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三輕三重措施
時間:2022-10-12 11:41:00
導語:農村三輕三重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前不久,我們在對某縣200年新農村建設的資金籌集、管理、使用和效益情況進行審計與調查時發現,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存在“三輕三重”現象。這種現象如果任其發展,勢必使新農村建設成果毀于一旦,使“新”村變回“舊”樣。如何鞏固新農村建設成果?如何實現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筆者認為:強化新農村建設管理“三關”,刻不容緩。
一、“三輕三重”現象主要表現。
1、“重”前期建設、“輕”后續管理。多數新農村建設村非常重視道路興修、改廁改水等前期工作,但后期使用、維修管理跟不上。有的村公廁建了,但無人清掃,臭氣熏天。有的村垃圾處理池搞了,但無人處理垃圾,堆積如山。有的農戶沼氣池建了,但出不來沼氣,成為擺設。有的村新建的廣播室、圖書室、娛樂活動室等設施,剛建不久就閑置了。廣播基本不響、圖書大量丟失、娛樂健身器具損壞很多,沒有充分發揮其應有的效應。
2、“重”資金籌措、“輕”資金管理。一是專項資金不專用。為了新農村建設,有的村到處籌措資金。只要資金到賬,不管是什么錢,見錢就用,造成新農村建設擠占專項資金現象時有發生。某村2006年將民政救災資金63000元、農業開發資金4000元,全部用于新村修路。某村在村級收入不夠的情況下,將新農村建設專項資金用于村級行政招待費,擠占了新農村建設專項資金。二是財務管理不規范。有的村新農村建設工作由村委會包辦代替,造成新農村建設試點村的賬目與村委會的賬目混在一起,財務管理不規范。某村委會包辦新農村建設試點村修建環村公路,因資金不夠,造成6.1萬元債務也同時由村委會承擔。有的村未設專帳,將新農村建設資金和其它資金混在一起,捆綁支出,資金管理較為混亂。三是撥付資金不及時。由于現行新農村建設實行的是“先建設、后核報”的資金管理體制,加上有些建設資金是由部門爭取,造成有些新農村建設資金承諾下撥、或該下撥的資金,卻沒有及時撥付到位,引起農民的怨言。到2007年8月審計時,仍有80萬元農村沼氣、改水改廁資金(物質)未撥付到位。
3、“重”硬件建設、“輕”軟件管理。一是不夠重視精神文明建設。有的村一味注重“拆舊建新”、“三清三改”、“五通一氣”等基礎設施硬件建設,不重視“一事一議”、村規民約、鄉風民俗等精神文明軟件建設。干部與村民溝心通氣不夠,增加了農民的抵觸情緒。二是不夠重視內業管理。有的村只注重工程項目的施工完成情況,不重視工程資料等內業管理和工程質量。“有硬件設施可看,無軟件資料可查”較為普遍。如某村建設環村公路時,建前沒有招投標、建中沒有監理員、建后丟了施工圖,有些連工程量單也找不到。有的村建設資金等財務情況也沒有張榜公布。三是“等靠要”思想較重。有的村過分依靠上級財政撥款和掛點單位的幫扶,不注重培植經濟發展主導產業,新農村建設完成了,新的村級債務形成了。某村2006年新農村建設到帳收入14.25萬元,投入修路改水改廁就20.35萬元,到審計調查時,6.1萬元資金缺口仍在等待上級的撥款。而另一個村投資30.4萬元建設新農村,因為資金缺口較大,工程項目至今結算不了。
二、形成“三輕三重”現象的主要原因。
一是宣傳思想工作不到位。由于基層宣傳工作的偏差,以致于村民片面認為,新農村建設的內容就是折舊建新、村容整潔。沒有全面領會新農村建設的“二十字”要求,即“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民主管理”是落足點。
二是村級能人的作用未發揮。沒有充分發揮村民理事會、村民理財小組、農村致富能人等應有的作用,在新農村建完后,沒有繼續調動他們的工作積極性,讓他們建好新村、管好新村。
三是教育培訓不夠。對基層干部財會知識的培訓教育不夠,村、組干部財務管理知識欠缺,經濟管理手段單一。
四是設計不盡合理。有些設施沒有因地置宜,合理設計,如上級片面要求建水沖式公廁,但農村經常無自來水沖,又無專人打掃,公廁自然臭氣熏天。沼氣池,很多農民嫌設計不好,填充糞料麻煩;加上輸氣管易老化,用不了多久就壞了。
五是后續維修管理資金沒跟上。由于政府缺乏后續維護保養資金投入,維修保養服務也沒有跟上,新建的廣播室、圖書室、娛樂活動室等設施,沒人管理,只建不管,“新”的當然又會成為“舊”的。
三、健全管理制度,嚴格把好“三關”。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在農村工作的重大戰略部署,是實現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由之路。如何克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的“三輕三重”現象?真正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建議把好“三關”。
1、健全財務公開制度,嚴把“資金管理關”。第一,要嚴格按程序撥付資金。在辦理每筆資金時,按照合同對項目實施單位直接撥付,減少撥付環節,防止資金被擠占、挪用和截留現象發生,確保新農村建設資金高效使用。第二,對財政報賬資金實行全過程跟蹤檢查,使建設資金處于全方位、全過程的監控之下,有效保證工程質量和施工進度。第三,報賬資金按照規定,實行專人管理,專賬核算,專戶儲存,封閉運行,做到資金安排到具體項目,支出核算到具體項目。要建立村組財務公開制度,對新農村建設資金全面進行張榜公布,接受群眾監督。第四,要嚴格推行項目招投標制和施工監理制,強化工程項目建設管理,增加資金使用的透明度,節約經費,減少支出,鏟除腐敗滋生的土壤。
2、健全長效管理制度,嚴把“維修保養關”。一要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合理設計新農村的一些“改廁、改水、通氣”等便民利民項目,對一些不盡合理的設計,有關部門要想方設法進行改進。二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探索建立一些門前屋后衛生“三包”、綠化美化等公共管理制度。建立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公共設施管理的長效管理制度。三要解決村民理事會理事長的工資和待遇等,想方設法調動他們的長期工作積極性,確保新村建成后有人管事。四要投入專門的維修保養資金,加強對新農村廣播室、圖書室、娛樂活動室等基礎設施的跟蹤服務、維修保養。
3、健全產業發展制度,嚴把“兩個文明建設關”。一要加強精神文明建設。著力抓好文化下鄉、衛生進村、“一事一議”、村規民約、鄉風民俗等精神文明軟件建設。二要著力培植村級經濟發展主導產業。既授農民以“魚”,更授之以“漁”。積極引導試點村因地制宜,審慎運作,搞好種植產業規劃,扶持農民發展符合本村實際的主導產業,組建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揮致富能人的示范和傳幫帶作用,逐步上規模、上品牌。走“一村一品”、“一村多品”路子,為農民找到一條長效增收的途徑,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堅實的經濟基礎。三要加強教育培訓,進一步提高廣大干部群眾對新農村建設的認識,全面領會新農村建設的“二十字”要求,提高干部群眾的建設和管理水平、確保村民既能“建”好新農村、又能“管”好新農村,確保好事辦好。()
- 上一篇:反腐倡廉教育心得體會
- 下一篇:三百工程意見