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委救災捐贈工作體會
時間:2022-08-13 10:16:45
導語:民委救災捐贈工作體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開展社會救災捐贈活動,是促進公益事業發展、維護改革穩定發展大局的重要途徑,也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在全社會有效地開展救災捐贈活動,有利于幫助受災群眾恢復生產、重建家園;有利于弘揚中華民族“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和“扶貧濟困、互幫互助”的傳統美德;有利于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增強全社會責任意識、大局意識,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
通過多年來開展救災捐贈活動,我們歸納總結了以下幾點體會,拿出來與大家交流,研討。
一、救災捐贈概述
救災捐贈工作在我國有著古老的淵源,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以后,隨著社會的加速發展和進步,以及救災工作適應新形勢的需要,救災捐贈得到蓬勃發展,成為救災工作社會化的一塊前沿陣地,在國內乃至國際社會吸引了眾多人士參與,產生了巨大的效益和影響。
救災捐贈,就其現代的意義而言,是指有組織、有管理、有發動的以救災為目的,而開展的社會公益和慈善活動。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著扶危濟困,互幫互助的傳統美德。每當發生天災人禍,鄰里、鄉親、親友之間會互相接濟,攜手度過難關,體現出感人至深的人間真情。一些宗教寺廟、大戶和官宦人家也懷著行善積德、善有善報的心理,開倉放糧賑濟災民。但這些民間的互助互濟行為多是自發的、零散的、局部和偶然的,難以成為大的凝聚力的群體。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為了適應改革開放新形勢下救災工作的新需要,救災捐贈工作向著社會化和規范化邁進。在這個時期,救災捐贈不斷開拓領域,擴大影響,并在組織、發動、管理、宣傳等方面得到加強,成為救災工作的重要內容和途徑。同時加強了對救災捐贈政策、管理和組織發動的領導,形成救災捐贈立體化的新格局。
二、救災捐贈特點
救災捐贈既是社會救助事業的一部分,又是一項社會公益事業,它具有實務性和操作性。在救災捐贈中,救災是目的,捐贈是手段,前者決定了救災捐贈的動機、時效、計劃、目標,并使之區別于一般社會捐贈等社會公益事業,后者則決定了它的行動范圍和方式。
救災捐贈工作具有以下兩個顯著特點:
第一,捐贈一般沒有長期具體的計劃,而是受著突發事件的制約,其結果也難以預測。救災捐贈的直接目的是為了對每次受災的重災民進行有效的救濟,其服務對象往往是特定范圍內的某些災民群體,而在救災捐贈中受到救濟的災民也是一次性的,具有救急的特點。第二,捐贈的發動對象是整個社會,故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是潛在的捐贈者。捐贈行為完全是出于捐贈單位或個人的自愿,且是無償的支付,它只產生社會效益,無論是捐贈者還是管理者都不在其中追求任何直接的經濟效益。
三、救災捐贈作用
救災捐贈工作對災區和救災工作的作用,已隨著救災捐贈規模的擴大而變得舉足輕重,對社會的影響也日益廣泛和深入。通過多年開展救災捐贈活動,我們認識到它能起到的五大基本作用。
第一,通過捐贈募集的大量資金和物資,有力的支援了災區人民抗災救災、重建家園,同時也大大彌補了單靠國家財政撥款救濟災民,救災經費嚴重不足的缺陷,體現了現代“立體救災”觀念的實踐。
以2008年“5.12”汶川8.0級大地震為例,僅通過開展社會各界救災捐贈募集到的救災資金就達550多億元,這筆數額巨大的資金,對救濟震區災民和災后重建等各項救災工作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第二,救災款物使災區的恢復時間大大縮短,增強了災區人民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對于穩定災區的政治和經濟秩序以及災區的人心作用很大。災區人民能夠迅速擺脫災害的影響,重建家園,發展經濟,有利于保證全社會的穩定、和諧發展,縮小貧富差距、發達地區與貧困地區的差距,適應全社會共同富裕的總體目標。
第三,救災捐贈能體現全社會對災區的關心,在精神上極大的鼓舞了災區人民,使他們從極端的困境中崛起,以滿腔的熱情和必勝的信心投入到抗災自救的斗爭中去。同時,通過捐贈活動還能密切城鄉關系、干群關系,體現黨和政府對人民群眾的關懷,弘揚中華民族扶危濟困的優良傳統。
第四,通過開展救災捐贈活動,使全民共同參與救災工作,投身社會公益事業,使全社會的防災抗災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大大增強。自1998年以來,特別是2003年、2007年淮河流域百年不遇的洪澇災,2008年年初的南方冰凍災害和“5.12”汶川大地震,社會各界通過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對災害的發生與危害、災民的困難情況,都更加了解和關心,并積極行動起來,主動向災區人民捐款已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為。
第五,救災捐贈有利于增強全社會、全民族的凝聚力,促進社會文明的發展。通過捐贈,海外華人華僑、港澳臺同胞的愛國主義熱情得到充分的體現,愛國熱情和民族紐帶得到增強。救災捐贈還促進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提高全民族的文明水平和精神素質。一方面,社會文明發展到一定高度,救災捐贈才有了社會基礎,因此,救災捐贈等社會公益事業的發展規模和水平往往是一個社會文明標尺;另一方面,興旺發達的救災捐贈事業又能反過來促進全民精神文化的發展和道德水準的提高。
四、捐贈活動開展
(一)加強領導是做好救災捐贈工作的前提.
