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志愿者工作體會感言

時間:2022-11-12 10:54:00

導語:科普志愿者工作體會感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普志愿者工作體會感言

自作為一名大學生科普志愿者工作以來,至今已有兩年的時間,在這段時間里通過不斷學習和對農民的了解,逐漸明白了作為一名科普志愿者的重要意義,就是要不斷學習利用文化知識武裝自己,并真正獻身到這項工作中。以下是對自己工作的感悟,希望這些心得能和能與每位志愿者一起分享。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科技對人類經濟社會的推動作用表現的日益突出,儼然已成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進程的重要力量,成為影響國際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格局的重要因素。以公眾為對象的科學技術普及工作也日益重要。作為科普志愿者,向社會開展科普工作,大力宣傳科學發展觀,使之家喻戶曉,深入人心,無疑成為我們的歷史使命和光榮任務。

一、適應形勢發展,努力學習,提高自己

形勢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新的情況是在不斷發生和變化,作為基層工作者,為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增強辦事能力,就必須加強自己的學習,在學習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理論以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論的同時,今年以總書記的建立和諧社會和科學發展觀的主要理論學習為主,通過學習能夠初步理解,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到今天,江總書記提出建立和諧社會和科學發展觀的時代背景,以及為什么要建立和諧社會和科學發展觀,怎樣才能建立和諧社會和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基層工作雖不需要高深的理論去指導,但如何使農村社會更加和諧,經濟更能長遠的發展,就是要求基層工作人員要認真學習,要學習政治,學習法律法規,以及黨在農村的各項政策,不斷武裝自己的頭腦,只有這樣才能對農村的新情況、新問題進行妥善處理,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誤解和損失。

二、從思想上扎根基層,與時俱進,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到基層工作,是一項光榮的任務,這就要求我們科普志愿者真正的安心基層,熱愛農村,埋頭苦干,心系百姓,做出不平凡的業績。首先,要帶著感情工作。我是一名從農村走出來的大學生,對養育自己的這方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對于這方土地上的父老,更有著血濃于水的親情,正因為熱愛農民,熱愛自己的家鄉,所以總有使不完的勁,在校的事情做起來也是興致勃勃。其次,要不辱使命,認認真真地抓好每一項工作。在基層,就要俯下身子,沉入實際,和農民交朋友,把農民的需要當成自己的責任。再有,工作要有韌勁。自工作以來,我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困難,有工作上的,也有生活上的,但是我始終堅信沒有過不去的坎兒,一切困難都只是暫時的,憑借堅定的信念和不達目的不罷休的韌勁,才使我的工作不斷向前推進。

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是人類實踐和認識的發展規律。在新形勢下,科普宣傳工作要更好地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在宣傳形式上,要善于學習和利用各種新興的傳播媒體,不斷創新宣傳形式,既注重“陽春白雪”更注重“下里巴人”,千方百計激發群眾的積極性,是宣傳生動活潑、入心入腦,實現宣傳思想工作的觀念創新。在社會主義的正確領導下,現在的農村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過去村里宣傳事情都靠廣播,現在顯然已經打破了正中單一的方式,村民可以通過宣傳欄、電視、電話、電腦等通訊工具獲取更多的信息。

當前全球環境狀況的現實是:“人類和自然正走上一條相互抵觸的道路。人類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同時,自然界也將以其不可征服的力量向人類進行報復,而覺悟的人類似乎不再依據自己無窮的智慧來征服自然了,而是正試圖建立一種與之更加和諧的關系,人類的目光開始更多的投向未來”。否則“扭轉人類遭受巨大不幸和地球發生突變之趨勢只剩下不過幾十年的時間了!地球是有限的,不加限制的人口增長構成的壓力,對自然界的要求,可以壓倒為實現持續發展的未來所做出的任何努力!”因此全球環境狀況可以這樣評價:“局部有所好轉,整體還在惡化,形勢相當嚴峻,前景不容樂觀”。

其中,“生命之傘”臭氧層變薄洞開、大氣污染嚴重大量溫室氣體排放致使全球變暖、氣候變化異常、自然災害加劇、水資源饋乏并污染嚴重、海洋毒化、農田破壞、濫伐森林、動植物物種減少,有毒化學品和核污染廢棄物猛增、環境公害損失巨大,人本健康狀況惡化、以及全球每天以25萬人的純增加(注:全球每14個月純增加約1億人,地球上的資源最多能養活80億人,現在已達到68億)這是對地球最嚴重的危險!這一切絕非危言聳聽!

同時,保護環境不單純是政府行為,更需要全民的積極參與,尤其是民眾環保意識的不斷提高。舉一個小例子:人們都知道糧食、蔬菜、水果被污染后會影響健康,但不知道一節廢舊電池當生活垃圾丟棄在自然界將污染1立方米的土壤。這個知識在發達國家連幼兒園的小朋友都知道,而我們的居民即使知道也照扔不誤,因為他找不到回收舊池的地點。因此,利用社區科普大學這個平臺,宣傳環保,喚起民眾環保意識,提高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造福子孫后代,這是我作為一名老環保局工作者擇善而從,責無旁貸的義務。

三、繼往開來,不斷創新

“科普”是指科學技術普及與推廣,其基本含義是普及科學知識,推廣科學技術,提高公眾的科技文化素質。

我們看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意味著在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之后,開始著眼于提高大多數人的物質和精神生活質量。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和國民素質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們已經不滿足于掌握一般的科技知識,開始關注科技發展對經濟和社會的巨大影響,關注科技的社會責任問題。轉基因作物、食品安全、環境污染、全球變暖問題等等,都與人們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密切相關,這些都是公眾日益關注的焦點,人們需要了解國家關于這些問題的政策,想要指導科學家們在做做些什么工作,近期會有什么樣的結果等。如果公眾不了解最新的科技動態。那么科技就無法更好的服務于社會,也無法最大限度的減少科技的負面影響。這些新問題、新趨勢都是新時期科普工作需要重視的。這要求我們的科普工作要繼往開來,不斷創新,促進公眾對科學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