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式管理掌控稅收主動權

時間:2022-09-28 04:18:00

導語:分類式管理掌控稅收主動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分類式管理掌控稅收主動權

稅收工作永恒的主題之一,就是稅源管理。稅源管理的重要性就在于它是稅收管理的基礎,是依法治稅、依法征管的基礎,可以說,離開了稅源管理,稅務部門就會喪失稅收征管的主動權,更無從談起稅收征管的質量與效率。

作為基層國稅部門如何才能做好稅源管理,牢牢掌握稅收征管的主動權,提高稅收征管質量呢?

近年來,陽新縣國稅局富池分局立足基層“地廣、戶多、人少、區內經濟發展差異大”身身實際,即:分局地處鄂東南,長江中游南岸,現有干部職工43人,征管轄區面積400多平方公里,肩負該縣“兩鄉鎮、一農場”697戶納稅人(其中一般納稅人38戶,小規模納稅人659戶)的征管工作。為在這一形勢下,切實掌握征管工作的主動權,自2005年稅收管理員制度實施以來,他們按照稅收管理專業化、科學化、精細化管理的要求,在嚴格落實好稅收管理員制度,做好源管理的各項基礎工作的前提下,因地制宜,著眼放展,為強化稅源管理,不斷地進行了有益的探索與創新,并在總結成功的實踐經驗基礎上形成了“大戶管精、中戶管好、小戶管住”的“分類式”管理目標辦法,并卓顯成效:2005---2008年,該分局分別實現組織收入4580萬、5660萬、6859萬、8330萬,呈現跨越式增長;同時征管質量年度考核分別以94.8、95.6、96.8、97.5分的高分,連續四年度居全縣國稅基層分局榜首。

事實證明,他們“大戶管精、中戶管好、小戶管住”的“分類式”目標稅源管理辦法是有效的。探究個中的作法,必將能給我們進一步強化稅源管理、掌握征管主動權,提高征管質量帶來更多的啟示。

一、分類的標準及管理目標

任何事物總是處于動態變化中的,稅源尤其如此。富池分局為管好轄區稅源,并對稅源實施科學分類、確定管理目標,每年年初第一項工作就是模清稅源家底,對轄區稅源進行全面分析調查,即作好年度稅源普查,據此按納稅規模實施合理分類,并相應定下具體的管理目標。

按納稅規模大小“排隊”。根據分局所轄區域稅源實際,結合省、市、縣局監控的重點納稅人要求,他們按照稅源大小和集中程度的不同,如2009年,將轄區內的重點監控戶(36戶)定為大戶、一般監控戶(56戶)定為中戶、雙定戶(572戶)定為小戶等三類進行監控管理。

按各自監控重點“定標”。根據稅收科學化與精細化管理的要求,結合他們實踐經驗,確定“大戶管精”標準就是要做到“五清六達”?!拔迩濉奔粗笇σ话慵{稅人的基本信息、物流信息、資金流信息、關聯交易信息、財務處理及優惠政策清楚,“六達”就是指要求對一般納稅人的申報率、入庫率、滯納金加收率、欠稅增減率、稅收管理員工作任務完成率、稅收管理員提示事項啟動率達到規定的指標;“中戶管好”目標就是要做到“三清四核”。具體來說“三清”就是對小規模企業基本信息、財務處理、優惠政策清楚,“四核”就是及時核查小規模企業的稅務登記內容、發p使用情況、核定應納稅額、定期戶籍巡查;“小戶管住”就是要做到“三清四無”。具體來說“三清”就是對雙定戶的經營情況清楚、戶數清楚、納稅情況清楚,“四無”就是轄區內無漏征漏管戶、無假停業戶、無假非正常戶、無假注銷戶。

二、以針對性監管,實現管理目標

二、探索行業管理實現“大戶管精”

一、監控大戶,加強稅源重點管理

1、調查核實登記信息。重點了解一般納稅人的組織機構形式,包括:經營方式、運行機制、行業類型、核算方式等內容。采集關聯企業信息,掌握關聯企業的名稱、生產經營地址、管理控制關系、享受優惠政策情況,綜合分析企業的組織關系、關聯關系、投資比例,形成企業的組織結構示意圖。

