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踐行交流

時間:2022-11-25 10:27:00

導語:科學發展觀踐行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學發展觀踐行交流

科學發展觀,是黨與時俱進的思考: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路線必須繼續堅持,根本著眼點是用新的發展思路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實現又快又好發展;要繼續大力發展經濟,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要體現“四位一體”的思想,還要大力推進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人類的文明發展向縱深推進,然而,我們還得考慮地球的承受力,其中有當代資源環境的平衡問題,更有與后代的“代際平衡”問題,要求我們把資源用得更為合理,把環境保護得更好。

判斷一個政黨是否先進,主要看它是否代表先進生產力發展的要求、代表先進文化前進的方向、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看它是否具有先進的綱領、科學的指導、堅強的領導、嚴密的組織、嚴格的紀律,看它是否有一大批能夠舍己為人、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的黨員。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既由它的性質、綱領和宗旨所決定,又通過各個歷史時期為人民謀利益的實踐活動體現出來。

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5周年暨總結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衡量一個馬克思主義政黨是否先進,要放到具體的歷史的實踐中去考察,歸根到底要看在推動歷史前進中的實際作用。”“黨的先進性是歷史的具體的,既是一以貫之的,又是與時俱進的。這就決定了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是馬克思主義政黨自身建設的根本任務和永恒課題。黨中央提出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的重大戰略思想,就是基于對這個重大課題的深刻認識,也是基于對不斷解決好這個重大課題的戰略思考。”我們進行黨的先進性教育,有許多方面的要求,首要的一條,就是做到總書記在《講話》中提出的“要緊密結合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實踐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

提出科學發展觀表明黨正確認識形勢、站在時代前列

世界政黨興衰的歷史告訴我們,能否適應變化了的形勢,有自己清醒的認識、判斷和理念,有自己應對形勢的戰略、措施和方案,有提高自身素質的著力點、思考和打算,是一個政黨能否保持青春活力的關鍵所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一部觀察分析新形勢、適應新形勢、駕馭新形勢的歷史,就是一部提升自身素質、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歷史。黨要經受形勢發展的考驗,立志永葆青春,首要的就是要對我們所處的形勢和環境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所謂清醒,是對我們事業發展的態勢、趨勢的認識和判斷。它包括對已經“走過來的路”的估計和評價,倘若成績明顯,我們會產生自信心,并進一步總結經驗,有一個理論上的提升。要看到前進中還存在的問題和缺陷,關注遇到的挑戰,由此作為自己思考的聚焦點,提煉成鮮明的理念,來警示我們的干部和黨員,警示更多的人們,而這個“警示”之中有引導、提示和感悟,以此進一步凝聚人心,開拓前進。這個鮮明的理念集中了黨寬闊的眼光和深厚的理論底蘊。

撥亂反正年月,鄧小平同志所倡導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理念,廓清了迷霧,指明了方向,極大地推進了實踐,使我們走出了“”陰影。改革開放全面展開以后,鄧小平同志提出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理念,引導我們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路徑,大力發展現代化經濟。在跨越新世紀的日子里,在改革到了攻堅階段、發展到了關鍵時刻、階層利益呈現多樣化的形勢下,同志提出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引領全國人民邁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更高臺階。

當前,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一些階段性特征。比如,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初步建立,但體制不完善的情況依然存在;經濟增長迅速,但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長方式未根本改變,能源、資源、環境、技術的瓶頸突出,形成繼續前進的壓力;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但農業基礎薄弱狀況沒有根本改變,解決好“三農”問題的任務十分艱巨;科技事業不斷發展,但許多重要領域的核心技術和關鍵產品依然依靠進口,自主創新能力亟待提高;我國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水平,但這個小康還是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小康;區域、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成績顯著,但發展不平衡現象依然存在;對外開放不斷拓展,但國際競爭日益激烈,與一些國家的貿易摩擦增多;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文化建設不斷發展,但還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民主參與、文化消費的需求;我國社會結構和社會組織形式發生深刻變化,社會活力增加、人員流動加大,但人民內部矛盾出現新情況,社會管理難度提高;社會總體安定,但反腐倡廉、打擊敵對勢力的斗爭依然艱巨,等等。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正是同我們黨正確認識和準確把握這些階段性特征聯系在一起。