開展救災捐贈活動,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是幫助受災群眾恢復生產、重建家園的重要途徑。救災工作是一項長期系統的民生工程,同時又承擔著抗災救災綜合協調職能,而開展捐贈活動又是這項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民政部門要提高認識,積極協調,精心組織、周密安排,抽調專門力量,全力以赴開展捐贈活動。
2007年汛期期間,淮河流域水位全線上漲,我縣境內也連續遭受大暴雨襲擊,致使境內的北淝河、渦河、南芡河三條主要河流水位上漲,田間積水得不到有效排除,全縣農作物大面積出現內澇,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面對這次百年不遇的洪澇災,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成立了由縣長任組長,各位副縣長任副組長,有關單位負責人為成員的抗洪救災領導小組,在做好救災各項工作的同時,在全縣干部群眾中掀起開展“支援災區,奉獻愛心”的捐款捐物活動高潮。在開展社會捐助活動期間,縣政府主要領導高度重視,提出明確要求:各級黨政主要領導同志要高度重視,把這項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各有關部門和單位要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大力支支持和配合民政部門做好捐贈工作。要依靠工、青、婦等群眾團體,在機關、企事業單位、軍隊、街道廣泛動員,發動和組織群眾積極參與捐助活動。各新聞媒體要主動做好宣傳報道工作,樹立典型,加強引導,使踴躍參加社會捐助活動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廣大干部群眾踴躍捐款捐物。我們累計接收社會捐款41.97萬元。其中,縣直單位捐款33.247萬元,鄉鎮捐款8.723萬元。在接收本級捐款的同時,積極向上級部門匯報災情,得到上級各有關單位的支持,接收省紀委等八家省直單位的對口幫扶的捐贈現金74.3萬元(其中60萬元用于莊周辦事處、楚村鎮敬老院建設),物資折款7.2萬元;接收市直對口幫扶單位捐贈現金3.306萬元,棉被112床,棉衣210件;省三體醫藥保健品公司也伸出愛心之手,捐贈面粉5萬斤,折合人民幣5.4萬元。這些愛心捐款(物),有力的支援了全縣的抗洪救災工作,為保障災民基本生活,幫助災民早日恢復生產提供了大的幫助。
(二)廣泛宣傳、全民發動是擴大救災捐贈影響的途徑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省汶川縣發生8.0級特大地震,災難突降,舉國關注,舉世震驚。我縣人民在熱切關注震區一線的最新進展的同時,積極響應國家、省、市號召,迅速召開會議,安排部署抗震救災捐贈工作,號召全縣人民發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傳統美德,積極奉獻愛心,踴躍捐獻,支援災區。
面對四川地震災區的嚴重災情,我縣于5月14日由縣文明委牽頭,首先組織第一人民醫院、國稅局等八家全省文明單位,在圣人殿廣場進行抗震救災現場捐贈儀式。捐贈現場,縣幾套班子領導率先垂范,給全縣人民抗震救災捐贈活動帶了一個好頭。在短短的一個多小時的時間里,現場接收捐款34.7萬多元,從而拉開了全縣社會各界和廣大人民群眾抗震救災捐贈活動的高潮。我縣廣電局和教育電視臺把抗震救災和救災捐贈作為每天日常播報的重要內容,在第一時間和黃金時段不間斷滾動向全社會公布最新的捐贈款接受情況和款物使用情況,接受社會監督。為方便廣大群眾捐款,民政局除在本單位設立捐贈點外,特在人流量最多的圣人殿廣場設立第二個捐贈點,其中民政局捐贈點實行24小時值班制度,全天候接收社會各界的捐贈。
