黨取得的成功都與認真接受群眾的批評監督分不開。

整黨整風要充分發動群眾,接受群眾的批評監督,但并不是說就要以“群眾運動”的方式來推進整黨整風;我們不能把堅持群眾路線與“群眾運動”等同起來,不能把堅持群眾路線進行整黨整風看成是在搞群眾運動。群眾運動是我們黨在戰爭年代創造的貫徹群眾路線的一種特殊方式,曾在執政前和執政初期為黨在非思想教育和制度建設領域起過積極作用,但在和平建設年代,它卻給我們的事業帶來很多的消極作用甚至災難,如象“”那樣人為地破壞安定團結、妨礙人民行使正常的民主權利。正如鄧小平同志所指出的,“歷史經驗證明,用大搞群眾運動的辦法,而不是用透徹說理、從容討論的辦法去解決群眾性的思想教育問題,而不是用扎扎實實,穩步前進的辦法,去解決現行制度的改革和新制度的建立問題,從來都是不成功的。”(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36頁。)

(四)搞好整黨整風必須堅持“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針,以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方式認真開展好思想教育,把統一思想增進團結作為整黨整風的主題。

同志提出“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整風方針,即對以前的錯誤一定要揭發,不講情面,要以科學的態度來分析批判過去的壞東西,以便使后來的工作慎重些,做得好些,但是我們揭發錯誤,批判缺點的目的,好象醫生治病,完全是為了救人,而不是為了把人整死。在“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正確方針指導下,參加的黨員嚴格要求自己,堅持真理,修正錯誤;批評別人從團結的愿望出發,與人為善,擺事實講道理,滿腔熱情地給予幫助,注意分清原則性錯誤和非原則性錯誤,并注意著重分析產生錯誤的根源,吸取教訓,廣泛運用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方式進行思想教育,解決黨內問題。這樣,整風就既弄清了思想,團結了同志,又改進了作風,提高了覺悟,促進了黨的團結統一。歷史證明這是一種極為正確有效的整黨整風方式。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五)搞好整黨整風必須樹立全局觀念,既要搞好整黨整風,又不能影響中心工作及其他業務工作,把兩者相互結合、相互促進作為整黨整風的基本原則。

黨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歷史任務,不同的歷史任務又決定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中心工作。整黨整風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完成黨的歷史任務。因此,整黨整風也必須圍繞黨的歷史任務,與中心工作緊密結合起來,做到兩不誤,兩相促進,這是整黨整風必須把握的一個基本原則。、整黨、1950年整風、1951年至1954年整黨、1983年至1987年整黨大都基本上能緊緊圍繞黨的歷史任務、結合中心工作進行,做到整黨整風與開展當前中心工作兩不誤,兩相促進。如1947年至1949年整黨就是緊緊圍繞奪取解放戰爭勝利的歷史任務而進行,與有機結合,這樣就保證了整黨與相互促進,從而有力地鞏固了后方,支援了前方;1951年至1954年整黨與經濟生產等各項工作緊密結合進行,推動了生產任務的勝利完成。

三、中國共產黨整黨整風的當代啟示

(一)黨要永葆先進性就必須堅持理論創新,緊抓思想建設,重視思想建黨。考察歷史我們不難發現,整黨整風首先是在思想理論建設方面為革命和建設取得勝利奠定基礎的。如果不加強全黨思想教育,徹底清除王明“左”傾機會主義錯誤思想,促成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又一次思想大解放,使全黨思想統一到馬列主義、思想上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就不可能那么快地取得勝利;如果1983年至1987年整黨不徹底清除“”思想遺毒,使全黨思想得到新的解放,真正統一到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正確思想上來,我國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就不能在短時間內取得這么偉大的成就。因此,新形勢下加強黨的思想建設,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使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斷得到創新。也就是說要根據中國的具體國情,與時俱進,用新世紀的偉大旗幟——“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指導,不斷加強黨的思想建設。

(二)黨要永受人民擁護就必須發揚優良傳統,緊抓作風建設,重視作風建黨。歷史昭示我們,什么時候我們把作風建設抓好了,我們的事業就得到人民的擁護和支持,什么時候我們輕視作風建設,黨群關系就會出現裂痕。在執政條件下,我們能否經受長期執政的考驗,重要一點就在于我們能否自始至終地搞好黨的作風建設。加入WTO以后,隨著外國資本的大量涌入,市場經濟的不斷國際化,我們黨的作風建設面臨著比以前更多的新情況,如果這方面稍有松懈,就會留給敵對分子借以挑撥離間、興風作浪的把柄。我們抓作風建設必須與時俱進,注意內容和形式的創新,但根本的一點,就是要做到始終發揚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傳統,時時注意維護黨群關系,修正一切不利于密切黨群關系的錯誤思想和行為,在思想和行動上真正視黨群關系為黨的生命線。

(三)黨要永處執政地位就必須推陳出新,緊抓組織建設,重視組織建黨。首先,為了防止一些投機分子(黨的執政地位具有吸引力)混入黨內,我們一定要貫徹列寧提出的“寧肯少些,但要好些”的黨員質量原則,在組織發展過程中加大考察和培養力度。其次,在黨員發展的程序中,我們要堅持群眾路線,不能搞事實上的秘密發展。因為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甚至可考慮實行黨員發展的公示制、責任追究制。再次,我們要吸取東歐共產黨因失去青年而失去政權的教訓,注意加強黨的助手共青團的培養,將共青團真正建設成為培養合格青年黨員的熔爐。最后,為防止黨員入黨后蛻化變質,我們一定要健全組織生活,加強對黨員的教育管理。

