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態心得
時間:2022-11-29 06:07:00
導語:社會心態心得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準確把握社會心態,進而有效地保護、利用、引導、調節社會心態,鞏固和發展積極、健康、向上的社會心態,對于實現改革、發展、穩定的目標,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社會心態是某一時期社會群體普遍存在的共同心理狀態,通俗地說,就是人心民氣。社會心態又因不同社會群眾所處的地域和社會階層不同產生差異。雖然說,社會心態只是一種初級形態的社會意識,但與其他形態的社會意識一樣,它的產生和變化反映社會存在,并決定于社會存在,同時又反作用于社會現實,對社會進程產生能動作用。
積極的社會心態,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起促進作用;消極的社會心態,則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起著阻礙甚至是破壞作用。與產值、創匯、稅收等相比,社會心態如何,似乎不是什么硬指標,但作為生產力中起決定性因素的人,其心態如何無疑直接影響社會生產力的發揮,直接影響社會的穩定。尤其是在改革進入攻堅階段、發展處在關鍵時期、新舊矛盾交織、利益調整劇烈、社會轉型加快的今天,人心齊才能泰山移,否則,難成大業。因此,準確把握社會心態,聚合人心民氣,營造良好的社會心態,有效地推動改革和發展,就成為擺在各級黨政部門和領導干部面前的一項硬任務。
社會心態有主流,也有支流。抓住了主流,就抓住了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應當說,跨入新世紀新階段,居主導地位的社會心態,無疑是積極的、健康的、向上的,主要表現為人心思進、人心思富、人心思穩。發展得不那么快的地區,步子想邁得大一點,發展得快的地區,步子想邁得更大一些;生活困難的群眾想解決溫飽,衣食無憂的群眾想奔小康,實現了小康的群眾想更富足。穩定更是人們的廣泛共識,沒有穩定的環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經取得的成果也會失掉,早已成為社會心態的主流。因此,一切順民意、得民心的方針、政策、措施、工作都要堅持,而且要不斷地完善、充實、創新、提高,以強化這種社會心態,促進這種社會心態最大限度地轉化成為抓住機遇、戰勝挑戰、加快發展、保持穩定的精神力量。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下真功夫、苦功夫、大功夫,解決改革與發展中的問題,千方百計把經濟搞上去,是營造積極社會心態的最積極的辦法。與之相反的做法,都是對積極社會心態的傷害。
值得提醒各級干部的問題是,把握了求發展、求穩定的主流社會心態,還不能說就是完整、準確地把握了社會心態的全部。在主流之外,現實生活中還存在著種種值得高度重視的其它社會心態,這可以從社會公眾對一些與自身有利害關系的熱點問題的關注上反映出來。比如,工農差別、城鄉差別、地區差別擴大的趨勢尚未扭轉,使一些人產生了焦慮情緒;貧富差距的拉大,使一些人的心理失衡;一些不良社會風氣的蔓延,使一些人有世風日下之感;由于對反腐敗斗爭的長期性、艱巨性認識不夠,一些人對防治消極腐敗現象信心不足;就業與再就業形勢的嚴峻,使一些人對未來生活感到憂慮,等等。這些社會心態,是整個社會心態的組成部分,是客觀存在的,其影響也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切不可充耳不聞,不知痛癢,也不能反感厭恨,怨這些人“覺悟不高”。必須靜下心來,透過這些心態,實事求是地分析我們在政策上、措施上、工作上、作風上等等方面,有沒有導致這些社會心態形成的因素?事實是,哪個地方、哪個階層的人群社會心態不那么積極,往往說明在那個地方、那個階層,我們的正確方針政策不落實,措施不得力,工作不到位,作風不務實。只有從根子上找到原因,解決問題,化解矛盾,才能從整體上理順情緒,平衡心態。當然,政策也好,措施也好,工作也好,不可能讓人人都立即滿意,但是只要我們始終把握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的宗旨,在整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都始終堅持努力使全社會各個階層共享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就能夠把握住調節社會心態的主動權。同時,還要十分注意并善于把正確的理論、方針、政策、措施,轉化為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的自覺的行動。要看到,改革越深化,越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各種利益關系,把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正確地統一和結合起來,把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把他們的積極性引導好、保護好、發揮好。這樣,我們的改革和建設才能始終獲得最廣泛最可靠的群眾基礎和力量源泉,才能在一個積極、健康、向上的社會心態場中順利地推進。還要看到,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是一個前無古人的全新事業,因此,引導全社會轉變觀念,更新思想,調整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的工作,比建一個工廠、蓋一座大樓、搞一個項目等等來說,要難得多,重要得多,作用也大得多。可惜的是,我們的一些干部、一些部門、一些地方,在了解和把握社會心態上不積極,不主動,群眾想什么,全然不知,甚至不會知、不想知、不愿知,久而久之,就會沉淀成隔閡,就會釀成消極的甚至是逆反的社會心態,致使正確的東西也很難迅速貫徹。如果這樣下去,就十分危險。
