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教學的體會感言

時間:2022-07-15 05:40:00

導語:鋼琴教學的體會感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鋼琴教學的體會感言

一、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

在教學中因材施教尤為重要。針對“白丁”學生,要從培養他們對鋼琴音樂的興趣人手,挑選一些大眾熟悉的、容易接受、便于掌握的鋼琴小品,如“雪絨花”、“十個印第安人”;對有一定音樂基礎、音樂修養較好的學生,應選擇一些音樂內涵豐富、富于哲理意蘊的樂曲,針對不同個性、氣質的同學則采用不同的方法。比如靈氣較足的學生,可選擇一些嚴謹、莊重、表現堅定意志的古典作品,往往有助于發揮他們的優點。這類作品有,“土耳其進行曲”、“前奏曲”等。而對內秀而個性比較拘謹的同學,選擇一些熱情、奔放,具有某種戲劇性的樂曲,常常可以誘發他們克服自身怯懦的一面,而敢于自我表現。

除此之外還應該擴大學生的音樂視野,這可以通過鋼琴課程的學習,盡可能多的使他們從鋼琴這一角度去了解音樂史上各個不同時期、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主要作曲家的代表性作品。并通過古典樂派到印象派、現代派等不同風格代表作品的演奏學習,由點到面,點面結合,幫助學生建立起帶感性實踐特征的風格“類型感”。

而在技術訓練上面應該做到抓重點與難點的結合。由于學生的情況不同,其學習的方法和要求也不盡相同。但彈奏方法、基本標準和要求是一致的。必須抓住手指訓練尤其是手指流暢性訓練作為學生學琴的主要難點加以重點突破,并將其貫穿于整個學習全過程之中。

二、調節學生對音樂學習的積極性

現代心理學對情感的調節功能的揭示,為鋼琴教學開辟了一條通過非智力因素改善促進智力因素發展的直接通道。正如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我一千次地確信: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的和審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全面的智力發展”。學生在鋼琴學習時的情緒興奮性,即情緒的一般喚醒水平,應控制調節在適中的程度,以利于鋼琴演奏技能的操作。在鋼琴教學實踐中,問題往往不是如何降低學生的情緒興奮性,而是怎樣提高它,以達到適中的程度。在這里,教師通過發揮情感調節功能來控制學生的情緒興奮性,是一條極為有效的途徑。例如,在鋼琴教學中,可時常采取討論式的授課方式,這無疑是對“一對一”個別課的補充。這種課堂討論可以用多種形式、多種內容進行: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就鋼琴學習的各種問題展開討論,讓學生去聽應該用哪種聲音或者觸鍵更好的彈奏。它的優越之處在于,課堂情緒氣氛愉快,形式活潑,內容豐富,視角廣闊。學生可以敞開心扉無拘無束的談自己的看法,還可以通過口頭發言把自己平時的感悟體會總結成理性認識,更理智地指導練琴。

通過音樂撥動學生的心弦,豐富學生的審美感知,得到美的享受,豐富自身情感。通過各種音響和“通感”作用引發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全身心地融于音樂作品中,直接強化學生的鋼琴學習行為,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注重實際的應用

視奏能力是應該在學習了一階段后具備的基本能力之一。視奏是在視覺指揮下,實現視覺、聽覺、運動覺、乃至于指覺等多方面的生理感覺的瞬間協調與統合。這樣一個復雜的在瞬間完成的整合過程,對學生的反應能力是一個極大的考驗,隨著樂曲的復雜程度的提高,這種“考驗”就更加嚴峻。然而即便如此,這也還是最基本的一種能力的培養。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應該多注重引導式的教學,而不能能老師一貫的教,學生跟著一直學,而這樣的后果是,學生對老師總有一種依賴感,對老師沒有教過的曲目無法彈奏,所以在培養學生的獨立性方面還是應該以多視奏的教學比較好。

在實際運用當中,也不要只教練習曲、古典樂曲、中國樂曲,可以適當的教一些鋼琴的即興伴奏,使學生主動的學習一些自己喜歡的曲目,而老師需要教會學生一定的樂理、和聲以及伴奏的肢體,分析歌曲或樂曲的調式調性,從而讓學生明白一些即興伴奏的方法,為選擇恰當的和聲、伴奏織體等提供依據。提高學生選配和聲織體的能力,達到功能色彩與情感內容的統一,做到即興伴奏能成為主旋律的有力襯托。

以上是我對鋼琴教學方面的一些淺談,其實,在鋼琴教學過程中,由這些功能所發揮的各種作用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的,從而構成了一個復雜的教學情感回路的動態網絡。如何認識和利用這一網絡,充分把握情感的教學功能,從而優化鋼琴教學效果,切實提高鋼琴教學質量,是一個融科學性、藝術性、教育性于一體的綜合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說,代表了現代鋼琴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它需要我們不斷地從理論上加以研究,從實踐上加以探索。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根據自己的經驗,針對學生不同的情況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因材施教靈活搭配教材,合理地掌握教學進度,使鋼琴教學達到滿意的效果。

以上只是我個人在鋼琴教學中對教材合理使用與科學搭配的點滴心得與體會,僅是一已之見,還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地改進和補充完善,也期望能得到專家和同行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