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民富優先是實現科學發展之路的目標

時間:2022-04-01 03:00:00

導語:解讀民富優先是實現科學發展之路的目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解讀民富優先是實現科學發展之路的目標

我們要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快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不難看出,我國經濟發展正由“國富”為先向“民富”為先邁進。

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實質,是實現發展導向由經濟總量向國民收入的歷史性轉變,走公平與可持續的科學發展之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在于確立并實施民富優先的改革導向。

一、“十二五”的轉型與改革直面“中等收入陷阱”

所謂“中等收入陷阱”,是指新興市場國家經過快速發展、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左右,快速發展中積累的矛盾集中爆發,而又未能適時擺脫以往發展模式的局限,選擇新的發展方式從而跌入經濟增長的長期低速、甚至是停滯。今年,我國人均gdp將超過4000美元,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中等收入陷阱”的風險應當引起高度關注。

我國“中等收入陷阱”的風險有所增加。根據我院2010年改革問卷調查,有61.51%的專家認為,我國存在著“中等收入陷阱”的風險。我的看法是,不僅存在著某些風險,而且這幾年風險的因素有所增加。第一,收入分配差距、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第二,公共產品短缺、公共服務不到位的矛盾仍然突出;第三,居民消費率持續走低;第四,國民收入分配失衡;第五,社會矛盾和社會風險因素不斷增加。這些問題解決不好,都有可能成為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誘因。

“中等收入陷阱”風險的遠慮大于近憂。由于多種因素,近兩、三年我國仍有可能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并且,由于我國正處在經濟社會轉型的重要階段,有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諸多條件。問題在于,風險因素也有增加的趨勢。在這個背景下,經濟增長陷入低迷、停滯的可能性并不能排除。“十二五”的轉型與改革應當高度警惕“中等收入陷阱”。

二、民富優先的改革導向是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戰略選擇

民富優先的改革是釋放社會總需求的重大選擇。國富、民富都十分重要。問題在于長期實行國富優先的增長會使國家生產力優先并快于民眾消費能力增長,中低收入群體消費能力的提高緩慢、消費傾向偏低,導致社會總需求不足。在這種情況下,經濟發展缺乏內生動力,收入差距不斷擴大。堅持民富優先的發展,能帶來老百姓收入水平的提高,帶來社會消費率的提高。民富優先,意味著促進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將成為一個重要的政策目標;意味著更多的社會產品應當分配給居民;意味著政府更多的財政支出用于社會福利建設。由此使社會財富更多地為居民所有,居民的消費傾向和消費能力都得到極大地改善,進而真正釋放和擴大社會總需求,扭轉消費率下降的基本趨勢。如果未來5~10年,居民消費率從當前的35.6%提高到50%以上,年均提高2~3個百分點,意味著每年將有5萬億左右的商品由現在用于投資和出口轉變為讓社會消費。這樣,社會總需求、尤其是消費需求就將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民富優先的改革是扭轉收入分配差距的重大選擇。民富優先導向改革的實質是建立“藏富于民”的制度基礎;其基本標志是居民收入增長略快于經濟增長速度,中、低收入者收入增長略快于高收入者收入增長速度。這些年,我國在經濟總量快速擴張的同時,消費率持續走低,主要原因在于城鄉差距、地區差距、貧富差距的不斷拉大,嚴重制約了中低收入者消費能力和消費水平的提高。適應城鄉居民消費需求和消費結構提升的趨勢,關鍵在于形成公平合理的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為此,民富優先改革的首要任務是盡快提高城鄉居民的實際收入水平,將城鄉居民收入和勞動者報酬增長作為兩大約束性指標,以扭轉不斷擴大的收入分配差距,防止“中等收入陷阱”的風險。

民富優先的改革是實現公平發展的重大選擇。民富優先的改革,基本出發點是公平發展;基本途徑是在更加充分利用市場機制的基礎上提高社會公平程度,構建和諧社會。由此,民富優先的改革,就是要打破城鄉二元結構,促進城鄉公平、協調發展;就是要打破勞動力市場“同工不同酬”的體制安排,促進勞動力公平發展。

三、“十二五”民富優先的改革需要有重大突破

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今年要重點采取三方面措施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系:一是著力提高城鄉低收入群眾的基本收入;二是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三是大力整頓和規范收入分配秩序。這是民富優先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出直接的迫切要求,是提高中低收入群體的具體體現,是把“兩個同步”的具體化。此外,在體制方面,應該從以下方面入手。

加快推進財稅體制改革。從民富優先的改革導向看,當前以經濟總量為導向的財稅體制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要制度障礙。推進財稅體制改革,要同時調整財政收入結構和財政支出結構。在財政收入結構中,盡快將國有資產租金和利潤、土地出讓金等預算外收入和非預算收入納入財政預算,形成規范的全口徑財政預算體制;同時實施結構性減稅政策,降低企業承擔的生產稅比重,改變個人所得稅以工薪階層承擔為主的局面。在財政支出結構中,大幅度降低經濟建設支出和行政管理費用的占比,為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奠定重要的財政基礎。

政府轉型應取得實質性突破。政府做大gdp總量有很多經驗,但推進發展導向從經濟總量向國民收入的轉變,從投資出口主導向消費主導轉變,涉及發展理念、政府定位和政府職能的重大調整。政府真正成為公共服務型政府,需要討論三個重要問題:第一,是以經濟增長為中心,還是以公共服務為中心。第二,國有資本的配置是以公益性為導向、以改善民生為目標,還是繼續以做大經濟總量為目標,繼續強化在競爭性部門的投資。第三,是繼續支持國有資本壟斷營利性強的部門,還是打破壟斷,引入競爭,使民營經濟成為經濟持續穩定較快增長的主導力量。這是政府轉型最具實質性和挑戰性的重大課題,也是決定改革成敗的關鍵所在。

1990年12月,鄧小平指出,“共同致富,我們從改革一開始就講,將來總有一天要成為中心課題”。1993年9月,他又指出,“怎樣實現富裕,富裕起來以后財富怎樣分配,這都是大問題。題目已經出來了,解決這個問題比解決發展起來的問題還困難。分配的問題大得很”。現在看來,以民富優先為目標、以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主線的第二次轉型與改革,已成為當下我國的中心課題,這從政府工作報告中已經有所體現,無法回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