2、掌握生產經營流程信息。主要包括生產裝置、設計生產能力、生產工藝、主要原料、主要產品、生產經營控制等。分析企業的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年生產能力、生產工藝等特點,全面掌握企業的生產經營流程狀況和進銷渠道,形成完善的生產工藝流程圖和進銷結構圖。

3、核實企業報送、備案的財務會計制度、財務會計處理辦法、會計核算軟件及使用說明、銀行賬戶、財務信息傳遞形式等信息。熟練掌握企業會計核算軟件,及時采集企業財務信息。根據企業財務信息傳遞形式,結合企業的生產工藝流程和內部生產經營控制方式,掌握企業財務會計核算憑證、資料的傳遞、匯總方法。

4、通過對存貨、待處理財產損失、固定資產及在建工程、折舊提取等物流信息的定期采集,及時、準確地掌握一般納稅人物流信息,從而對其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等計稅依據進行全面分析,及時發現問題。

5、按月統計企業的存貨(庫存商品)、產成品、半成品的增減變化,全面掌握當月原材料、輔助材料、燃料動力的耗用情況,分析投入產出是否正常。

6、按月對一般納稅人企業資金運動情況進行監控,重點加強對一般納稅人企業資金來源、資金使用、資金歸還等信息的采集,防止出現資金帳外循環、帳外經營,綜合評價企業稅款繳納能力的。對內部設有結算中心或內部銀行的重點稅源企業,應全面掌握其資金調度及流向。

7、按月或季對一般納稅人企業報送的《現金流量表》、《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及《利潤分配表》中的相關欄目與企業賬簿進行核對,確保數據的真實性。

8、強化資金來源監控。以企業近三年資產負債表、利潤分配表為基礎,充分考慮銷售額增長與資產增長和權益增長的關系,進而確認企業融資因素。重點采集資金來源渠道信息和來源方式,及時掌握企業在融資過程中的擔保、抵押、拆借等情況。

9、強化資金用途監控。從分析企業固定資產的投資規模、項目招標、工程進度及預決算情況入手,對照其資金撥付和折舊提取記錄,核實其是否有真實的資金應用、資金應用是否匹配、固定資產價值是否正確核算以及折舊是否正確計提。對流動資金,分析企業資產負債表,看其各項流動資產占用資金及結構是否合理;從較大金額業務入手,根據其銀行對賬單和銀行余額調節表,對應分析其銀行存款日記賬和現金日記賬,看其資金流動記錄是否吻合、是否隱瞞開戶銀行賬戶以及是否存在帳外核算情況;根據其取得的增值稅專用發p情況,采用抽查法,對應核實其銀行付款記錄和材料入庫記錄,分析其材料購進和應付賬款是否屬實。

10、強化資金歸還監控。根據企業融資合同或協議,監控其資金是否按期歸還以及逾期歸還原因。根據企業現金流量表中現金凈流入量和生產銷售規模、利潤率及計付股息、利息、占用費等情況,分析其歸還資金的能力和籌措資金的合理性,并進一步監控其籌措資金是否納入正常核算。

11、根據一般納稅人企業的組織管理、投融資結構、生產經營特點等企業基本信息,核實確認企業關聯關系,按期采集企業與其關聯企業間在購銷業務、融通資金、提供勞務、轉讓財產、提供財產使用權等關聯交易信息,通過科學的方式方法,分析企業間關聯交易定價的合理性及對稅收收入的影響,為收入預測和跟蹤管理提供依據。

12、要求一般納稅人企業按月向分局報送《企業與其關聯企業業務往來情況申報表》,分戶申報企業與其關聯企業交易的交易類型、交易內容、交易日期、交易數量、產品規格、定價標準、定價原則等。

13、按月對一般納稅人稅源企業的財務核算情況進行監控,監督企業是否按照報備的財務會計制度、財務會計處理辦法、會計核算軟件進行會計處理。

14、按月核實一般納稅人企業在享受稅收優惠期間的生產經營及財務核算,監督企業是否達到應享受稅收優惠政策的標準,并對享受稅收優惠的額度進行統計、分析。

15、定期將一般納稅人企業實現的主要稅收指標分別與上年同期、同行業宏觀稅負進行比較。重點監控一般納稅人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總額、實現稅收、入庫稅收的增減速度及其變化因素分析。