在整個抗震救災捐贈活動期間,涌現出很多感人的場面。前來獻愛心的有工人、農民、干部、老師、學生、有退休多年的老人,蹣跚學步的孩子,更難得的是還有城市低保戶在基本生活都很難保障的情況下紛紛解囊,進行捐款,奉獻自己的一片愛心,表達對災區人民的祝福。據統計,我們共計接收社會各界捐款515.2萬元,棉被172床,棉衣585件、毛衣120件、單衣600件,開創了我縣開展捐贈活動以來最輝煌的一頁。同時,我們還組織全縣黨員干部交納特殊黨費支援抗震救災工作,全縣共接收特殊黨費271.32萬元。
(三)嚴格管理,規范接收和撥付是做好救災捐贈的保障
我們在做好捐贈款物接收工作的同時,積極做好捐贈款物的撥付和管理工作,向社會明確捐贈款物的使用范圍,及時把捐贈款物撥付到最需要救助的災民手中。接收捐款時,我們給捐款者開具《省慈善捐贈專用收據》,并且每天及時把接收到的捐助款匯總,繳款到縣工行的非稅收入征收管理局捐贈專用賬戶;把接收到的捐贈物資送入倉庫,妥善保管。發放救災捐贈款物時,我們堅持“民主評議、登記造冊、張榜公布、公開發放程序”的原則;做到賬目清楚,手續完備、制度健全,及時向社會公布。監察、審計等部門關口前移,提前介入,對捐贈款物的籌集、分配、撥付、使用及效果進行全過程跟蹤審計,及時對救災捐贈款物的使用發放情況進行了監督檢查,并定期將審計結果向社會公告。
對捐贈人的捐贈款物有明確指定接收地區的,讓捐贈者本人出具定向捐贈的有關手續,按照本人意愿撥付使用。對于捐贈人的合理查詢,主張救災捐贈受贈人如實答復。多年來,在各級領導和各相關部門的支持下,我縣的救災捐贈工作沒有發現一例違規違紀行為。
五、進一步做好救災捐贈工作
(一)進一步提高救災捐贈工作的透明度。
救災捐贈工作社會性、群眾性、政策性都很強,民政部門是救災捐贈工作的職能部門,在捐贈工作中要進一步提高組織水平,切實組織好救災捐贈工作,做好救災捐贈的服務工作,及時公布捐贈情況。在救災捐贈活動中可能出現一些諸如募捐渠道混亂,捐贈款物分配多頭等問題,這些問題若不能及時解決,不僅會挫傷社會各界的捐贈積極性,嚴重影響救災捐贈工作的正常進行,而且會擾亂正常的社會秩序,影響整個救災工作的正常有序開展。因此,必須建立經常性社會捐助公示制度,提高捐贈活動各個環節的透明度,接受社會的監督。
(二)進一步發揮輿論作用,廣泛發動群眾
把握第一時間輿論主導權,突發事件發生后,廣播電視媒體及時、準確、公開、透明的報道,已經成為國家應急救災體系的一部分,起到了引導輿論、凝聚人心、遏制謠言、動員國家和民間力量的重要作用,成為黨和政府在特殊時期權威信息、開展應急指揮的重要平臺。
以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為例,新聞媒體做了大量的工作:一副副觸目驚心的圖片、一段段感人至深的短片、一幕幕第一時間的新聞報道,使媒體的輿論宣傳作用得到最好發揮,空前的調動了全社會各界的力量,發動了每個中國人積極投身抗震救災的熱情,使得抗震捐款活動得以順利開展,以最短的時間募集到最多的款物。
今后,我們一定嚴格貫徹執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以科學發展觀來進一步提高對開展捐贈工作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認識,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時刻把人民群眾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積極成立“蒙城縣慈善協會”,把我縣的捐贈活動開展的有聲有色,讓更多的受災群眾和困難戶得到救助。
- 上一篇:自謀職業安置工作調查報告
- 下一篇:建構和諧班級推進德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