社會心態是由千千萬萬人的想法匯成的。調節社會心態的工作同樣要由人來做。誰來做?當然是黨員、尤其是黨的各級干部。俗話說,理通就能通天下。我們有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思想,這些都是我們執政黨的通天下之理。但是,人民群眾不光是看你怎么說,更看你怎么做。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執政黨的6600多萬黨員、尤其是數以百萬計的黨的各級干部的行動,直接影響著社會心態。
如果我們的黨員干部,忘記我國的基本國情和我們黨的莊嚴使命;忘記在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征途上所面臨的突出問題和困難;忘記我國是一個有近13億人口的仍處于發展中的大國,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忘記我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與世界先進水平還存在的巨大差距;忘記我們面對的復雜多變的國際局勢,繁重艱巨的國內改革、建設任務,而陶醉于已有的成績,固步自封,止步不前,滿足現狀,不思進取,又怎能讓全社會都清醒地看到激烈的國際競爭給我們帶來的嚴峻挑戰,清醒地看到我們肩負的任務的艱巨性和復雜性,清醒地看到我們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風險,又怎能讓全社會都增強憂患意識,居安思危,為國分憂,為富民強國而同心同德共同奮斗呢?
如果我們的黨員干部忘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心中沒有人民群眾,不同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貪圖享樂,不愿意再做艱苦的工作,對群眾的疾苦漠然置之,對群眾的呼聲不聞不問,又怎能讓人民群眾與我們血肉相連呢?
如果我們的黨員干部忘記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基本經驗,不能把精力集中在搞建設、把心意放在謀發展上,不能用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百折不撓的斗志,堅定不移地在工作中貫徹落實黨的理論、路線和方針政策,不能腳踏實地,埋頭苦干,講實效,辦實事,而是擺花架子、擺官架子,搞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又怎能在全社會形成不畏艱難,奮力拼搏,勇于開拓,善于創新,戰勝困難的氛圍呢?
如果我們的黨員干部忘記黨和人民的重托,不能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能牢固堅持群眾觀點,在思想上作風上脫離群眾,不能樹立正確的權力觀,不能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真正為人民掌好權、用好權,做到夙興夜寐、勤奮工作,而是浮躁浮夸、急功近利,甚至鋪張浪費、以權謀私,又怎能在全社會形成蓬勃朝氣、昂揚向上、艱苦奮斗的正氣呢?
社會心態說到底是個社情民意問題,是人民群眾利益和愿望的問題。人民群眾的愿望、呼聲、意見、情緒、疾苦,就是人民群眾的社會心態。同志在西柏坡學習考察時講的一段話非常重要:“不論我們黨取得什么樣的成就,都必須長期艱苦奮斗,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本色和宗旨,不斷維護和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樣我們黨才能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始終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始終立于不敗之地。”他還告誡全黨:“各級領導干部要堅持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傾聽群眾呼聲,關心群眾疾苦,時刻把人民群眾的安危冷暖掛在心上,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尤其要關心那些生產和生活遇到困難的群眾,深入到貧困地區、困難企業中去,深入到下崗職工、農村貧困人口、城市貧困居民等困難群眾中去,千方百計地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要通過扎實有效的工作,實實在在地為群眾謀利益,帶領群眾創造自己的幸福生活。”這段話樸實無華,真真切切,頗富現實性。對此,全黨同志都要深刻理解,牢記在心,身體力行。
實踐表明,新時期人民內部矛盾大量表現為人民的思想認識、心態情緒問題。要理順群眾心態情緒,就要準確把握社會心態;要準確把握社會心態,就要全面了解社會心態;要全面了解社會心態,就要建立渠道暢通、反應靈敏的制度,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更要各級領導干部切實轉變思想作風和工作作風,眼睛向下,深入群眾、深入實際,為人民群眾辦實事、辦好事。如果對社會心態了如指掌,我們做決策時才能胸有成竹,做出的決策才能更順民心、得民意。也只有如此,人民群眾的社會心態才能被引導到實現十六大確定的奮斗目標上來,我們才能獲得更加安定團結的發展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