五年來我們本著既便于征收開票,又便于進行稅收統計和稅收分析的原則,對所轄區域的大戶重點稅源按行業進行了科學分類,按照國家稅務總局規定的統計口徑確定了有色金屬采選、有色金屬冶煉、化工、紡織、水泥等五大行業,在06年我們選擇了有色金屬采選業作為分類管理試點,受到了市局張巧新局長的高度贊揚并作為全市國稅系統稅源管理先進典型作為經驗交流,2007年11月8日《中國稅務報》將我分局的一篇有色金屬采選業的納稅評估案例予以刊登學習,試點成功的經驗證明:分類管理必須對每個行業納稅人的生產經營規模、工藝流程、投入產出比例、能源耗用、行業標準等經營信息進行全面調查,從而總結和分析出每個行業的稅收規律,以增強分行業管理的指導性和實效性,提高分行業管理水平。而今,我們以點帶面,循序漸進,有針對性的選擇化工和采石行業進行分類管理,適時制定了《化工行業稅源分類管理辦法》和《采石行業稅源分類管理辦法》,與此同時,就這兩大行業我們還建立了包括投入產出比、產品能耗比、行業平均利潤率及平均稅負率等納稅評估模型。根據行業納稅評估模型,對兩大行業的重點稅源戶和連續3個月零、負申報和低稅負申報的納稅人納入重點納稅評估對象,有重點的進行了納稅評估,達到了提高行業稅收監控管理的質量和效益。

三、實施綜合管理實現中戶管好

16、定期向申請辦理稅務登記的小規模企業以及在外地設立的分支機構和從事生產、經營的場所,從事生產、經營的事業單位到其生產、經營場所所在地核實稅務登記事項的真實性。

17、掌握小規模企業合并、分立、破產等信息;了解小規模企業外出經營、注銷、停業等情況;及時掌握納稅人戶籍變化的其他情況,督促小規模企業按規定辦理相關稅務事宜。

18、加強小規模企業的戶籍管理,加強與同級工商行政管理、質量技術監督、地稅等部門戶籍信息交換。

19、按月將小規模企業申報表與當月開具普通發p銷售額、代開增值稅專用發p銷售額進行比對。申報表中的銷售額應等于或大于當月開具普通發p、代開增值稅專用發p銷售額合計數,否則按異常申報處理。

20、對小規模企業應采取查帳征收方式征收增值稅。對未設置賬簿的、擅自銷毀賬簿或者拒不提供納稅資料的、雖設置賬簿,但賬目混亂或者成本資料、收入憑證、費用憑證殘缺不全,難以查賬的、發生納稅義務,未按照規定的期限辦理納稅申報,經主管國稅機關責令限期申報,逾期仍不申報的、計稅依據明顯偏低且無正當理由等情形之一的,應核定其應納稅額。

21、小規模企業領購增值稅普通發p實行限量限額、驗舊購新。新辦小規模企業首次領購發p數量不得超過25份。

22、發p發售崗若發現企業未按規定使用發p,應及時移交稅收管理員進一步調查核實。稅收管理員調查核實后按規定進行處理,并將結果反饋給發p管理崗。

23、對認定為非正常戶、失蹤戶的小規模企業,應及時取消票種鑒定、停售發p,并追繳尚未使用的發p。

24、不定期進行戶籍巡查,并在稅收管理員工作手冊、工作平臺中記錄巡查情況。

25、對列入重點監控名單的小規模企業、銷售收入和稅收負擔率較上年同期明顯下降、有關聯行為的小規模企業、銷售產品不開具發p的企業、進行了納稅申報,但其申報的計稅依據,包括收入數額、收入構成明顯偏低的、生產經營規模與納稅申報不相匹配的列入納稅評估對象。