(四)黨要跳出歷史周期率永立不敗之地就必須強化權力監督,緊抓黨內民主建設,重視民主建黨。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1941年至1945年的整黨整風之所以能極大地推進黨的建設,促成黨的團結統一,尤其是能密切黨群關系,端正黨風,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全黨在較濃的黨內民主氣氛中堅持用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方法,人人平等地搞好思想教育。這實質上是一種典型的民主建黨方法,是發揚黨內民主的一個集中體現。新形勢下,發揚黨內民主的核心在于搞好權力監督。監督是民主的基本構成要件,沒有監督,就沒有民主。歷史的教訓警示我們,搞好權力監督對發展黨內民主是第一重要的事情。加入WTO以后,發展黨內民主,搞好權力監督的任務不是減輕了,而是加重了。因此,一要充分發展黨內民主,將它作為發展人民民主的安全通衢。共產黨作為執政黨,是全社會和人民的表率,只有黨內有充分的民主才能帶動和促進整個國家的人民民主政治建設。同志在慶祝黨的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明確指出:“通過發展黨內民主,積極推動人民民主的發展。”黨內民主是國家政治生活的關鍵,以黨內民主來逐步推動人民民主,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一條切實可行、易于見效的途徑;二要努力探索民主的新途徑,使黨內權力的交接沿著一個固定的、有權威的軌道進行。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黨和國家各級領導干部的權力交換模式,是執政的中國共產黨民主建設的一項極重要內容。這點國際共運史上的教訓給我們敲了警鐘,提供了反面的教材;同時,盡管我國的國情決定了中國不可能照搬照套西方的民主制度,但當代西方國家在不斷的自我調節中所形成的一整套權力交接制度和方法,確有值得借鑒的地方;三要增強權利意識,狠抓黨員民主權利的落實。無須諱言,執政以后,我們在一定程度上輕視了黨員權利的落實,而較多地強調黨員義務的履行,實踐證明這是造成黨內民主不足、黨員積極性和創造性難以調動的一個重要原因。“沒有無權利的義務,也沒有無義務的權利”,黨員的權利和義務只有達到平衡的狀態,黨內民主才不是畸形的。我們必須以《中國共產黨章程》第四條規定的黨員八項基本權利為基礎,按照《中國共產黨黨員權利保障條例(試行)》的要求,積極保障并拓寬黨員的權利。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使黨員權利成為調動全體黨員積極性、創造性,有效地制約權力、遏制腐敗行為的發生。

(五)黨要永具強大戰斗力就必須樹立制度權威,緊抓制度建設,重視制度建黨。整黨整風的成功進行及其勝利成果的鞏固需要黨的制度來保證。我們過去發生的各種錯誤,固然與某些領導人的思想、作風有關,但是組織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問題更重要,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不是說個人沒有責任,而是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這種制度問題,關系到黨和國家是否改變顏色,必須引起全黨的高度重視。

首先,必須牢牢樹立制度權威,全體黨員在制度面前平等,不允許任何黨的組織和個人具有超越制度之外的特權。

其次,必須不斷完善黨的各項制度。現在黨內制度訂立了不少,但需要根據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進行系統地“立、改、廢”的工作還很多。我們要突出重點,進行制度創新,真正建立起結構合理、配置科學、程序嚴密、相互制約的權力運行機制和制度,使任何黨內權力都有黨內制度的制約。

第三,必須狠抓制度的貫徹執行。有制度不執行就是一紙空文。因此,必須加強對制度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注意用制度落實制度,對違反制度的行為,必須追究責任。當務之急,就是要把“三個代表”的理念轉變為一種體制、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從制度上解決提高綜合黨力尤其是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的能力的問題。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應當承認,中國共產黨歷次整黨整風中存在過或大或小、或這或那的失誤或偏差,但這些失誤或偏差決不是整黨整風這一有效的黨建模式的必然產物。只要我們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路線,堅持正確的指導思想,堅持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方法,堅持群眾路線,那么我們就完全可以避免偏差和失誤。1983年至1987年整黨已過去15年,15年來我們在黨的建設方面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方針取得了顯著成績。但也應清醒地看到我們黨的建設仍然還存在嚴峻的問題。“有的黨員和領導干部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公開發表反對意見,任意散布不信任情緒,或者被海外反動輿論牽著鼻子跑,傳播政治謠言,當人家的傳話筒;還有的對黨的方針、政策和中央的重大決策采取陽奉陰違的態度”;“有的黨員和干部喜歡按照自己的好惡拉攏一些人、排擠另一些人,搞這樣那樣的危害黨的團結和渙散黨的組織的‘攤攤’‘團團’‘伙伙’”(注::《論黨的建設》,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第338-339頁。);有的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家長制習氣嚴重。這些在思想、組織、作風等方面存在的嚴重問題,都迫切需要我們組織一次新的整黨。而且,加入WTO后,西方的各種“文化鴉片”和“精神垃圾”勢必更多地涌入中國,將大大增加反腐的難度。因此,鄧小平同志曾高瞻遠矚地指示:“在以后一個適當時間,還要進行整風。不搞整風,恐怕解決不了問題。”(注:《鄧小平文選》(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81頁。)

筆者認為,在2005年前進行一次新的整黨不僅成為黨的建設的必需,而且時機也已成熟,那就是1987年下半年至2000年上半年我黨在全國縣(處)以上干部中成功地開展了“三講”教育,現在又在全國農村卓有成效地開展了“三個代表”的學教活動,更重要的是我們已有了新世紀的思想旗幟——“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因此,在2005年以前精心組織一次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加強民主與監督為核心的整黨,是我們在政治上成功應對WTO的頭等大事,也是歷史在2005年前給我們提供的寶貴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