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創作和諧社會體會
時間:2022-11-25 04:33:00
導語:美術創作和諧社會體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我國的日益強盛,文化事業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繪畫、書法、戲劇、舞蹈、音樂等走進了人們的生活,電影、電視更是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因此文藝創作的隊伍大了,關注藝術品的人多了,城市的街頭被雕塑美化了,各類藝術學習班火熱了,精彩的電視節目把眾多眼球吸引了……文化活動的日益繁榮促進了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整體和諧;文化活動的日益繁榮提高了人們的審美意識也對藝術作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術創作也應該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使命感中與時代合拍。
讓藝術作品流露真情
現實生活是文藝作品取之不盡用之不盡的源泉,只有不斷地貼近社會生活和走進大自然的現實中,才能為藝術作品不斷注入新的生機。真實的生活是最美的,真實的生活是藝術靈感的發源地。藝術來源于生活,是生活加工升華后的結晶,沒有生活就沒有藝術,任何的藝術表現形式中都帶有生活的烙印。
藝術創作不是簡單地貼近生活,模仿生活,被動地抄襲生活。藝術創作源于激情,激情本自信念,但激情和信念又都根于生活。八大山人這位絕世怪才,他的藝術個性來源于那種國破家亡的深悲孤憤的發泄,是生命的呼喊和靈魂的震撼。齊白石以蟲草表達對生活的熱愛,也以和諧寧靜的畫面,反映了一個時代的精神需要。在國外還有梵高,如果他不是那樣地渴望生活,又是那么無情地被生活逼上了絕路,就不會使他的藝術噴射出火焰一般的熱情來。
有專業收藏人士坦言任何一種藝術載體,油畫、版畫、國畫等,只要是藝術家用心去創作出來的作品,作品表達藝術家內心的一種真情流露,都是值得收藏的作品。作為基層文化工作者我們要走進生活,從生活中去尋覓發現自己感動的東西,激發創作的靈感,努力創作出打動觀眾心弦的作品來。要意識到一個畫家如果安于閉門作畫,不深入生活,沒有對生活底蘊的發掘,沒有對藝術真諦的領悟,那就只能在形式花樣上爭奇斗巧。對于觀者而言也只有寄托著美妙情思的作品,才有動人心魄的藝術魅力。
一個優秀的藝術工作者,不管生活是苦是甜,他的思想都應該是超越苦難與甜蜜的。如果沒有思想上的超越,那么他的藝術作品必然單薄、淺陋,缺少真情的。如果缺少了發乎內心的真情或者創作熱情,那么這樣的藝術作品必然缺少生命力。而這真情,也應該是藝術家內心和諧的產物。因為只有內心的平和,才能使藝術作品思想深刻。
美術創作與時代相和諧
那些經典優秀的美術作品,無論是在古代還是近現代,都是與時俱進的。因為一個文化工作者的使命,應該是把握時代脈搏,為時代主題服務。如徐悲鴻的《馬》“一洗萬古凡馬空”,獨有一種精神抖擻、豪氣勃發的意態。作者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愛國熱情。而《愚公移山圖》則以宏大的氣勢、震人心魄的力度表達了一個古老民族的決心與毅力。在反映時代精神上,徐悲鴻以戰士的情懷,用畫作振奮了那個時代。而齊白石的蟲草,也以和諧寧靜的畫面,反映了一個時代的精神需要。
當然現代畫家優秀的作品更多,遠的不說,就拿王西京《遠去的足音》、王有政的《捏扁食》來說,我們就可以從中體味出,他們一個是反映改革的艱辛,一個是反映生活的祥和。作為文化工作者的文化道德和文化職責,應該把文化思想和理論提升到民族和諧和睦的主體上來,通過一幅幅畫面來反映時代變遷中美好的生活場景。
徐悲鴻的作品與那個時代是和諧的,因為他看到了民族的弊病,于是以自己的奔馬,來強調民族精神的重要;齊白石也與那個時代是和諧的,因為舊中國雖然積弊很深,但是人們渴望和諧文明的聲音是無法被淹沒的;而王西京以自己的憂患意識,用歷史題材來強調當代中國的改革之音,應該具有犧牲的精神,這和徐悲鴻的《田橫五百壯士》是多么地相近;王有政的《捏扁食》更是自足自樂的鄉村影像,更是中華民族內心深處所渴望的最溫馨的需要。