26、已開業的小規模企業年應稅銷售額超過小規模小規模納稅人標準而不申請辦理一般納稅人認定手續的,強制認定為一般納稅人,按銷售額依照增值稅稅率計算應納稅額,不得抵扣進項稅額,也不得使用增值稅專用發p。

27、加強小規模企業增值稅優惠政策管理。對未按規定報主管國稅機關審批或備案以及未單獨核算免稅、減稅項目銷售額的小規模企業,不得享受稅收優惠。

四、深化動態監控實現小戶管住

28、注重源頭控管。及時對地稅、工商的交換信息進行比對,掌握業戶開業、變更、注銷登記及停(復)業等情況;建立戶籍管理臺帳,詳細登記納稅人經營注冊地址、核定定額等信息。

29、強化巡查監管。重點監控臨界點戶的生產經營變化情況,對因經營情況改變而達到增值稅起征點的納稅人,及時按規定程序重新核定定額。

30、實行分類管理。以經營規模為分類標準,對達到建賬標準的個體經營大戶,依照相關法律法規,引導、督促其如實建賬,準確進行核算,實行查賬與定額相結合的征收方式。

31、加強發p管理。對個體納稅戶發p使用、核定定額情況和申報銷售額進行調查比對,對超定額戶,及時予以定額調整。

32、嚴格稅額核定。認真落實增值稅征收率下調政策,對農村個體經營大戶及鎮區雙定戶、臨界點戶全面實地核查,將核查結果與個體電腦定稅數據相結合,準確核定定額并及時公布,接受納稅人監督。

三、以完善的考核機制總控管理目標關

五年來,我們圍繞一條主線——V2.0運行,借助一個平臺——稅收監控、稅收分析、納稅評估、稅務稽查良性互動,用好一個資源——發p管理信息,推行一套辦法——《個體工商戶稅收定期定額征收管理辦法》、《湖北省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管理辦法》等一系列辦法、制度,把握一個起征點——抓好雙定戶稅負評定,實現一個目標——提高稅收征管質量和效率,將“六個一”貫穿于稅源管理的全過程,不斷健全權責體系,提高稅源管理的“三化”管理水平。

一、以效能為標準,全面實施稅收管理員制度。為強化稅源管理,必須使從事稅源管理人員真正成為信息采集員、納稅輔導員、稅收宣傳員、納稅評估員和稅收監督員,為此必須全面實施稅務管理員制度。首先劃片分區“分戶到人”,將業務水平高、責任感強、職業道德好的干部分別充實到大戶、中戶、小戶的稅收管理員工作崗位,使稅收管理員與納稅人建立對應關系,從而促使稅務管理員對稅源情況進行全面而綜合的分析和掌握。其次是責任明確“管事到位”,作為稅務管理員必須全面掌握納稅人各種涉稅動態信息,加強對轄區內納稅人的日常管理,負責所管納稅人的信息采集、資料收集,整理、立卷等工作,從而及時了解管區內稅源變化情況,將稅源管理責任制落到實處。最后是確保將所有納稅對象納入信息系統的監控范圍,與工商部門保持定期的聯系,使稅務與工商部門的信息交換制度真正落到實處。著力解決稅收管理員“管什么、怎么管和有沒有管理好”的問題。建立了職能清楚、責任明確、監督有力、流程清晰的工作機制,細化工作指標,強化監督考核,通過稅收管理員工作手冊、工作平臺等載體以確保稅收管理員制度落實到位。

二、嚴格績效考核,不斷提高稅收管理人員的隊伍素質建設。開展績效考核是促進加強管理、明確責任、提高質效、促進落實的重要舉措,自07年開始我們改變原有的目標責任制考核制度,強化對征管工作質量的考核。一是將征管工作進行分解考核。如:管戶、申報質量、納稅評估、特定行業、征管資料等進行專門的檢查。二是實行巡查制度,分局成立專門的巡查工作小組,對征管工作質量不停地抽查;同時輔之以互查。三是實行考核結果公開制度,以季度為時間單位不斷將考核結果公開。四是實行領導負責制度,將稅源管理質量與分管領導的獎罰相掛鉤。所有這些措施有力的延伸和拓展了“大戶管精、中戶管好、小戶管住”的管理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