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五中全會精神個人心得體會
時間:2022-11-03 09:34:29
導語:學習五中全會精神個人心得體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五中全會提出,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高社會建設水平。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扎實推動共同富裕,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談治國理政》第三卷,與第一卷、第二卷的一個共同之處,就是“人民至上”這條紅線一以貫之,充分彰顯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這一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立場。多次強調,要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真正成為群眾的貼心人。五中全會再次提出,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讓我們再次深深感受,我們黨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密切聯系群眾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是黨執政的最大優勢。
對于共產黨人的這一根本宗旨與價值追求,同志曾用中國化的語言,形象地將之稱為“為什么人”的問題,他指出“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共產黨就是要奮斗,就是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為人民服務”。正因如此,我們黨才能夠獲得被壓迫人民的擁護和支持,領導人民翻身作主,一步步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成為人民的主心骨、中華民族的擎天柱。當年,將近10萬紅軍從于都集結出發,沒有走漏半點風聲,靠的就是30萬于都人民的共同守護。紅軍在于都河上架設浮橋時,群眾拆下了自己家的門板、床板,一位老大爺還把自己的壽材也送到了架橋現場,就是因為我們黨始終堅持人民立場,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為人民求解放、爭獨立、謀幸福,所以人民聽黨話、跟黨走、感黨恩。正是這種為人民謀幸福的不變初心,鑄就了水乳交融的黨群“魚水情”。歷史已經反復證明,一個政黨也好,一個政權也好,得民心則興,失民心則亡。一再告誡我們,即使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都不能忘記中國共產黨人最初的奮斗理想,都不能迷失中國共產黨人最初的偉大夢想。一旦忘記了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一旦缺失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黨就會改變性質、改變顏色,就會失去人民、失去未來。
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是迫在眉睫的。現在,很多地方看病難就醫難、用水保障難、小區管理難、產權辦理難、信訪維權難等群眾的一些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長期得不到妥善解決,雖然這其中與新時代群眾工作對象多元化、價值取向復雜化、利益訴求多樣化、工作環境多維化等新特點有關,但說到底還是我們的干部群眾觀點樹得不牢,不愿做群眾工作、不敢做群眾工作、不會做群眾工作等,有的干部缺乏群眾工作經驗,工作方法、工作能力都無法滿足新時代群眾工作的實際需求。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我們各級領導干部要把做好群眾工作作為一項基本功,絕不能像過去那樣習慣于“臺上講、臺下聽”、等著匯報工作發出指示、依靠行政力量來管住群眾。多次講過,“當縣委書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當地(市)委書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鄉鎮,當省委書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縣市區”。擔任總書記后,幾乎走遍了全國最貧困的地區,腳步從未停歇。焦裕祿同志當年騎著一輛舊自行車,走遍蘭考120多個生產隊,帶頭行走在訪貧問苦、關心群眾的第一線,帶頭工作在戰風沙、治鹽堿的第一線。楊善洲老書記說:“看著人民群眾在受苦,我們安逸地坐在辦公大樓里,你不覺得有愧嗎?”
心中有群眾,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貫徹落實五中全會精神,改善人民生活品質,就要“身”入群眾,真正縮短與群眾的距離,拜人民為師、向人民學習,放下架子、撲下身子,接地氣、通下情,深入開展調查研究,解剖麻雀,發現典型,真正把群眾面臨的問題發現出來,把群眾的意見反映上來,把群眾創造的經驗總結出來。要“情”入群眾,堅持走群眾路線,深入基層一線,真心實意同群眾交朋友,生活上與群眾走近,感情上與群眾拉近,作風上與群眾靠近,傾聽民聲,了解民意,體察民情,疏解民怨,排解民憂,把群眾當成家人,把群眾的事當成家事,帶著真心辦實事,帶著感情謀民利。要“心”入群眾,懷著強烈的愛民、憂民、為民、惠民之心,心里始終裝著群眾,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都要想一想是不是站在人民的立場上,是不是有助于解決群眾的難題,是不是有利于增進人民福祉,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這三個“是不是”是檢驗干部人民立場的標尺,要經常反思自己做到了沒有。
- 上一篇:商貿流通服務業復工復產工作方案
- 下一篇:文明單位創建推進黨建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