黨的十六大報告在強調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時提出:“必須以寬闊的眼界觀察世界,正確把握時展的要求,善于進行理論思維和戰略思維,不斷提高科學判斷形勢的能力。”如今,我們貫徹科學發展觀,首先就要正確認識形勢,認識當前的“世情、國情、黨情”,把握動態發展中的階段性特征,將本地區、本部門的發展與國家的發展大局聯系起來,與國際經濟發展的大勢、趨勢聯系起來,形成自己地區或部門的發展思路、規劃和戰略。倘若我們對形勢的認識和把握比較正確,我們的發展思路和方案就有可能比較符合實際,也比較能夠獲得成功,反之,我們就會脫離實際,就有可能在實踐中走歪路、遭挫折。

科學發展觀賦予黨的先進性建設以新內涵

黨的先進性是歷史的具體的。也就是說,黨的先進性與確定和完成黨的各個歷史時期的任務相聯系,當前則與完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大任務聯系在一起。

科學發展觀繼續突出強調了發展這條第一要務。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就注意到人民掌握政權以后的發展課題,他們指出:無產階級在奪取政權以后,要“盡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新時期,鄧小平同志總結了國際社會主義運動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提出了“發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判斷。同志在此基礎上提出“發展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用發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的重要論斷,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觀。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上,我們黨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這是我們黨從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是我們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長期堅持的重要指導思想。可以說,科學發展觀既是對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繼承,凝聚著幾代共產黨人的心血,又反映了當代最新的發展理念,賦予黨的先進性建設以新的時代內涵。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是強調為人民根本利益出發的發展觀,符合歷史唯物主義關于人民是歷史發展的主體、是推動歷史前進的根本力量的基本原理,與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完全一致。

以人為本的重要內涵,就是以最廣大人民為本。以人為本要求我們,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強調以人民為本的整體利益的同時,以人為本還包涵兩方面的含義,一是關注部分的、局部的、階層的、特殊人群的人們的利益,即要協調不同地區、不同部門、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妥善處理好各方面的利益關系;二是關注每一個公民的個體利益。中共中央宣傳部理論局組織編寫的《科學發展觀學習讀本》很好地闡述了以人為本的深刻內涵和新意。在關注公民的個體利益方面,《讀本》指出,“堅持在全國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礎上關心每個人的利益要求,體現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和人文關懷,滿足人們的發展愿望和多樣性的需求,尊重和保障人權,就要關注人的價值、權益和自由,關注人的生活質量、發展潛能和幸福指數,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應該看到,在為人民謀利益的問題上,過去從整體的、長遠的、根本的利益方面,講得多些(這是對的,今后也應繼續這么做),而相比之下,從尊重和保護每一個公民的權益方面,從群眾直接、切身、眼前利益的獲得方面,講得則少了一些。以人為本理念的提出,**04年憲法修正案中增加了“尊重和保護人權”的條款,同志提出“群眾利益無小事”和最近強調的“認真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等,都從履行黨的宗旨的更深層次方面顯示了我們黨對這個問題認識的進步。

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即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城鄉、區域、經濟與社會、人與自然、國內國外的“五個統籌”。這個基本要求體現了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發展觀方面的豐富和提高。