無論是徐悲鴻以繪畫來振奮民族的精神,還是齊白石以蟲草來表達對生活的熱愛;無論是王西京以繪畫來反映整個時代改革的艱辛,還是王有政繪畫中呈現的和諧之美,我們都能清晰地看到整個時代的影子。越是盛世,文化越繁榮,思想越活躍。反之亦然。我們看漢唐文化的大氣恢宏,宋明文化的思想繁榮,清朝美術的名家輩出,這無不反映出時代的影像。當代美術創作必須遵循時代的規律,與時俱進,創作出有益于社會和諧的作品,或激勵奮發民眾的激情,或把民眾的心聲通過畫面反映出來。
在美術創作中體現社會責任
作為基層文化工作者我們還要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美術創作應該與當今構建和諧社會的大前提相結合,與時俱進,踏準時代前進的鼓點,領會時代精神的本質,回應時代風云的激蕩,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使藝術作品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和巨大的感召力。
有人認為生活提供創作的只是題材,深入生活,就是去搜集這些東西。其實不然,生活給予藝術家的還有比題材更重要的東西,這就是激情與靈感,風格與個性。在任何時代,藝術家創作的思路都是貼合時代的,他們反映當代的生活,反映民眾的心聲,把人們生存的基本欲望,通過自己的藝術作品反映出來。
文化要開放和交流,藝術家要跳出狹隘,融于自然、融于社會,尋找生活中一切可以發掘的美來啟發靈感,也要尋找突破狹小自我而超越自我的方式。把社會責任與心靈自由和諧地統一起來。創作賦予與時代相貼切的和諧元素,既是傳承中華民族的光榮文化傳統的需要,也是時代的要求、人民的期望和文化人的責任。一個優秀的藝術工作者,只有把社會責任感和心靈自由和諧地統一起來,才能在社會主義審美理想的指引下,深刻地認識生活、發現生活,讓藝術成為時代前進的火炬和號角;才能激發創造的靈感、想象和能力,調動埋在心靈深處的生活感受和情緒記憶,灌注全部的熱情和心血,從而凝聚成作品的藝術感染力,讓觀眾和我們一起沉潛于情感的體驗之中。
讓藝術作品豐富群眾文化生活
藝術作品是文化活動的一部分,藝術作品使文化活動變得豐富多彩。群眾文化生活離不開藝術,藝術不僅給人們帶來了美的享受,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對未來的憧憬與美好向往。藝術不但記錄下特定歷史時期人類社會活動的發展歷史而且還激勵著人們去創造美好的新生活。生活中看似普遍、普通的東西,也正是群眾最為熟悉熱愛的東西。藝術家就是要善于從尋常之物中發現美、提煉美,然后還給群眾,服務群眾。
在今天,美的概念已變得多義、模糊。夸耀為美、包裝為美、鋪張為美、裸露為美、以丑為美、搞笑為美、大把大把地甩錢為美,藝術上無節制的煽情及調侃,只為博得廉價一笑。藝術承擔不了治國重任。但它是思想的翅膀,是社會風尚的晴雨表。藝術作品在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的同時要起到教化的作用,要成為群眾的精神食糧,要使群眾在娛樂的同時陶冶情操。
在美術作品中,很多畫究竟要畫什么、想說什么都不知道。這種畫太多了!畫幾個小孩挺熱鬧,畫一些女子光著腚,就都這么畫。亞明也畫過小孩,幾個小孩過一條小溪,大的牽著小的,壯的背著弱的,團結友愛,互相幫助,一條小溪就這么過去了。想想我們成年人的生活,不也需要相互攙扶嗎?這就是構思,這就是立意和思想。看似簡單,其實深刻,人生的小道理連著大道理,能令你舉一反三,有所聯想。傅抱石畫屈原,憂國憂民,精神恍惚。徐悲鴻畫雄獅、奔馬,對民族崛起表示了強烈的期盼。構思立意就是美術作品的精神,靠的是創作者生活積累,長年養成,由閱歷中產生想象力。
讓藝術作品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是文化工作者的責任,藝術家要走進生活,參悟生活的本義和藝術的真諦,要發揮主觀能動性,要把生活中得來的素材提煉、概括、升華,從而促成藝術作品的升華。為藝術的和諧與社會的和諧統一盡一分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