建國以后,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有了很大的發展,但由于在指導思想上偏離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一度出現“短缺經濟”。改革開放的年月,鄧小平同志強調“扭住經濟建設不放”,有力地解決了我國經濟發展的許多關鍵課題,使我們的經濟生活發生巨大的變化。實踐證明,“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是正確的,大力發展經濟是有效的。然而,當經濟有了比較充分的發展以后,新的情況出現了,“成長的煩惱”出現了,非均衡發展以后的不平衡情況出現了,城鄉、地區、人群收入差距擴大了,而且有繼續擴大的趨勢;經濟有長足的發展,但社會事業的滯后,社會問題的凸現,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經濟的大力發展,資源環境的壓力明顯產生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出現不和諧的情況;我國加入WTO組織后,與世界各國的貿易急劇增長,這是我國對外開放的成績,然而,與一些國家的貿易摩擦增多了,等等,都需要我們對自己的發展觀重新審視,重新認識。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是黨與時俱進的思考: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路線必須繼續堅持,根本著眼點是用新的發展思路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實現又快又好發展;要繼續大力發展經濟,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要體現“四位一體”的思想,還要大力推進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人類的文明發展向縱深推進,然而,我們還得考慮地球的承受力,其中有當代資源環境的平衡問題,更有與后代的“代際平衡”問題,要求我們資源用得更為合理,環境保護得更好。

科學發展觀的時代新內涵,體現了共產黨人在馬克思主義發展觀上的一以貫之和與時俱進。

認真實施各項國家戰略是黨的先進性的體現

由科學發展觀統領而制定的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了國家一系列重要戰略,主要包括: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區域發展戰略、深化改革戰略、構建和諧社會戰略、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戰略、走和平發展道路戰略等,還有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和先進性建設戰略。這些戰略,是科學發展觀在發展的方方面面的“轉化”,在規劃方面的“落實”。

比如,社會主義新農村戰略,是我們對城鄉發展總體狀況做出科學判斷的結果。我國經歷過建國以后相當長時期工農產品剪刀差,新時期農耕地轉變為工業用地、開發區用地的農村,農業支持城市、工業的過程,現在,我國到了城市支持農村、工業反哺農業的階段,對農村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非常及時,也深得人心。中共中央、國務院已經作出《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意見》,對這項戰略作了全面的部署。“三農”問題的逐步解決、城鄉“二元結構”的逐步消解,成為我們的努力方向。

又比如,創新型國家的建設,是發展先進生產力的需要。隨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進展,我國的GDP已經達到2.26萬億美元,進入世界四強,進出口貿易達到1.42萬億美元,已是世界第三位。然而,盡管我國的科學技術有相當程度的發展,但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強,尤其是科技的產業化水平不高,研發投入還處于低水平,品牌產品和知識產權在國際競爭中處于弱項,相當多的產業處于生產鏈的低端部分,走不出“打工經濟”狀態。當今時代,國家的核心競爭力越來越表現為對智力資源和智慧成果的培育、配置、調控能力,表現為對知識產權的擁有、運用能力,誰在這方面占優,誰就會在競爭中主動并取得優勢。我們正在實施的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就是為實現現代化、振興中華進行的重要戰略,各行各業應為之作出自己的貢獻。

再比如,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戰略部署,是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現在,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然而,由于增長方式的高消耗、高污染,一些地方以犧牲環境來增加GDP,能源、水、土地、礦產資源不足的矛盾越來越尖銳,是否能持續發展已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問題。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我們要在生產、建設、流通、消費的各個領域和環節,切實保護和合理運用各種資源,保護我們的環境。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堅持保護優先、開發有序,提高環境監管力度,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增強人們的愛護生態的意識。

如此等等,都需要我們認識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性,并認真實施這些戰略。同志指出:“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切實抓好發展這個執政興國第一要務,推動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是我們這一代共產黨人的神圣使命,也是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的重要著力點和衡量標準。”我們應該認真領會同志的這一重要講話,認識到:科學發展觀是貫穿各項國家戰略的主線,這些重大戰略思想是科學發展觀在各個方面、各個領域的展開,掌握了科學發展觀,就掌握了理解和把握這些國家戰略的根本。由此,在實施各項國家戰略、并結合完成本地區本部門本單位工作任務的過程中,每一個共產黨員都應該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為共和國的強大、人民的幸福作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